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开大学西南村。叶嘉莹的家位于一栋普通的家属楼里。客厅的三排书架,放满了《全清词》、《全宋词》等书;恩师顾随和弟子们的合影置于正中,彼时,叶嘉莹着浅色长衫,梳两条短小的发辫。墙上一块匾,上书“迦陵”,那是她的号;旁边一幅《班昭续固图》,是画家范曾为其八十寿辰所作。
  多年来,这间略显狭小的客厅,还兼作教室。叶嘉莹在此给研究生上课。一些几十年前听过她课的学生,后来又不断出现在这里。他们说,这叫“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最近两年,因为年事渐高,叶嘉莹才跟学校说不带研究生了。
  从1945年至今,叶嘉莹执教近70年,教过的学生无数。他们对叶先生讲课的评价几乎一致是“如沐春风”。
  2009年,席慕蓉在台北听叶嘉莹讲辛弃疾。当讲到《水龙吟》最后几句“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时,席慕蓉几乎惊叫起来,她已不知不觉进入了辛弃疾的苍凉人生。
  席慕蓉一直在想“何以致此?”后来,她在《心灵的飨宴》写道:“叶老师在台上像一个发光体,人和话语合而为一。她就是‘要眇宜修’的那位湘水女神。她的衣着,她的笑容,她的声音,是一种出尘秀雅的女性之美。”
  叶嘉莹说她天生是吃教书这碗饭的。跟老师顾随一样,她上课也喜欢“跑野马”。比如她讲温庭筠的词,“懒起画蛾眉”。通过各种典故,详解了“懒起”和“蛾眉”之后,在听者思绪脱缰之际,她话锋一转,又把你拉了回来。
  今年,叶嘉莹90岁,但根本不像90岁的人。4月,她刚去北京参加了两场活动;88岁时,仍在开车;每晚2:30睡觉,早上6:30起床。有人问她有什么养生秘诀?她说,诗词就是我养生的秘诀。也许,还应该加上一份豁达。
  曾有记者问她:“听说你的爱情比较缺失?”叶嘉莹爽快回答:“啊,爱情,你说得一语中的!也没什么遗憾的。我说过‘采之欲遗谁,所思云鹤侣’。所以一个学生说,老师你没有找到对象是不是?我说对了,我没有找到可以跟我应和的对象。”
  “师尊”拈花,“迦陵”微笑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自小受到严格的诗教。父亲教她认字、背唐诗,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现在很多人认为,小孩子不懂这些。但是小孩子脑筋好,从小诵读一些古典的精华,可以终生受用。”
  伯父是她诗词的启蒙老师。见叶嘉莹少有慧根,格外欢喜。后来,叶嘉莹南下结婚,伯父十分不舍,作诗:“有女慧而文,聊以慰迟暮。明珠今我攘,涸辙余枯鲋。”
  在辅仁大学国文系,叶嘉莹遇到了一生至关重要的人:文史大家顾随(号苦水)。顾随学养深厚,讲课也相当精彩。“顾先生讲课喜欢上天入地,注重诗歌的兴发感动。”叶嘉莹还记得顾先生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他说,这就如同说“吃饱了不饿”,但实在是好。
  许多同学觉得老师讲得好,只顾听得高兴,而叶嘉莹不仅认真听了,还把老师所讲全部记录下来。“实在可以这么说,顾先生教的不止我们一个班,也不止教过一个学校,只有我心追手写,埋头做笔记。没有一个人像我这么完整地记下来的。”她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顾随对这个女弟子也非常满意,常认真评改叶嘉莹的习作。一次,顾随看了叶嘉莹填的几首词,批道:“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护持。勉之,勉之。”
  1948年3月,叶嘉莹赴南京结婚,不久又渡海赴台湾。“一路奔走中,很多东西都掉了,但是我知道老师的笔记是宇宙间唯一一本。老师讲课这么好,如果我不保存好就失去了这个宝藏。”70年代末,叶嘉莹回国,把顾随讲课笔记交给他女儿整理,在《顾随文集》中出版。
  叶嘉莹大学毕业后,曾收到顾随给她写的一封信。叶嘉莹从书橱中找出信,对本刊记者念道:“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所得亦最多。假使苦水有法可传,足下已尽得之。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為孔门之曾参也。”
  顾随是把叶嘉莹当“传法弟子”看待的。叶嘉莹南下时,只带了一些随身衣物和顾随讲课笔记,以为很快会回来,没想到一去三十年,与大陆失去了联系。“文革”后期,终于有机会回来。那时叶嘉莹已蜚声海外,但当她匆匆赶回来时,伯父和恩师早已不在。
  转蓬万里传诗音
  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在海军供职的丈夫辗转到了台湾,很快在彰化女中找到教职。次年8月,大女儿出生。
  1949年前后,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很多人被怀疑为“匪谍”。1949年年底,叶嘉莹丈夫被抓走。不久,她和几位老师,连同校长也被抓去审问,有多位老师被送去了台北警备司令部。叶嘉莹虽然没被送去台北关押,却失去了工作和宿舍。
