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王元昭前做了很多功课,看到了他那不拘一格、个性化的装束,欣赏到了才华横溢的设计作品,惊叹他荣获Andrew Martin International Interior Design Award 国际室内设计师年奖的殊荣……这些都给记者一种错觉,认为接下来要采访的这位设计师会很“大腕儿”,于是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忐忑地走进采访地点,惊奇地发现他也早已到达,寒暄过后彼此都轻松地开始了一段愉悦的访谈,很“腕儿“的外表下,他随和、自然、亲切、诙谐,在谈笑风生中话设计江湖……
博洛尼钛马赫别墅设计师
目前北京东南西北各个角落充满我对生活、对设计的不断追求.
设计作品:大湖山庄,西山美墅,优山美地,红螺湖,西山艺墅,君山,香江花园,财富公馆,保利垄上,万城华府,紫玉山庄。
擅长风格:古典欧式,美式,东南亚等等
格言:热爱生活与艺术,不论是感觉到灵魂的深处,还是触摸岁月沧桑;我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想象, 在自然与协调中永远追求变化音符的行者。
获奖经历:2010 年的AndrewMartin 国际室内设计师评选中获得最佳中国风设计大奖,并入选Andrew Martin 2010 年的年鉴为世界所传阅。
一路走来云卷云舒无定姿
岁月匆匆,花开花落,转眼间从懵懂的孩童成长为优秀资深的设计师,又在2010 年Andrew Martin 国际室内设计师评选中获得最佳中国风设计大奖,并入选Andrew Martin 2010 年的年鉴为世界所传阅。王元昭和记者谈起设计成长道路时,朴实平淡的语气中我们看到他一步步的成长和努力。从小生长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家里的长辈或同龄人都喜欢书法和画画,小小的他也不甘示弱,稚嫩的笔法中常常表达着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因为当时教育环境条件较差的关系,当地并没有针对小朋友开设的少年宫或绘画班,所以直到高二,学校开设了绘画班,王元昭才开始接受正规的艺术绘画培训直到高中毕业。而接下来谈起考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王元昭笑道,因为当时文化科目的成绩不太理想,所以当时和家里人商量觉得艺术类院校更加适合,后来就选择了大连轻工环艺系度过了精彩而充实的大学四年。大学期间先后参与了一些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等项目,并且大学后两年他不用再伸手找家里要一分钱,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赚取学费和生活费。毕业后去到一家大型的建筑公司做设计师,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生活相对安逸,无法发挥出年轻人的激情和朝气,他毅然离开了这个令人羡慕的岗位,来到北京重新开始,这样一做就是十来年,将年轻人的一腔热血投入设计这门朝阳产业,并立志为中国的设计行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设计学习起因起缘
在设计的道路上一路走来,也取得了目前阶段相对满意的成就,王元昭坦言期间得到无数人的帮助,并或浅或深地影响着自己,比如大学的学习经历,印象深刻的两位老师,并总结了几点收获和影响。第一,在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锻炼了实操能力,大学第一年学习了一年的色彩搭配,非常枯燥,但对设计职业道路至关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来它的重要性,科班出身的设计师和半路出家的设计师两者的区别,有些从平面、服装等不同领域转行过来的设计师刚开始做设计也不错,但是渐渐往高处走,设计水平就有了明显的区别,部分人因为天赋的关系也能不错,但大部分转行过来的设计师会感觉越来越吃力,因为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支撑,毕竟设计行业是金字塔状,能够做到顶端的人很少,需要具备良好的功底。另外,学校的学习也让自身养成一种良好职业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关注空间的颜色协调,施工工艺,提炼优秀的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第二,大学时期的两位导师对自己的影响非常深刻,到今天依然存在:一位是目前任教于清华工艺美院的王晓林教授,他渊博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给了一个色彩的起点和更宽广的知识面,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让我们自由自在的遨游,目前也会经常和他见面聚聚,他在教书之余最爱逛北京的潘家园,去淘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玉器、石器,岩器等物品,现在家里的客厅除了沙发茶几电视等基本的物品外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每次拜访老教授时都会带着自己一起细细品味那些宝贝背后的故事,产至哪个朝代,有什么典故,经过历史的发展花纹造型有哪些变化,和现在的造型比融入了哪些经典的元素……;另外一位是大学时期的意大利籍教师秦原,这个是他的中文名字,他非常喜欢秦始皇,了解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开启了中国文明的旅程,取其中寓意即秦朝的原点作为自己的名字。