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9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3
摘要:厄洛替尼是4—苯氨基喹唑啉类口服抗肿瘤新药。2004年11月FDA批准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三线疗法。2005年11月FDA批准厄洛替尼联合吉西它滨用于晚期胰腺癌一线治疗获。此外厄洛替尼是FDA九年来批准的首个胰腺癌治疗药物,也是首个作为一线疗法在Ⅲ期临床研究中对晚期胰腺癌患者显示生存益处的药物。
关键词:厄洛替尼 小分子 抗癌药
厄洛替尼,又称伊诺替尼、埃罗替尼,英文名为Erlotinib,商品名为塔西法(Tarceva)、特罗凯。目前上市的为其盐酸盐形式。外观: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晶型:结晶型粉末;分子量:429.9;熔点:228-230℃;溶解性:盐酸厄洛替尼微溶于水和甲醇,几乎不溶乙腈和丙酮等溶剂。当pH值为2时溶解度达到最大,约为0.4mg/ml。
1、药理作用
厄洛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I(也称为HER1)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及下游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降低肿瘤细胞黏附能力,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增强对化疗的敏感度,从而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
2、药代动力学
口服150mg剂量时厄洛替尼的生物利用度大约为60%,用药后4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食物可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达到几乎100%。吸收后大约93%厄洛替尼与白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AAG)结合。血浆蛋白结合近95%。厄洛替尼主要通过CYP3A4代谢,少量通过CYP1A2和肝外同工酶CYP1A1代谢。591例服用单剂厄洛替尼的人群药代动力学分析表明中位半衰期为36.2小时,因此达到稳态血浆浓度需要7-8天。
3、安全性和耐受性
皮疹和腹泻是厄洛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是可以预测的,一般轻微(1或2度)且易控制。另外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穿孔,皮肤出现大疱、水泡和剥脱性皮炎,视觉障碍(角膜穿孔或溃疡) 。
对CNKI、万方、维普及超星数字图书馆收录的180例厄洛替尼不良反应报道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药量为150mg/d ,其中92例同时联合其他化疗药物辅助治疗,55例同时结合中药辅助治疗,其余33例在放化疗治疗后单独服用厄洛替尼,结果见下表:
4、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4.1厄洛替尼与培美曲塞在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中的比较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治疗均给予含铂双药标准一线方案化疗后,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厄洛替尼及培美曲塞维持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生存情况和毒副反应,结果显示厄洛替尼与培美曲塞在延长生存期方面作用相似,但厄洛替尼组的主要毒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培美曲塞组的主要毒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和血液学毒性,厄洛替尼毒副反应更轻,患者更易于耐受。
4.2厄洛替尼与多西他赛、培美曲塞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
有研究表明,三种治疗方案相比多西他赛在治疗成本方面是最经济的,但副作用较大;厄洛替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主要表现为皮疹;培美曲塞与多西他赛相比疗效相近但血液学毒性更低;厄洛替尼比多西他赛有更好的疾病控制率(DCR);故从提升疾病控制率(DCR)角度及较轻的副作用方面,厄洛替尼是较好的选择。
4.3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与单用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的比较
吉西他滨的化疗被认为是转移性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表明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未经化疗的局部或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疗效与单用吉西他滨相比, 两药联合化疗的方案能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且两药联用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主要副作用为腹泻和皮疹,其他3或4级毒性与其他研究相似。
6、讨论
我国是世界上肺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 近年来的肺癌发病率更是逐年升高,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已经成为危害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杀手之一。 长久以来, 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一直以化疗为主,但化疗导致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以及心血管问题等严重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厄洛替尼是一种特异性较强的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有较好的抗癌活性和耐受性,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大部分为轻度或者中度,没有出现骨髓抑制等传统化疗药物产生的毒性,说明厄洛替尼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奇,郭澄.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的研究进展. 药学服务与研究,2010,10(6)
[2]晋亚楠,夏爱军,梁园, 厄洛替尼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2014,8,21-24
