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抗战报刊美术作品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legebicaon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37年末到1938年10月,武汉成为战时首都——政治、经济、文化、出版业的中心,抗战文艺蓬勃发展,抗战报刊相继出版。而《中国的空军》的出现成为当时空军界唯一的刊物,因宣传中国空军英勇事迹、报道中日空战战况、介绍敌我军机、及刊载梁又铭等精美的空战美术作品,受到民众广泛喜爱。《中国的空军》的美术插图立足新现实主义,通俗易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时光流逝,今天它的光辉不再,但它的历史价值与美术价值应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关键词:中国的空军;空军;抗战报刊;美术作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下,津、京、沪、宁相继沦陷,中国失去半壁江山。迫于战争形势的压力,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在西迁途中,国民党党政机关及其首脑、要员相继到达武汉,随迁的还有其他各党派人士和大批文化名人、艺术名家、出版机构等。一时间,武汉成为战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抗战文艺、抗战美术和出版业的中心。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国性的美术社团与组织在武汉纷纷成立,各种抗战美术宣传活动相继展开。而最富有斗争精神的漫画家和木刻家走在抗战美术家前列,他们通过创办美术刊物及刊载抗战美术作品的报刊向广大民众和前线战士传播实时战事,宣扬抗战精神,揭露日寇与汉奸的虚伪与罪行,鼓舞军民士气,创造了繁荣的抗战文化。
  这一时期武汉出版业繁荣昌盛,在汉创刊或重刊的报刊达上百种,其中美术专刊及刊载较多抗战美术作品的报刊达10多种,如美术专刊《抗战漫画》《抗战畫刊》《战斗画报》,及综合报刊《新华日报》《时事月报》《半月文摘》等。在漫画宣传队和木刻家协会等成员的努力下,充满戏剧性、夸张性、控诉性、庄重性的漫画和木刻作品对抗日战争宣传起到很好的宣传与教育作用。各类报刊从不同角度宣传抗战,这其中《中国的空军》从宣传中国空军英勇抗战事迹出发,以独特的视角,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成为当时广受民众欢迎的畅销刊物。
  1938年初,航空委员会总政训处在武汉成立,并于2月1日创刊《中国的空军》,以宣传中国空军英勇抗敌的事迹,这是当时中国空军界唯一的刊物。该刊第1至9期为十日刊,自第10期起改为半月刊,12期起改为月刊。在武汉出版15期后,因武汉沦陷,随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往南京出版,于1948年12月停刊,共出版120期。该刊除了宣传我空军英勇抗战的光荣事迹,也刊载国内战事实时报道、日敌军作战回忆录、我空军抗战座谈分享会记录、空军知识普及、飞机介绍等内容。除了文字内容,还有大量美术作品和照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本刊艺术主编是梁又铭,负责刊物艺术方面的事务,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封面画和文章插图[1]。在他的联络下,还有大量抗战漫画宣传队和中华全国美术家抗敌协会等[2]的画家参与供稿,如沈逸千、张文元、高龙生、星徳、萧树典等。因内容新颖、图文并茂,《中国的空军》获得普遍的欢迎,出版到第10期,印数已达10万册,而梁又铭创作的封面画和美术家们所作插图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中国的空军》是抗战时期重要宣传刊物,刊载了大量空军文学和空战美术作品。江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赵伟教授曾从空军文学角度研究《中国的空军》中的文学作品,2010年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举办过《千秋史画——梁又铭画展》,并出版有《烽火雄鹰:梁又铭抗日空战画说》,对梁又铭的空战美术作了详细介绍和历史回顾,其中多幅作品就刊载在《中国的空军》封面。也有研究抗战美术史的专家对抗战时期的木刻版画、美术创作等抗战美术作深入研究,但是目前还未有专门研究《中国的空军》中美术作品的文章著作。空战美术是抗战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空军》也是研究抗战美术和近代美术史的重要资料,本文试作简单探讨。
  一、刊载有大量空战及抗战美术作品
