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挑战与应对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e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看似一个独立而专业的机构,但本质上是个开放系统,与外部世界保持着一天也不能中断的互动;在其中,社区就是离学校最近的、也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比较陌生的一个系统。学校往往就在社区中,师生就生活在社区中,教育也需要联系、反哺社区发展,但这两个系统因为主管部门不同、工作内容和方式差别大,往往没有多少交集。
  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二者之间的合作势在必行,且其挑战性可能远大于家校合作。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是追求学校教育更主动地将社区资源融入教育过程之中,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多方面形成体现开放系统特征的新学校精神与形态;也要求学校通过人的培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校文化的影响,反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发展。
  这无疑需要社区工作者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也需要多层面的系统继承。对于学校校长和教师来说,意识到挑战,并主动在迎接挑战中促成学校与社区合作,是当务之急。
  挑战之一,在于教育观的更新。当校长和教师固守原有的教育观,依然将课堂、校园里的教育视为教育的全部时,是无法理解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必要性的,也意味着尚未形成终身教育观,自然无法理解“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独特意蕴和重大价值。而一旦校长和教师有了家校合作的基础,则更容易理解学生发展与其真实、丰富的生活世界的关系,更能体会教育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具体表达形态,也更能认同家校社协同的教育意义。因此,形成合理的学生发展观、教育目的观、教育过程与方法观、教育评价观,既是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前提,也是结果。而突破自己原有的认识局限,意识到自己原有教育观的局限性,本身就是艰难的,却又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
  挑战之二,在于学校教育方式的更新。在学校与社区合作过程中,需要将来自社区治理中的真实问题融入教育内容与过程中,充实、发展现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促成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工作的综合融通,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很可能就直接在社区中,由此更充分地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社区中的老人、社区工作者,同样可能会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家长一样,成为学校治理的新主体、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合作者;对于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还会有来自社区的意见,评价的内容就是学校对于社区发展的贡献、对于社区居民教育的贡献。这一系列的新教育方式,将挑战校长和教師的工作方式,不可能再将教育教学限定在学校空间与时间内,而需要真正面对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并呈现和发展校长与教师的专业性。
  挑战之三,在于新合作方式的建立。学校与社区有着各自的工作要求,也都在各自领域内开展专业工作、发展专业交往、接受专业评价。而合作则要求双方必须保持人员上的接触,通过日常的沟通交往,形成合作的情感基础与工作基础;要求双方就各自的工作进行有质量的互动,形成互相支持的状态,建立共同决策的机制;更要求双方在具体实践中有实质性的合作,促成共建共享,实现互惠共生。这样的合作方式,要求校长和教师保持对对方的尊重与理解,形成协商共治的制度和文化,积累解决问题、创新发展的新经验。这都超越了原有的基于校园的学校工作方式,也会因为社区工作者个性、工作风格的差异性,而带来合作的多样形态和复杂过程。
  挑战之四,在于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发展。校长与教师往往非常熟悉课程与教材,且擅长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学校内部管理,在学校教育系统内接受培训、保持专业发展状态。但是,与社区的合作,则要求校长与教师必须熟悉社区治理的内容与方法,必须熟知本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必须清晰社区工作者当前的工作目标与内容,必须学习如何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当然,校长和教师还需要区分“社区”和“社会”的差别,要对“社区”的内涵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更为熟悉。这都要求校长和教师在自己可能并不熟悉、并不内行的领域中,在具体的合作实践中,保持学习和发展状态。这一定是有挑战性的,尽管极少会有校长、教师反对终身学习,但在学校与社区合作中的学习,具有明显的陌生度,需要校长和教师将城乡社区治理作为新的学习内容,并在不放弃自己的专业性、自觉支持社区工作者对学校系统的学习的基础上,寻找到合作中各自的特点与共通点,发现更多学习的生长点。
  上述挑战,会带给校长和教师新的压力,甚至受挫感,但学校与社区合作势在必行。
  在当前中国学校和社区发展实践中,也不乏先行者在探索,也正在积累一系列的新经验。以我们联合全国各地中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等开展的寒暑假研究为例,更多企事业单位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开放学习资源,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社区直接与学校合作,开展假期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动,并在开学初通过学校予以多样的评价;中小学教师在参与学生、家长和社区组织的活动中,熟悉了各类社区建设活动,并将之转化为自己新学期教育教学的资源,甚至还可以促成中小学与老年大学、图书馆、博物馆之间更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将协同育人融汇到更长时段的教育工作中,共同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微观基础。更多校长、教师的创造性努力,将形成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新基础,并将与国家促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与政策及不断深入的理论研究相结合,形成教育发展的新力量、新格局。
