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是科学精神的萌发,质疑是思考的起点。小学科学课堂需要通过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会思;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思;利用质疑问题,让学生善思,逐步培养学生小学科学学习中的质疑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里,有一种坚不可摧的需要,就是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的学习活动,要以探究为核心,需要发挥学生的质疑精神。质疑是科学活动的开始,纵观历史与世界,人类伟大的发明一般都源于对世界本质的质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怀疑,才推动了人类的不断发展。
一、教会质疑方法,让学生会思
让学生根据学习材料进行质疑,目的是让其架构起认知的矛盾,培养独立探究的能力,引发思考的开始。
(一)教师“举一”,学生“反三”
教师在教学“醋、酒精、大豆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时,各种物质与水的溶解结果各不相同。教者在进行“醋”与“水”的溶解操作时,先提出自己的疑问:“假如老师不充分振荡就静置,那么实验结果会一样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分别思考,在做“酒精”“大豆油”的实验时,有哪些需要质疑的地方呢?学生就能从“静置”的角度引出思考,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操作。
(二)教师“显微”,学生“放大”
在科学课中,有很多细微之处,由于学生的学习力的原因,其往往关注不到,因此需要教师把关键的细节处,置于“显微镜”下放大。如“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这是学生所不了解的,也是难以通过观察就能得到的。教师通过质疑“水是不是能溶解气体”,通过让学生思考注射器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动物和水生植物可以在水中呼吸,是因为水中也含有氧气。
(三)教师“把脉”,学生“治病”
耳朵是我们重要的听觉器官,需要每个人都来爱护。当老师展示飞机起飞时候发出的噪声时,学生往往觉得自己无论是候机还是乘机,都没有感觉到这样的噪声。这时,就需要老师来“把脉”,根据学生的质疑,提供给学生“治病”的方法,比如出示机场噪声防治方案,让学生自读,然后了解机场是如何消除噪声的。
二、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思
科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因此利用好质疑时机,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一)在课题处质疑
科学课的课题往往简简单单,教师通常会忽略对课题的思考。如“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师通过板书“口腔”两个字,引导学生质疑:口腔对于人,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器官是我们进食的开始,是我们能量补充的源泉。同时通过了解“腔”是由“月”和“空”组成的,那么“月”在古代表示什么呢?引发学生进一步质疑,然后了解“月”在古代还有“肉”的意思。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学生产生了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激发了探究食物旅行的愿望。
(二)在操作时质疑
观察和描述是形成概念之本。溶解是一个过程,教学中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溶解过程变化的观察和描述。学生要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他们头脑中必须有丰富的关于“溶解”的事实储备。在搅拌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搅拌时,不碰杯底和杯壁”产生疑问,为什么“搅拌时不能碰杯底和杯壁”呢?教师需要告诉学生,让其了解这是操作规范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不然学生很容易打破烧杯,弄断玻璃棒。
(三)在生活中质疑
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向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科学,运用科学,实践科学。但我们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在联系生活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产生怀疑的时机,需要老师鼓励学生去质疑。比如在学习“风速和风速等级”的时候,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学生会产生疑问:在2019年8月8日,新闻报道台风“利奇马”中心最大風力已达17级。这正是引发孩子思考的好时机,我们可以让学生继续去探究关于风速的奥秘。
三、利用质疑问题,让学生善思
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认知经验及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现状,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产生很多质疑,但也不是所有的质疑都是合理的。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质疑评价,引导学生向科学内核处思考。
(一)在质疑处审问,探寻科学理性
在学习“做一面风旗”的时候,学生反映,做出来的风旗测不出风速。学生就会质疑测量风速的方法是否正确,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其中的原因:是选的材料不对,还是制作方法有误,抑或测量地点选择不合适。发现背后的科学原因,再用科学的手段去解决问题。
(二)在质疑处追问,引发深入思考
在做“蚯蚓分成两半可再生”的科学实验时,有一位学生对“两半”究竟是横着切成两截,还是竖着切成两瓣产生了质疑。这时老师可以采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这两种切法各有什么不同,会产生什么后果。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就会发现蚯蚓再生只能是切成两截,否则就会死掉。
(三)在质疑处反问,激起辩证思维
是不是所有的质疑都指向了科学探索呢?是不是所有的质疑都是正确的呢?这需要老师通过合理的启发,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思辨中探究科学知识。比如在认识了“水是珍贵的资源”后,有的学生觉得“早上不洗脸”也是珍惜水资源的一种表现。这就需要老师通过组织辩论,让学生得出正确的做法。