巧合地是可以说自己设计的起点也是源自于他,他会把在中国看到的东西,自己国家的设计元素以及去其他国家游历时领略到的风情穿插教授,融会贯通,比较这些文化之间的差别,地域的文化以及设计的变动,最大的收获是在学习中也将这种灵活性自然地融入到设计中。而至今自己依然沿用他给取的英文名字,也是为了记住这位导师。
角色转换独爱设计
王元昭从事设计已十余年,这些年他尝试过设计师、管理者、创业者等各种角色并从中得到了诸多人生的宝贵经历和感悟,对于过往的这些工作经历他划分为四个阶段并阐述了各个时期的状态和成长:第一个阶段,刚步入社会成为一家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因为对设计的热爱,所以不会对高强度的工作感到疲劳疲倦,每周无休息的状态也不会觉得很累,而当时公司对自己各方面知识的培养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设计水平。虽然后期只是不断地重复自己造成设计瓶颈,但他对自己设计之路的提携功不可没。第二个阶段,从设计师转行做管理,但是发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管理的工作状态让自己很不适应,面对不同的人,处理不同的事情会觉得很累,特别是心累,而且也无法专著于设计,让自己平静下来,所以后来决定继续做纯粹的设计师。
第三个阶段,经营设计工作室,这段时间是设计水平全面提升,也是最快,最高的阶段,因为纯粹的设计工作室会让自己发现很多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第四个阶段,机缘巧合下来到博洛尼公司这个更高的设计平台并走到现在,也是和他一起成长的阶段。当时来到这里也是有段小插曲,在做上份工作时,客户认可了设计方案,但指名项目要做到博洛尼的施工工艺,当时满口答应并拿到这种工艺开始制作产品,不过却发现产品出来后的效果和要求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在项目结束后也来到这里开始新的工作,因为公司设计价位偏高,客户的层次比较高,施工也很牢靠,所以这样的平台对设计师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另外,公司也推出专门的定制家具和配套的软装,将它们综合地融入到设计中,通过一个和谐的配比,色彩的搭配,灯光和空间区域的合理划分都能达到很棒的要求,呈现业主和设计师都很满意的效果。
意外喜获Andrew Martin 大奖
皇天不负苦心人,王元昭在设计行业辛苦的耕耘和努力也得到了极大的认可,于2010 年的Andrew Martin 国际室内设计师评选中获得最佳中国风设计大奖,对于Andrew Martin International Interior Design Award 国际室内设计师年奖,可能大多数读者不太熟悉,但这个奖在室内设计界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室内设计界的奥斯卡”,其每年的室内设计师获奖作品年鉴更被业界奉为“室内设计的圣经”,成为无数室内设计师案头必备的秘笈宝典,为室内设计行业推介设计明星,并增强优秀室内设计师们应有的知名度是Andrew Martin 奖的宗旨所在。先前获得该项奖的希腊设计师Angelos Angelopoulos 、葡萄牙设计师JoaoMaria 和俄罗斯设计师Victoria Kolos 等设计师和事务所,现在都已经成为各国室内设计行业的领军力量。作为一项高水准的室内设计大奖,AndrewMartin 奖并不仅仅邀请那些室内设计大师进入大赛评审团,还邀请了许多时尚界的精英担负这一重任。评委们来自不同领域,既有建筑师、服装设计师,也有艺术家、时尚媒体的主编,能够经得起来自不同视界挑剔眼光的臻选,可见每一件获奖作品都绝非等闲之作。
Andrew Martin 奖一直力图融合世界各地的设计文化,除了被欧美国家的设计师们持续关注外,每年还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室内设计师们的积极参与。每一位获奖设计师的风格都可谓自成一体,从空间光感的协调处理到突破性的材料运用,从善于融合中西方精神的设计思想到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从简洁的线条运用到完整的配饰设计,每个人所特有的设计语言,都会微妙地贯穿于Andrew Martin 室内设计作品之中。值得骄傲的是,中国香港设计师梁志天(SteveLeung) 、洪约瑟(JosephSy )、罗灵杰和龙慧祺(Law Ling Kit & Virginia Lung ),以及北京设计师王闳,也已先后获得过AndrewMartin 奖或入围提名。
