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题以调查南宁市驻邕高校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现状为目的。具体的方法:采用针对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分类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类比。结果:医学生的平均得分为:67.3,非医学生的平均得分为:37.2。从分析结论显示:南宁市内高校在校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掌握率低,并且专业不同,现场急救知识水平有差别;非医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亟待提高,而医学生需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论:高校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掌握率良莠不齐,有必要在高校系统化的进行现场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普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针对性的了解南宁市驻邕高校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状况,以得出更为客观的结果及初步评估,避免了因地域,环境,不同人群及范围过大所得结果的局限性,不真实性。唤起各大高校对急救知识培训的重视,同时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教育宣传的主流,对全民普及,宣传起到推动作用,对探索制定出一套符合南宁市内目前现状的急救培训模式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与之相符合的急救培训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力求最大限度的提高院前急救的生存率。
【关键词】南宁市 在校大学生 急救知识 普及现状
前言:
1 研究背景
急救知识的普及以及急救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医学证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min,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min,[1]据了解,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人们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往往因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也造成了很多完全能避免的人身伤亡。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居居民死亡原因的第四位,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2]对比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状况,我国心跳骤停抢救成功率不到1%,全世界平均水平为2%,发达国家的成活率为60%,美国的一些城市高达74%。[3]目前,我国对于急救知识普及程度的调查很多,王玉[4]的研究发现,17.1%的被调查者不知道何为CPR。但是,上述的调查范围太过于广泛,均为客观的调查,数据有很多平均的因素,而地区之间是存在着较大差异性的,地域环境的差异也会造成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明显不同,以及政策都不尽相同,各地对于急救培训这一大块内容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宏观的调查具有其局限性。因此,为避免地域,环境,政策等种种差异,特针对南宁市内驻邕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及急救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
2 研究目的
2.1 对南宁市内驻邕高校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现状作系统的调查分析。
2.2 对探索制定出一套符合市内目前现状的急救培训制度提出合理的建议。
3 研究时间: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
4 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及文献资料法,其中调查分两部分:
4.1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步了解急救知识普及现状,以及具体了解南宁市内驻邕高校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调查问卷,以对比调查医学专业及非医学专业。
4.2 到所确定的院校发放问卷调查。
正文:
1 调查对象:
1.1 南宁市内几所代表性的非医学院校: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师范学院。
1.2 医学院校: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
此次调查共访问4000人。
2 结果
2.1 对于急救知识的需求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及对急救知识讲座开展的态度的调查,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大多对于急救知识的掌握是较差的,对急救培训的建立是有需求的,从相关的客观选择题所做出的选择可知(表一)。
调查对象中,仅有66.4%的调查对象表示对于急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仅32 %接受过急救培训(包含医学生在内)。表一中仅有一项结果超过80%,即希望了解更多急救知识。表明无论是医学院校还是非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急救培训的重要性且大多都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
2.2 急救知识的来源途径
通过表二,非医学院校大部分被调查者的急救知识来源于书籍,网络,亲朋好友,上述途径正确性不具保障,且缺乏培训,急救知识脱离实践。而来源于真正规范化培训的课堂则少之又少。医学院校则大多有通过课堂获取这一比较专业化的途径。
2.3 紧急情况的应对
非医学院校被调查者仅有20%对于突发情况,会运用急救方法实施救援,面对有人需要急救,仅有32.3%能沉着应对。当面对地震,火灾,海啸等,有能力并有信心逃生者屈指可数。而对于此部分,医学院校学生的结果却相差无几。
2.4 急救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
对于急救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特针对医学生设计,非医学生也可作答,对于结果采取对比分析。
3 主要的问题及策略
3.1 建立健全急救培训制度
