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作者在长期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三方面对环境化学进行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化学课程教学;探索;实践
环境化学课程是化学系各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环境化学既是化学学科的一个次级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环境化学是从化学角度探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和保护治理环境的方法原理,其研究内容只要集中在环境化学污染物的起源,迁移,分布和归宿以及环境治理的化学过程。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为环境科学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作者从事本科生环境化学教学及相关科学工作多年,积累的较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下面介绍作者在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所作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的发展历史不长,但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而使得其学科体系涉及面,现在环境化学的内容已变得十分庞杂,除了化学本身,还涉及数学,生物,地学,气象,工程和信息等。在国内高校环境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环境化学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课程之一。作者在从事环境化学教学工作多年中,将课程教学体系不断优化,牢牢抓住化学原理这条主线,简明阐述环境化学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尽可能多地将基本理论和实际环境污染与控制应用相联系,使得学生系统地了解环境化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及其实际应用。课程讲解过程中将内容分为五大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水环境化学,包括天然水的组成和性质,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酸碱化学,配位化学,氧化还原化学等;第三章是大气环境化学,包括天然大气的环境特征与化学组成,大气光化学,气溶胶化学等;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包括土壤的形成于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能,水土流失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条理清楚,系统完整,简明实用。
根据专业特点,突出教学重点,不固定教材,广泛参考国内外编著的经典著作。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不断更新和提炼。平时我们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力求反映学术科研发展的最新动态, 不断地开拓学生思路, 提升学习和研究的专业高度和深度。组织教学材料,适合专业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四年制化学教育本科选用的教材是王凯雄主编的第二版《环境化学》,为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基础和专业特点,对该教材进行了重新设计,在平时的课堂讲解中,增加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形式和方法力求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教学形式,力求多样化。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内容丰富,画面直观,形象生动,模拟动态,高效实用效等诸多优势。建立长效的互问机制,在课堂教学中,多增加提问的时间,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调节教学进度和难度。师生互换角色,通过自主讨论,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每一章节结束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归纳本章内容,并对自己感兴趣内容以开放的形式讨论,这样既可以避免该课程的枯燥难懂,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课激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同时增强学生的勇气和信心,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比以往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学生自主讨论课,注重认知,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增加学生的讨论课和课程论文的报告,让学生就感兴趣的领域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引导式”、”讨论式”、”互动交流式”、”综合目标式”等多种灵活教学方式。 以提问的方式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互动,使原本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比如讲解大气环境化学这一章节,我们结合结构化学内容给同学们提问,既复习了旧课程的内容复习又完成了新课程内容的学习;以讨论课的形式,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丰富了课堂内容,让同学们做PPT汇报讲解,大家讨论,往往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在介绍光生物圈这一章节的时候,我们就采用专论的形式,介绍生物圈的构成,与其他圈层的关系,以及生物圈层的迁移等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做到灵活、应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
针对《环境化学》课程,我们从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初步探索性研究。实践证明,我们开设环境化学课程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该课程教学的特色,特别是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科学性思维进行培养,使他们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环境科学和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也与时俱进,随着当今学科快速地发展,我们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及科研水平,不断跟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与国内兄弟院校同行进行广泛的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可以为我们培养出更多具有從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仲和.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J];中国大学教学; 2010年06期; 7-11。
[2] 刘维民.大学课堂提问机制的改革和运行[J].经济研究导报,2009,10:229-230。
[3] 寇军. 无机化学教学方法与培养创新人才之我见 [J];中国科技信息; 2005年03期; 142-143。
[4] 毕华林,黄婕,亓英丽.化学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5,(5).
[5] 陈林根.《工程化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130,242
关键词:化学课程教学;探索;实践
环境化学课程是化学系各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环境化学既是化学学科的一个次级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环境化学是从化学角度探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和保护治理环境的方法原理,其研究内容只要集中在环境化学污染物的起源,迁移,分布和归宿以及环境治理的化学过程。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为环境科学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作者从事本科生环境化学教学及相关科学工作多年,积累的较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下面介绍作者在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所作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的发展历史不长,但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而使得其学科体系涉及面,现在环境化学的内容已变得十分庞杂,除了化学本身,还涉及数学,生物,地学,气象,工程和信息等。在国内高校环境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环境化学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课程之一。作者在从事环境化学教学工作多年中,将课程教学体系不断优化,牢牢抓住化学原理这条主线,简明阐述环境化学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尽可能多地将基本理论和实际环境污染与控制应用相联系,使得学生系统地了解环境化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及其实际应用。课程讲解过程中将内容分为五大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水环境化学,包括天然水的组成和性质,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酸碱化学,配位化学,氧化还原化学等;第三章是大气环境化学,包括天然大气的环境特征与化学组成,大气光化学,气溶胶化学等;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包括土壤的形成于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能,水土流失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条理清楚,系统完整,简明实用。
根据专业特点,突出教学重点,不固定教材,广泛参考国内外编著的经典著作。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不断更新和提炼。平时我们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力求反映学术科研发展的最新动态, 不断地开拓学生思路, 提升学习和研究的专业高度和深度。组织教学材料,适合专业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四年制化学教育本科选用的教材是王凯雄主编的第二版《环境化学》,为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基础和专业特点,对该教材进行了重新设计,在平时的课堂讲解中,增加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形式和方法力求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教学形式,力求多样化。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内容丰富,画面直观,形象生动,模拟动态,高效实用效等诸多优势。建立长效的互问机制,在课堂教学中,多增加提问的时间,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调节教学进度和难度。师生互换角色,通过自主讨论,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每一章节结束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归纳本章内容,并对自己感兴趣内容以开放的形式讨论,这样既可以避免该课程的枯燥难懂,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课激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同时增强学生的勇气和信心,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比以往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学生自主讨论课,注重认知,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增加学生的讨论课和课程论文的报告,让学生就感兴趣的领域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引导式”、”讨论式”、”互动交流式”、”综合目标式”等多种灵活教学方式。 以提问的方式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互动,使原本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比如讲解大气环境化学这一章节,我们结合结构化学内容给同学们提问,既复习了旧课程的内容复习又完成了新课程内容的学习;以讨论课的形式,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丰富了课堂内容,让同学们做PPT汇报讲解,大家讨论,往往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在介绍光生物圈这一章节的时候,我们就采用专论的形式,介绍生物圈的构成,与其他圈层的关系,以及生物圈层的迁移等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做到灵活、应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
针对《环境化学》课程,我们从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初步探索性研究。实践证明,我们开设环境化学课程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该课程教学的特色,特别是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科学性思维进行培养,使他们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环境科学和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也与时俱进,随着当今学科快速地发展,我们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及科研水平,不断跟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与国内兄弟院校同行进行广泛的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可以为我们培养出更多具有從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仲和.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J];中国大学教学; 2010年06期; 7-11。
[2] 刘维民.大学课堂提问机制的改革和运行[J].经济研究导报,2009,10:229-230。
[3] 寇军. 无机化学教学方法与培养创新人才之我见 [J];中国科技信息; 2005年03期; 142-143。
[4] 毕华林,黄婕,亓英丽.化学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5,(5).
[5] 陈林根.《工程化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13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