而2010 年对于来自北京的王元昭来说,也是斩获此项殊荣的一年,这份大奖来得非常意外却也让他惊喜万分,当记者打趣地让他跟我们聊聊获奖心得和背后的故事时,他腼腆道,打心眼里说自己当初没有想到能获得这个奖,当确定自己真正获奖后非常兴奋、高兴和意外,这也是对自己多年设计生涯的肯定,鼓励自己在设计的道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创造更多的空间和作品。从参赛到获奖的过程中也有一段小插曲,当初公司统一将我们的作品报选了大赛,因为当时事情较多,感觉自己获奖希望不大,就随意挑选了一部作品报上去,后来大赛的组委会发来一封英文邮件通知获奖信息并要求准备个人资料,因为英文不太好,所以当时也没太在意,就把邮件删除了。直到大奖赛国内组办方打来电话,问为什么没有回复,如果没有回复就错过这次获奖了,这时候才知道自己获奖了,当时还生气为什么没人通知,也怨自己糊涂了。后来就准备资料和照片发到英国那边,并和他们进行后期的沟通。等这些事情都办妥了,才跟公司说自己获奖了,因为公司对于获奖都有奖励措施,当时大家都不相信,因为毕竟这个奖是从全球1万名设计师中挑选出110 人,胜出的难度较大,坚持等消息确认了再说,直到后来推广部得到消息证实获奖,现在回想当时整个获奖经历也比较有意思。
中国元素:时尚流行精髓
2010 年共有八位中国设计师获得Andrew Martin 大奖,王元昭是其中一位,和以往获奖者中国人身影形单影只,去年也是中国设计收获的一年,说明中国的设计在与世界的水平并排,靠拢,而有机会经常去国外游历的王元昭是如何看待国内外的设计呢,他认为可以分以下几点阐述,第一,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国外设计师的价位高于国内设计师,国外设计师一年做一个项目过得很滋润,而国内设计师可能就会饿肚子;第二,国内设计师会从业主角度出发考虑很多问题,把家设计得更加适合居住,更加完善,而国外设计师只是将他认为比较漂亮的东西融入家中,但是否适合就是另外一回事,国外的电子设备、智能化的产品更新较慢,他们打造的是环保、自然的生活,而中国本土更讲究舒适和居住。对于设计,国内外设计师有不同的概念,很多国外设计师的作品用于家设计可能会损耗作品60% 左右的创意概念,只有40% 是可以完成的设计,也有不少客户反映国外的设计不太适用家居生活。比如博洛尼的一位典型设计师,是属于意大利设计界前三名的,为公司设计罗马假日的整体厨房,但他的作品就是一扇门,这个就是他要表达的东西,剩下厨房的餐边柜、橱柜、地板等都是由中国设计师来完善和设计出来。
对于国内外设计师的差距和区别,王元昭坦言,这些也是社会大环境所影响,40 年代中国和国外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也导致了中国落后国外10 年甚至20 年,但中国一直在努力追赶,除去设计的许多限制,一部分国内设计师的水平甚至超越国外设计师,所以相信未来的设计界也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另外,现在中国风越来越流行,中国设计也在走出一条自我的特色,比如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电影创造了上亿的票房;世界顶级品牌的家具也会采用中国的元素,卖得非常火爆,中国设计和元素一定会成为世界流行趋势,毕竟中国文化渊源流传,上下几千年的文明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企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元素也在不断地变化,还会融入其他一些地域性的东西,成为流行文化的精髓。
《家装家居》问答时刻:
1. 问:在设计领域中,您最欣赏的设计师是谁?为什么?答: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他的作品将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成为不能超越的经典。另外,每个设计师也是自己学习的对象,他们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亮点,吸收、借鉴这些亮点加以融会贯通就有精彩的设计创意。
2. 问:从事设计行业这么多年,您觉得作为设计师最核心的素质是什么?在您招募的设计师中,您最看重的是什么?答:设计师最核心的素质是责任心,无论项目大小、设计水平如何,经验多少,责任心必不可少,它是对客户、工程、自己、作品的负责。招募设计师时最看重责任心和人品,踏实、稳定、具有团队性。
3. 问:从业十余年,您是如何保持设计的灵感呢?答:多看多学习,开阔视野,不单局限书本,去各地观摩学习。
4. 问:闲暇之余您都有哪些兴趣和爱好呢?答:设计,对自己来说设计不是工作,而是爱好,融入到生命中。另外,平时休闲喜欢看书、健身、小收藏(石头、玉器)。
5. 问:未来的目标是什么?答: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设计出更多客户喜欢的作品,将平衡和元素贯穿整个空间,打造最完美的空间效果。
博洛尼钛马赫别墅设计师
目前北京东南西北各个角落充满我对生活、对设计的不断追求.