  此后,叶嘉莹寄居在亲戚家。晚上睡在客厅走廊上,别人午休时只得抱着孩子在树荫下徘徊。后来搬出亲戚家迁入台南一处住所。那时期,她写的诗充满悲苦和忧伤:“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几年后,丈夫被放了出来。叶嘉莹和家人去到台北。不久,台湾大学、辅仁大学请她去任课,那时她已经兼了淡江大学的课。白天三所大学,晚上还有夜间部和电台,非常辛苦,但她一上讲台就神采飞扬。叶嘉莹的外甥、台湾长庚大学校长包家驹回忆:“舅妈平时在家就刷锅做饭,厕所堵了,挽起袖子戴个手套就去清理。”
  此时的叶嘉莹,生活开始安定,少了一些悲愁,也逐渐由一个教师向学者转变。
  1966年是叶嘉莹的转折之年。叶嘉莹被邀请赴美讲学。哈佛大学远东系的海陶玮教授正研究陶渊明,也邀请她到哈佛研究讲学,成就了一段合作著述的佳话。
  1969年,叶嘉莹46岁,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她和家人也定居于温哥华。最大的问题是语言,她要用英语向西方学子讲述中国诗词。每晚做完家务,不得不查字典到凌晨两三点。
  “修辞立其诚。尽管我英文不好,但是我很真诚地告诉他们我的感动。”或许情感是不需要翻译的,选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叶嘉莹讲《周易》,一个洋学生听了,每天回去算一卦,第二天又来听。   但是,用英语讲中国诗歌毕竟只能蜻蜓点水。叶嘉莹时时被这种“束缚感”困扰。1970年,她写了一首绝句,表达了这种苦闷:“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匐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馀生。”
  谁知散木有乡根
  1977年,叶嘉莹回大陆旅行,沿途见有人读唐诗,导游也能背诵名篇佳句,她大为惊喜,慷慨赋诗:“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她觉得,祖国的中兴之日到了。一回到加拿大,就给国家教委写信,申请回国教书。
  那是一个春日的黄昏,斜晖脉脉,落英缤纷,叶嘉莹穿过马路,把信投进了邮筒。“當时的景色唤起我年华老去的警惕,满林的归鸟也增加了我的思乡之情,让我感到回国教书应尽快实现。”
  1979年,愿望终于实现。叶嘉莹先到北大讲课,后来南开的李霁野教授以师辈情谊相邀,于是她到了南开。
  南开校友们都还记得叶嘉莹第一次讲学的盛况:“文革”刚结束,学生们如饥似渴,天津许多学校的学生都赶来听课。一间可容纳300人的教室,临时增加的椅子排到了教室门口,叶嘉莹想进教室都很困难,讲完了学生还不愿意走。
  时光流转,如今学子的热情尤似当年。西南石油大学青年教师陈建军曾在南开求学,叶嘉莹的讲座,他每回必听。“古典诗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一年回家,跟同学聊天,我随口说了句‘孤篇压盛唐’,因为我不是科班的,把他惊住了。他问,哪里学来的?我说,听叶先生的讲座啊,不会作诗也会吟。”他对本刊记者说。
  叶嘉莹的学生,从幼儿园小朋友到耄耋老人都有。近年,她一直倡导“诗歌吟唱”,还与人合编了儿童古诗读本《与古诗交朋友》。2010年,扬州有个活动邀请她,听说与“儿童和母语”有关,她推掉几个会议就直奔扬州而去。
  30年来,叶嘉莹每年往返于天津和温哥华之间,其余时间在世界各地讲学。1997年,她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以老师的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如今已颁发了十七届。
  以前有人问她,像这样飞来飞去飞不动时有何打算?她答:不行就回加拿大住进养老院。
  现在,她不用去养老院了。南开大学校内,数学大师陈省身故居旁,一个500平方米的四合院已经封顶,这是海外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友人与南开大学合资为她修建的“迦陵学舍”。 一生奔走各地,积极推广古典诗词的叶嘉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
其他文献
90岁的秦文彩每周都会出现在他位于北京东二环的办公室里,阅读文件。  他曾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首位总经理,还担任过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组组长、四川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再往前,则是玉门矿务局副局长。  就是在玉门,秦文彩由一名军人变成石油人。他与8000名将士转为中国唯一的一支石油师。  中国今天庞大的能源行业,几乎就肇始于这支半路出家的部队。从起点开始,中国的石油行业就处于