  总之,学校与社区合作是大势所趋,需要校长和教师在迎接新挑战中实现自我更新,在融入新的教育系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校教育的自我更新。这尽管充满艰辛,但也充满感召力。
  【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 敏
其他文献
日本福岛核电站搞得人心惶惶。一听说日本政府在向核电站周边的民众散发碘(碘127)片,又听说碘片可以减少放射性碘的吸收与伤害,国内买不到碘片的人就把脑筋动到了碘盐甚至碘酒上。城市也好,乡镇也罢,“盐”无不尽,网上甚至有人戏称我们是“盐荒子孙”。  抢购食盐的行为虽然看似一致,内在的动机却分为了两大派:抵抗核辐射派与忧虑盐污染派。先来说说抵抗核辐射派。  因为人体会不断从环境中摄入碘,并通过代谢排出碘
近日,陈光标在与专业公益组织负责人的对话中称,目前国内慈善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中国需要他这样的“暴力慈善”,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慈善进步。他说,社会对他的行为有争议,有讨论,是好事。并解释和受助人一起举着钱照相,举着两个手指的姿势是胜利和坚定信心的意思,而非炫耀。  所谓“暴力慈善”,其含义大致是指一种“亲力亲为、高调显扬的施善方式”。在陈光标看来,当今中国尤其缺少此类慈善:一方面,国内富人阶层
性教育,不只是为了避免问题发生,而应该是孩子的一堂人生必修课,让孩子长大后能以正向的态度看待性,建立起对性行为负责的态度,从而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家教有方栏目介绍  本栏目由《父母必读》杂志与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合办。  旨在帮助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父母提供家庭教育的新知、良方,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文章开启父母自己的家庭养育智慧,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
近日,我们邀请读者通过杂志微信公众号对本刊梳理的过去一年国家层面的德育事件进行了投票。从36个候选条目中评选出了2018年中国德育十件大事,現将结果公布如下(以得票多少为序)。  11月8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划定基本底线,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11月22日,第五届全国高校“
大暑的由来  大暑是24个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时值每年公历7月22-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为大暑节气。《通纬·孝经援神契》记载:“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大暑多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当中最热的节气,部分地区温度可达40°C以上。除去酷暑难当,大暑时节雨水偏多,空气潮湿,更加闷热难耐。今年大暑为7月23日,中伏为27日。
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创造力的那个。但是,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这是普遍困扰父母的难题。是不是平时引导孩子多问为什么,才能培养创造力?是不是“学霸”更容易有创造力?是不是应该带孩子周游世界,开阔视野,这样更利于他创造力的发展?听到“创造力”这个词,恐怕你我为人父母者,都会最想知道“为孩子做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是,创造力可真的没有那么简单。到现在为止,它从何而来,
是什么动力让你坚持打拐多年?  当《民生周刊》记者问起微博打拐名人仔仔这一问题时,这个南方小伙子回答:“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在他平和的声音里,可以听出他掩藏不住的疲惫。  很多人问过仔仔,为什么要一个人在打拐的路上如此执着的走下去。没有成家,老家的父母现在还不需要自己照顾,又或者习惯了这样奔波的生活……这些都是答案,但没有一个能回答他为何能够全身心投入打拐行动。  从一个被拐家庭走进另一个被拐家
摘 要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小学生课后服务问题亟待解决。研究者以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为案例开展了相关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虽然小学生放学接送困难的问题不突出,但放学后在家无人照料的问题普遍存在,家长均希望学生接受课后服务,然而公益性学生课后服务机构严重不足,农村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又存在诸多困难。为满足农村家庭课后服务需求,建议充分发挥乡镇寄宿制学校课后服务功能,落实有条件的农村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探索建设公益
爱国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是涤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力量,也是中华儿女最本源的精神基因。当前爱国主义已广泛渗透到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中,但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来看,多为自上而下的任务式开展,缺乏衔接性和过渡性,一线教育工作者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缺乏对儿童青少年国家认同发展特点的认识,对儿童青少年的声音关注较少,使得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性不强。家庭中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社会上爱国主义教育片面而教条,宣
海淀。下午五点钟的光景。  从银科十七层的办公室走出来。又是红灯。斑马线。这个城市的晚高峰永远像上了闹钟一样准时。  对街的路口,有一位中年的妇人摆着一个小摊,贩售廉价的童趣。花花绿绿的小口哨、廉价的布艺娃娃、带糖果的小玩具、正在热播的动漫贴画,还有一辆绕着塑料轨道一圈一圈旋转的玩具机车。忽然间,所有远去的童年的记忆都在我的面前一字排开,次第复苏。  在记忆中,最先消失的是我们的童话吧,我们的阿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