设计作品:大湖山庄,西山美墅,优山美地,红螺湖,西山艺墅,君山,香江花园,财富公馆,保利垄上,万城华府,紫玉山庄。
擅长风格:古典欧式,美式,东南亚等等
格言:热爱生活与艺术,不论是感觉到灵魂的深处,还是触摸岁月沧桑;我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想象, 在自然与协调中永远追求变化音符的行者。
获奖经历:2010 年的AndrewMartin 国际室内设计师评选中获得最佳中国风设计大奖,并入选Andrew Martin 2010 年的年鉴为世界所传阅。
一路走来云卷云舒无定姿
岁月匆匆,花开花落,转眼间从懵懂的孩童成长为优秀资深的设计师,又在2010 年Andrew Martin 国际室内设计师评选中获得最佳中国风设计大奖,并入选Andrew Martin 2010 年的年鉴为世界所传阅。王元昭和记者谈起设计成长道路时,朴实平淡的语气中我们看到他一步步的成长和努力。从小生长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家里的长辈或同龄人都喜欢书法和画画,小小的他也不甘示弱,稚嫩的笔法中常常表达着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因为当时教育环境条件较差的关系,当地并没有针对小朋友开设的少年宫或绘画班,所以直到高二,学校开设了绘画班,王元昭才开始接受正规的艺术绘画培训直到高中毕业。而接下来谈起考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王元昭笑道,因为当时文化科目的成绩不太理想,所以当时和家里人商量觉得艺术类院校更加适合,后来就选择了大连轻工环艺系度过了精彩而充实的大学四年。大学期间先后参与了一些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等项目,并且大学后两年他不用再伸手找家里要一分钱,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赚取学费和生活费。毕业后去到一家大型的建筑公司做设计师,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生活相对安逸,无法发挥出年轻人的激情和朝气,他毅然离开了这个令人羡慕的岗位,来到北京重新开始,这样一做就是十来年,将年轻人的一腔热血投入设计这门朝阳产业,并立志为中国的设计行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设计学习起因起缘
在设计的道路上一路走来,也取得了目前阶段相对满意的成就,王元昭坦言期间得到无数人的帮助,并或浅或深地影响着自己,比如大学的学习经历,印象深刻的两位老师,并总结了几点收获和影响。第一,在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锻炼了实操能力,大学第一年学习了一年的色彩搭配,非常枯燥,但对设计职业道路至关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来它的重要性,科班出身的设计师和半路出家的设计师两者的区别,有些从平面、服装等不同领域转行过来的设计师刚开始做设计也不错,但是渐渐往高处走,设计水平就有了明显的区别,部分人因为天赋的关系也能不错,但大部分转行过来的设计师会感觉越来越吃力,因为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支撑,毕竟设计行业是金字塔状,能够做到顶端的人很少,需要具备良好的功底。另外,学校的学习也让自身养成一种良好职业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关注空间的颜色协调,施工工艺,提炼优秀的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第二,大学时期的两位导师对自己的影响非常深刻,到今天依然存在:一位是目前任教于清华工艺美院的王晓林教授,他渊博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给了一个色彩的起点和更宽广的知识面,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让我们自由自在的遨游,目前也会经常和他见面聚聚,他在教书之余最爱逛北京的潘家园,去淘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玉器、石器,岩器等物品,现在家里的客厅除了沙发茶几电视等基本的物品外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每次拜访老教授时都会带着自己一起细细品味那些宝贝背后的故事,产至哪个朝代,有什么典故,经过历史的发展花纹造型有哪些变化,和现在的造型比融入了哪些经典的元素……;另外一位是大学时期的意大利籍教师秦原,这个是他的中文名字,他非常喜欢秦始皇,了解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开启了中国文明的旅程,取其中寓意即秦朝的原点作为自己的名字。巧合地是可以说自己设计的起点也是源自于他,他会把在中国看到的东西,自己国家的设计元素以及去其他国家游历时领略到的风情穿插教授,融会贯通,比较这些文化之间的差别,地域的文化以及设计的变动,最大的收获是在学习中也将这种灵活性自然地融入到设计中。而至今自己依然沿用他给取的英文名字,也是为了记住这位导师。