表一的数据提示,虽然调查证明在校大学生对于急救培训是有需求的,但仅有17.6%院校(含医学院校)开展过急救知识的讲座。通过表二可知,急救知识来源也存在着问题,即理论与实践脱离及正确性无法保证,规范化,全面化,专业化更是被忽视的薄弱环节。在校大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的学习过于散在,应当号召各大院校积极开展各项有关急救培训的工作,制定比较全面的急救培训制度,由相关部门监督实行,且号召市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固定的培训机构等强有力的措施。在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急救知识普及工作都是由经过专业训练,并持有教师资格的急救培训导师承担,这些导师必须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随时接受有关部门的再培训以及资质认证。[5]同时,改善急救知识的宣传途径,将其与教育充分结合,已经有学者提出并支持把急救知识列入义务教育,把急救培训纳入所有岗前培训,[6]在校大学生是教育宣传的主流力量,可充分发挥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关键词】南宁市 在校大学生 急救知识 普及现状
前言:
1 研究背景
急救知识的普及以及急救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医学证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min,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min,[1]据了解,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人们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往往因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也造成了很多完全能避免的人身伤亡。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居居民死亡原因的第四位,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2]对比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状况,我国心跳骤停抢救成功率不到1%,全世界平均水平为2%,发达国家的成活率为60%,美国的一些城市高达74%。[3]目前,我国对于急救知识普及程度的调查很多,王玉[4]的研究发现,17.1%的被调查者不知道何为CPR。但是,上述的调查范围太过于广泛,均为客观的调查,数据有很多平均的因素,而地区之间是存在着较大差异性的,地域环境的差异也会造成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明显不同,以及政策都不尽相同,各地对于急救培训这一大块内容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宏观的调查具有其局限性。因此,为避免地域,环境,政策等种种差异,特针对南宁市内驻邕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及急救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
2 研究目的
2.1 对南宁市内驻邕高校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现状作系统的调查分析。
2.2 对探索制定出一套符合市内目前现状的急救培训制度提出合理的建议。
3 研究时间: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
4 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及文献资料法,其中调查分两部分:
4.1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步了解急救知识普及现状,以及具体了解南宁市内驻邕高校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调查问卷,以对比调查医学专业及非医学专业。
4.2 到所确定的院校发放问卷调查。
正文:
1 调查对象:
1.1 南宁市内几所代表性的非医学院校: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师范学院。
1.2 医学院校: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
此次调查共访问4000人。
2 结果
2.1 对于急救知识的需求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及对急救知识讲座开展的态度的调查,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大多对于急救知识的掌握是较差的,对急救培训的建立是有需求的,从相关的客观选择题所做出的选择可知(表一)。
调查对象中,仅有66.4%的调查对象表示对于急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仅32 %接受过急救培训(包含医学生在内)。表一中仅有一项结果超过80%,即希望了解更多急救知识。表明无论是医学院校还是非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急救培训的重要性且大多都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
2.2 急救知识的来源途径
通过表二,非医学院校大部分被调查者的急救知识来源于书籍,网络,亲朋好友,上述途径正确性不具保障,且缺乏培训,急救知识脱离实践。而来源于真正规范化培训的课堂则少之又少。医学院校则大多有通过课堂获取这一比较专业化的途径。
2.3 紧急情况的应对
非医学院校被调查者仅有20%对于突发情况,会运用急救方法实施救援,面对有人需要急救,仅有32.3%能沉着应对。当面对地震,火灾,海啸等,有能力并有信心逃生者屈指可数。而对于此部分,医学院校学生的结果却相差无几。
2.4 急救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
对于急救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特针对医学生设计,非医学生也可作答,对于结果采取对比分析。
3 主要的问题及策略
3.1 建立健全急救培训制度
表一的数据提示,虽然调查证明在校大学生对于急救培训是有需求的,但仅有17.6%院校(含医学院校)开展过急救知识的讲座。通过表二可知,急救知识来源也存在着问题,即理论与实践脱离及正确性无法保证,规范化,全面化,专业化更是被忽视的薄弱环节。在校大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的学习过于散在,应当号召各大院校积极开展各项有关急救培训的工作,制定比较全面的急救培训制度,由相关部门监督实行,且号召市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固定的培训机构等强有力的措施。在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急救知识普及工作都是由经过专业训练,并持有教师资格的急救培训导师承担,这些导师必须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随时接受有关部门的再培训以及资质认证。[5]同时,改善急救知识的宣传途径,将其与教育充分结合,已经有学者提出并支持把急救知识列入义务教育,把急救培训纳入所有岗前培训,[6]在校大学生是教育宣传的主流力量,可充分发挥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