中国核电“走出去”,已由企业孤军出海上升到了国家战略。2014年春夏两季,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在欧洲、拉美多次推介中国核电。  一边是国家首脑兼任“推销员”,为核电出口铺路;另一边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在国内尚无一个落地项目。  与近邻韩国、日本主推一种堆型不同,目前中国有“华龙一号”与CAP1400两种第三代核电技术在国内外同场竞争。  好在全球核电蛋糕足够大。尽管有着日、韩、俄、美及
刮大风时发电多,无风时没有电,这是风电的严重缺陷。同理,阴晴也会影响光伏发电的稳定性。不稳定的电源对电网挑战巨大,因此,风电和光伏一直是不受电网欢迎的“客人”。  近几年来,风电的浪费损失非常明显。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为世界第一,但上网电量却不足总发电量的2%。据统计,仅2013年,弃风量高达162亿千瓦时,占全部风电上网电量的11%。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
陈寅恪与叶企孙在北平清华园期间就来往密切,堪称挚友。  当陈氏携家由港抵达桂林的消息报到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时,未等陈寅恪伏笔作书报告详情经过,叶开始为陈氏未来的生活打起了算盘。  1942年6月9日,叶致书李庄的傅斯年,大意说:陈寅恪已到桂林,史语所是否有聘其为专任研究员的打算?月薪多少?又说:“以寅恪夫妇之身体论,住昆明及李庄均非所宜,最好办法,似为请彼专任所职,而允其在桂林工作,不知尊意如何?
“英国最优良的猪将帮助支撑世界上最大的猪群。”  2013年12月,就在英国首相卡梅伦高调飞往成都吃火锅的同时,他同时收获的是一笔价值4500万英镑有关猪的合同。  根据中英两国达成的协议,英国将向中国出口4500万英镑猪精液和种猪。  英国猪在中国早就广为人知。今天,在中国几乎占据统治地位的大白猪,又名约克夏猪,即来自英国约克夏郡,是我国引进的主要外国猪种。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也是最
在一些网络论坛上,李克强吃方便面的熟练动作被网友津津乐道。  2008年1月,川东北等地雨雪冰冻灾害严重,李克强赶赴灾区。在宣汉县老君乡紫云村,他踩着10多厘米厚的积雪一家家看望村民,慰问结束时已是下午1点。他坚持不在群众家中吃饭,在路途中以方便面充饥。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李克强此次查看灾情的消息。在众多镜头中,一个小细节被网友发现:李克强吃方便面的动作特别熟练,随手一扯,面团准确落入纸碗;挤佐
每到跨年之际,外滩都会举办跨年倒计时、焰火表演等迎新年的活动,今年更上演了4D灯光秀:百年前上海的开埠风情,百年后飞行器穿梭的科幻炫酷,加上航母Style“走你”、2013张笑脸等年度温暖元素,震撼效果宛如大片。之后江面游船燃起了绚丽的焰火,令人震撼。  当这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我们也随着人流“撤退”。走到正大广场时,看到有些市民在放孔明灯,其中不少悬在低空,更有一些不知什么缘故就是升不起来,燃放者
201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2012年全球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相关数据。  收集每年的死亡人数、死亡原因以及判断各种疾病和损伤影响生活的方式,被看做是评估一个国家卫生系统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高收入国家已经具备收集人口死亡原因信息的系统,而多数中低收入国家尚无此类系统,只能通过不完整的数据来估算由特定原因导致的死亡人数。  根据数据显示,与2000年相比,过去12年中,缺血性
简单的值班室里,一张小床和桌上堆放的联络通讯器材,是潭门镇武装部部长张建堂的家当。  当潭门渔民在海上遇险或受到侵袭,这间小屋就会变成陆上指挥中心,通过联络南海各地的渔政、渔监、海监等部门,成为潭门人在浩瀚南海上的“守护星”。  刚从北京赶回的张建堂,参加了第五次全国边海防建设工作会议。  会议上,习近平面对来自军地的代表们说,边海防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习近平用“三个坚持”来表达对于边海防问
一年前的“菲特”台风让杭州人印象深刻,“到杭州看海”成为网民调侃彼时杭州的流行用语。  2014年的梅汛期,杭州同样迎来了多次强降雨。这一次,杭州还能继续看海吗?杭州城,能否接受内涝的又一次考验?  杭州治涝初显成效  本刊记者日前在西湖区紫荆花路文一西路到文三西路段看到,新铺设的沥青路面让整条马路显得更加开阔。和以往相比,紫荆花路的路面抬高了10至35厘米不等,同时,还设置了排水沟,增大了雨水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