角色转换独爱设计
王元昭从事设计已十余年,这些年他尝试过设计师、管理者、创业者等各种角色并从中得到了诸多人生的宝贵经历和感悟,对于过往的这些工作经历他划分为四个阶段并阐述了各个时期的状态和成长:第一个阶段,刚步入社会成为一家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因为对设计的热爱,所以不会对高强度的工作感到疲劳疲倦,每周无休息的状态也不会觉得很累,而当时公司对自己各方面知识的培养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设计水平。虽然后期只是不断地重复自己造成设计瓶颈,但他对自己设计之路的提携功不可没。第二个阶段,从设计师转行做管理,但是发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管理的工作状态让自己很不适应,面对不同的人,处理不同的事情会觉得很累,特别是心累,而且也无法专著于设计,让自己平静下来,所以后来决定继续做纯粹的设计师。
第三个阶段,经营设计工作室,这段时间是设计水平全面提升,也是最快,最高的阶段,因为纯粹的设计工作室会让自己发现很多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第四个阶段,机缘巧合下来到博洛尼公司这个更高的设计平台并走到现在,也是和他一起成长的阶段。当时来到这里也是有段小插曲,在做上份工作时,客户认可了设计方案,但指名项目要做到博洛尼的施工工艺,当时满口答应并拿到这种工艺开始制作产品,不过却发现产品出来后的效果和要求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在项目结束后也来到这里开始新的工作,因为公司设计价位偏高,客户的层次比较高,施工也很牢靠,所以这样的平台对设计师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另外,公司也推出专门的定制家具和配套的软装,将它们综合地融入到设计中,通过一个和谐的配比,色彩的搭配,灯光和空间区域的合理划分都能达到很棒的要求,呈现业主和设计师都很满意的效果。
意外喜获Andrew Martin 大奖
皇天不负苦心人,王元昭在设计行业辛苦的耕耘和努力也得到了极大的认可,于2010 年的Andrew Martin 国际室内设计师评选中获得最佳中国风设计大奖,对于Andrew Martin International Interior Design Award 国际室内设计师年奖,可能大多数读者不太熟悉,但这个奖在室内设计界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室内设计界的奥斯卡”,其每年的室内设计师获奖作品年鉴更被业界奉为“室内设计的圣经”,成为无数室内设计师案头必备的秘笈宝典,为室内设计行业推介设计明星,并增强优秀室内设计师们应有的知名度是Andrew Martin 奖的宗旨所在。先前获得该项奖的希腊设计师Angelos Angelopoulos 、葡萄牙设计师JoaoMaria 和俄罗斯设计师Victoria Kolos 等设计师和事务所,现在都已经成为各国室内设计行业的领军力量。作为一项高水准的室内设计大奖,AndrewMartin 奖并不仅仅邀请那些室内设计大师进入大赛评审团,还邀请了许多时尚界的精英担负这一重任。评委们来自不同领域,既有建筑师、服装设计师,也有艺术家、时尚媒体的主编,能够经得起来自不同视界挑剔眼光的臻选,可见每一件获奖作品都绝非等闲之作。
Andrew Martin 奖一直力图融合世界各地的设计文化,除了被欧美国家的设计师们持续关注外,每年还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室内设计师们的积极参与。每一位获奖设计师的风格都可谓自成一体,从空间光感的协调处理到突破性的材料运用,从善于融合中西方精神的设计思想到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从简洁的线条运用到完整的配饰设计,每个人所特有的设计语言,都会微妙地贯穿于Andrew Martin 室内设计作品之中。值得骄傲的是,中国香港设计师梁志天(SteveLeung) 、洪约瑟(JosephSy )、罗灵杰和龙慧祺(Law Ling Kit & Virginia Lung ),以及北京设计师王闳,也已先后获得过AndrewMartin 奖或入围提名。