摘要:厄洛替尼是4—苯氨基喹唑啉类口服抗肿瘤新药。2004年11月FDA批准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三线疗法。2005年11月FDA批准厄洛替尼联合吉西它滨用于晚期胰腺癌一线治疗获。此外厄洛替尼是FDA九年来批准的首个胰腺癌治疗药物,也是首个作为一线疗法在Ⅲ期临床研究中对晚期胰腺癌患者显示生存益处的药物。
关键词:厄洛替尼 小分子 抗癌药
厄洛替尼,又称伊诺替尼、埃罗替尼,英文名为Erlotinib,商品名为塔西法(Tarceva)、特罗凯。目前上市的为其盐酸盐形式。外观: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晶型:结晶型粉末;分子量:429.9;熔点:228-230℃;溶解性:盐酸厄洛替尼微溶于水和甲醇,几乎不溶乙腈和丙酮等溶剂。当pH值为2时溶解度达到最大,约为0.4mg/ml。
1、药理作用
厄洛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I(也称为HER1)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及下游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降低肿瘤细胞黏附能力,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增强对化疗的敏感度,从而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
2、药代动力学
口服150mg剂量时厄洛替尼的生物利用度大约为60%,用药后4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食物可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达到几乎100%。吸收后大约93%厄洛替尼与白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AAG)结合。血浆蛋白结合近95%。厄洛替尼主要通过CYP3A4代谢,少量通过CYP1A2和肝外同工酶CYP1A1代谢。591例服用单剂厄洛替尼的人群药代动力学分析表明中位半衰期为36.2小时,因此达到稳态血浆浓度需要7-8天。
3、安全性和耐受性
皮疹和腹泻是厄洛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是可以预测的,一般轻微(1或2度)且易控制。另外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穿孔,皮肤出现大疱、水泡和剥脱性皮炎,视觉障碍(角膜穿孔或溃疡) 。
对CNKI、万方、维普及超星数字图书馆收录的180例厄洛替尼不良反应报道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药量为150mg/d ,其中92例同时联合其他化疗药物辅助治疗,55例同时结合中药辅助治疗,其余33例在放化疗治疗后单独服用厄洛替尼,结果见下表:
4、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4.1厄洛替尼与培美曲塞在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中的比较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治疗均给予含铂双药标准一线方案化疗后,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厄洛替尼及培美曲塞维持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生存情况和毒副反应,结果显示厄洛替尼与培美曲塞在延长生存期方面作用相似,但厄洛替尼组的主要毒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培美曲塞组的主要毒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和血液学毒性,厄洛替尼毒副反应更轻,患者更易于耐受。
4.2厄洛替尼与多西他赛、培美曲塞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
有研究表明,三种治疗方案相比多西他赛在治疗成本方面是最经济的,但副作用较大;厄洛替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主要表现为皮疹;培美曲塞与多西他赛相比疗效相近但血液学毒性更低;厄洛替尼比多西他赛有更好的疾病控制率(DCR);故从提升疾病控制率(DCR)角度及较轻的副作用方面,厄洛替尼是较好的选择。
4.3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与单用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的比较
吉西他滨的化疗被认为是转移性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表明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未经化疗的局部或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疗效与单用吉西他滨相比, 两药联合化疗的方案能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且两药联用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主要副作用为腹泻和皮疹,其他3或4级毒性与其他研究相似。
6、讨论
我国是世界上肺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 近年来的肺癌发病率更是逐年升高,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已经成为危害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杀手之一。 长久以来, 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一直以化疗为主,但化疗导致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以及心血管问题等严重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厄洛替尼是一种特异性较强的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有较好的抗癌活性和耐受性,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大部分为轻度或者中度,没有出现骨髓抑制等传统化疗药物产生的毒性,说明厄洛替尼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奇,郭澄.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的研究进展. 药学服务与研究,2010,10(6)
[2]晋亚楠,夏爱军,梁园, 厄洛替尼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2014,8,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