学问从疑中得,能力从疑中来。老师要在科学课堂中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终帮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里,有一种坚不可摧的需要,就是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的学习活动,要以探究为核心,需要发挥学生的质疑精神。质疑是科学活动的开始,纵观历史与世界,人类伟大的发明一般都源于对世界本质的质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怀疑,才推动了人类的不断发展。
一、教会质疑方法,让学生会思
让学生根据学习材料进行质疑,目的是让其架构起认知的矛盾,培养独立探究的能力,引发思考的开始。
(一)教师“举一”,学生“反三”
教师在教学“醋、酒精、大豆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时,各种物质与水的溶解结果各不相同。教者在进行“醋”与“水”的溶解操作时,先提出自己的疑问:“假如老师不充分振荡就静置,那么实验结果会一样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分别思考,在做“酒精”“大豆油”的实验时,有哪些需要质疑的地方呢?学生就能从“静置”的角度引出思考,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操作。
(二)教师“显微”,学生“放大”
在科学课中,有很多细微之处,由于学生的学习力的原因,其往往关注不到,因此需要教师把关键的细节处,置于“显微镜”下放大。如“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这是学生所不了解的,也是难以通过观察就能得到的。教师通过质疑“水是不是能溶解气体”,通过让学生思考注射器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动物和水生植物可以在水中呼吸,是因为水中也含有氧气。
(三)教师“把脉”,学生“治病”
耳朵是我们重要的听觉器官,需要每个人都来爱护。当老师展示飞机起飞时候发出的噪声时,学生往往觉得自己无论是候机还是乘机,都没有感觉到这样的噪声。这时,就需要老师来“把脉”,根据学生的质疑,提供给学生“治病”的方法,比如出示机场噪声防治方案,让学生自读,然后了解机场是如何消除噪声的。
二、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思
科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因此利用好质疑时机,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一)在课题处质疑
科学课的课题往往简简单单,教师通常会忽略对课题的思考。如“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师通过板书“口腔”两个字,引导学生质疑:口腔对于人,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器官是我们进食的开始,是我们能量补充的源泉。同时通过了解“腔”是由“月”和“空”组成的,那么“月”在古代表示什么呢?引发学生进一步质疑,然后了解“月”在古代还有“肉”的意思。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学生产生了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激发了探究食物旅行的愿望。
(二)在操作时质疑
观察和描述是形成概念之本。溶解是一个过程,教学中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溶解过程变化的观察和描述。学生要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他们头脑中必须有丰富的关于“溶解”的事实储备。在搅拌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搅拌时,不碰杯底和杯壁”产生疑问,为什么“搅拌时不能碰杯底和杯壁”呢?教师需要告诉学生,让其了解这是操作规范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不然学生很容易打破烧杯,弄断玻璃棒。
(三)在生活中质疑
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向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科学,运用科学,实践科学。但我们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在联系生活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产生怀疑的时机,需要老师鼓励学生去质疑。比如在学习“风速和风速等级”的时候,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学生会产生疑问:在2019年8月8日,新闻报道台风“利奇马”中心最大風力已达17级。这正是引发孩子思考的好时机,我们可以让学生继续去探究关于风速的奥秘。
三、利用质疑问题,让学生善思
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认知经验及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现状,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产生很多质疑,但也不是所有的质疑都是合理的。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质疑评价,引导学生向科学内核处思考。
(一)在质疑处审问,探寻科学理性
在学习“做一面风旗”的时候,学生反映,做出来的风旗测不出风速。学生就会质疑测量风速的方法是否正确,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其中的原因:是选的材料不对,还是制作方法有误,抑或测量地点选择不合适。发现背后的科学原因,再用科学的手段去解决问题。
(二)在质疑处追问,引发深入思考
在做“蚯蚓分成两半可再生”的科学实验时,有一位学生对“两半”究竟是横着切成两截,还是竖着切成两瓣产生了质疑。这时老师可以采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这两种切法各有什么不同,会产生什么后果。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就会发现蚯蚓再生只能是切成两截,否则就会死掉。
(三)在质疑处反问,激起辩证思维
是不是所有的质疑都指向了科学探索呢?是不是所有的质疑都是正确的呢?这需要老师通过合理的启发,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思辨中探究科学知识。比如在认识了“水是珍贵的资源”后,有的学生觉得“早上不洗脸”也是珍惜水资源的一种表现。这就需要老师通过组织辩论,让学生得出正确的做法。
学问从疑中得,能力从疑中来。老师要在科学课堂中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终帮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