而2010 年对于来自北京的王元昭来说,也是斩获此项殊荣的一年,这份大奖来得非常意外却也让他惊喜万分,当记者打趣地让他跟我们聊聊获奖心得和背后的故事时,他腼腆道,打心眼里说自己当初没有想到能获得这个奖,当确定自己真正获奖后非常兴奋、高兴和意外,这也是对自己多年设计生涯的肯定,鼓励自己在设计的道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创造更多的空间和作品。从参赛到获奖的过程中也有一段小插曲,当初公司统一将我们的作品报选了大赛,因为当时事情较多,感觉自己获奖希望不大,就随意挑选了一部作品报上去,后来大赛的组委会发来一封英文邮件通知获奖信息并要求准备个人资料,因为英文不太好,所以当时也没太在意,就把邮件删除了。直到大奖赛国内组办方打来电话,问为什么没有回复,如果没有回复就错过这次获奖了,这时候才知道自己获奖了,当时还生气为什么没人通知,也怨自己糊涂了。后来就准备资料和照片发到英国那边,并和他们进行后期的沟通。等这些事情都办妥了,才跟公司说自己获奖了,因为公司对于获奖都有奖励措施,当时大家都不相信,因为毕竟这个奖是从全球1万名设计师中挑选出110 人,胜出的难度较大,坚持等消息确认了再说,直到后来推广部得到消息证实获奖,现在回想当时整个获奖经历也比较有意思。
中国元素:时尚流行精髓
2010 年共有八位中国设计师获得Andrew Martin 大奖,王元昭是其中一位,和以往获奖者中国人身影形单影只,去年也是中国设计收获的一年,说明中国的设计在与世界的水平并排,靠拢,而有机会经常去国外游历的王元昭是如何看待国内外的设计呢,他认为可以分以下几点阐述,第一,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国外设计师的价位高于国内设计师,国外设计师一年做一个项目过得很滋润,而国内设计师可能就会饿肚子;第二,国内设计师会从业主角度出发考虑很多问题,把家设计得更加适合居住,更加完善,而国外设计师只是将他认为比较漂亮的东西融入家中,但是否适合就是另外一回事,国外的电子设备、智能化的产品更新较慢,他们打造的是环保、自然的生活,而中国本土更讲究舒适和居住。对于设计,国内外设计师有不同的概念,很多国外设计师的作品用于家设计可能会损耗作品60% 左右的创意概念,只有40% 是可以完成的设计,也有不少客户反映国外的设计不太适用家居生活。比如博洛尼的一位典型设计师,是属于意大利设计界前三名的,为公司设计罗马假日的整体厨房,但他的作品就是一扇门,这个就是他要表达的东西,剩下厨房的餐边柜、橱柜、地板等都是由中国设计师来完善和设计出来。
对于国内外设计师的差距和区别,王元昭坦言,这些也是社会大环境所影响,40 年代中国和国外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也导致了中国落后国外10 年甚至20 年,但中国一直在努力追赶,除去设计的许多限制,一部分国内设计师的水平甚至超越国外设计师,所以相信未来的设计界也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另外,现在中国风越来越流行,中国设计也在走出一条自我的特色,比如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电影创造了上亿的票房;世界顶级品牌的家具也会采用中国的元素,卖得非常火爆,中国设计和元素一定会成为世界流行趋势,毕竟中国文化渊源流传,上下几千年的文明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企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元素也在不断地变化,还会融入其他一些地域性的东西,成为流行文化的精髓。
《家装家居》问答时刻:
1. 问:在设计领域中,您最欣赏的设计师是谁?为什么?答: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他的作品将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成为不能超越的经典。另外,每个设计师也是自己学习的对象,他们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亮点,吸收、借鉴这些亮点加以融会贯通就有精彩的设计创意。
2. 问:从事设计行业这么多年,您觉得作为设计师最核心的素质是什么?在您招募的设计师中,您最看重的是什么?答:设计师最核心的素质是责任心,无论项目大小、设计水平如何,经验多少,责任心必不可少,它是对客户、工程、自己、作品的负责。招募设计师时最看重责任心和人品,踏实、稳定、具有团队性。
3. 问:从业十余年,您是如何保持设计的灵感呢?答:多看多学习,开阔视野,不单局限书本,去各地观摩学习。
4. 问:闲暇之余您都有哪些兴趣和爱好呢?答:设计,对自己来说设计不是工作,而是爱好,融入到生命中。另外,平时休闲喜欢看书、健身、小收藏(石头、玉器)。
5. 问:未来的目标是什么?答: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设计出更多客户喜欢的作品,将平衡和元素贯穿整个空间,打造最完美的空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