  作为艺术主编和作品主要供稿人,梁又铭创作了大量空军英雄和空战场景作品。为了真实而准确地再现空战景象,他搜集了大量照片和资料,通过与参战飞行员的交流沟通,深入了解空战场景的细节。他还把重要战役的详尽资料收集妥当,包括时间、地点、参战名单、出勤单位、当地气候、作战队形、所驾驶飞机型号,以及敌人飞机型号、数量等,都一一调查清楚,并通过与当事人的访谈核准信息。《空中英雄高大队长》(如图1)描绘的是1937年8月4日中日空战,这是中国空军抵御日本帝国主义在空中打响的第一枪,也正是高志航队长创造了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空军首次击落日机的记录。这幅画描绘的是高志航队长坐在高空飞行的战机里向下面民众挥手致敬,表现其飒爽英姿,宣传我空军精神。画中战机刻画准确,机翼高速旋转,风阻大,这些抽象的感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真实可信。队长硬朗的脸庞,防风衣、挡风镜、手套等细节极度逼真,宛如真实照片,不得不佩服梁先生的高超画技。《乐以琴在首都上空歼敌图》描绘的是空军英雄乐以琴,他在8月15日空战中一人打下4架敌机,并以8月15至21日的7天时间里击落5架敌机的记录,成为中国空军第一位王牌飞行员,被冠之以“飞将军”“江南大地之钢盔”称号,其座机“2204”号也被永久载入史册。《台儿庄之胜利》(如图2) 以高昂的激情、胜利之喜悦和娴熟的技法再现了台儿庄战役的场景。高空我军一战机俯视扫射骑马日寇,另一架战机已射击完拉升飞向上空,后面跟随一排我空军。日寇被射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一片狼籍,我陆军战士乘势追击,胜利之景象令观者振奋。这幅画人物众多,场景复杂宏大,陆空作战结合,敌败我胜的战斗气势表现到位,不仅要求高超的技法,也需画家对战斗情况有相当深入的了解。类似赞颂空军英雄和再现空战场景的作品还有很多,如《阎海文殉国》、《四二九粉碎日本佐世保航空队图》《笕桥“八一四”空战》《我们用机枪扫射敌人》等。正是梁又铭严谨细致的考究态度,他的空战作品连飞机型号、作战飞机数量和飞机折损部位等细节,都描绘得真实可信,又不失艺术性,读者观之,如身临其境,令人赞叹。
  除了描绘空战场景,还有大量揭露日寇侵略暴行、讽刺汉奸及日伪政府、号召抗战救国的美术作品。第五期沈逸千作插图《兽兵在大同》,描绘的是2个张牙舞爪、喜出望外的日本兵看到中国女孩向她奔去,而地上正躺着一个刚被凌辱的妇女,场景就放置在大街上,光天化日下日本兵强暴中国女性的残暴行为跃然纸上,强烈引发读者的愤慨。第二期梁又铭作《我们要替广德民众复仇》(如图3),因安徽广德在1937年11月4日沦陷后遭到日寇长达40天的杀烧抢掠,尸体遍地、房屋尽毁。事件被曝后,引起广大民众的悲痛与愤慨,纷纷立誓报仇。这张画正中央画有一只仰天长啸的狼,脚踩一堆零乱骷髅头,喻示中国人民必将消灭日寇,为死去人民报仇雪恨。第三期高龙生作《这只手希望我们替他复仇》描绘一只断手散在地上,上方掉落2枚炸弹,敌人残暴不言而喻。1938年5月19日午夜,中国新编神鹰精锐“铁拳”飞机队由队长徐焕升率领两架飞机,从汉口王家墩机场出发,东征日本本土,躲过日本防空系统,投下百万份传单。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外国飞机袭击,也是世界航空史上绝无仅有的“纸片轰炸”,事后立刻引发全世界轰动。这次散发的传单是由在武汉成立的政治部三厅编撰,内有“告日本国民”“告日本政党人士”“告日本工商业”“告日本全体劳动者”“告日本农民大众”6种传单、小册子,并由居住中国的日本文艺评论家鹿地亘翻译成日文。传单上的美术图案都是由三厅的美术家绘制。事后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说:“中国空军报复日机的轰炸为散发传单,与日本的文明相较实令日本置身无地。”5月21日出版的第11期《中国的空军》(如图4)封面画即是我空军飞越日本富士山,到达城市上空散发传单。蒋坚忍、丰子恺、记者、编者等纷纷撰文赞颂我英勇空军。   二、刊载在《中国的空军》上的美术作品之特点
  (一)作品立足于新现实主义
  1930年代,鲁迅将西欧新兴木刻引入中国,是为了“扶持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3]。当时在报纸刊物常常刊载带有资产阶级趣味的裸女画,或袒胸露乳、或崇尚金钱,还有一些风花雪月的风景画、静物画,或是与社会无关的抒情画,在日本帝国主义及西方列强蚕食中国之际,大量漫画家、美术家或迫于生计、或追求个人趣味,并无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荣辱观。正是鲁迅介绍并指導新兴版画,提倡文艺应重视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而非与社会无关,提倡文艺应被人民大众理解和接受,而非与大众绝缘,成为画家之间的专利品,提倡反映劳动人民的新时代文艺,而绝非当时流行的“唯美”“弱不禁风”商业性的“月份牌”美人画。正是在这种新现实主义文艺观和抗战日益激烈的现实中,美术家们担负起社会责任,激起了抗战宣传热情,为人民大众和前线战士绘制了大量美术作品。《中国的空军》的美术插图全部都是反映抗战宣传之作,都是反映社会事件、民众需求、民族主义的现实主义作品,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作品追求“通俗易懂”
  《中国的空军》刊载的美术作品形式多样(漫画、木刻、中国画、速写、素描等),主题丰富,却始终以简单的画面明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当时刊物的读者多为普通民众和前线战士,受教育程度不高,美术作品更多地是为文章内容服务,起抗战宣传目的,通俗易懂且简单明了的作品更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宣传需要,也的确起到有效的宣传效果。
  三、结语
  1938年创刊于武汉的《中国的空军》记载了太多的空军抗战故事与精美的空战美术作品,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表现出中国人民及中国空军不屈不挠的英勇精神,见证了抗战的艰辛历程与胜利的不易,它是研究中国空军发展史和空军抗战史、中国抗战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也是研究抗战美术、近代美术和空军美术的重要资料,更是武汉抗战史、武汉抗战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多的认可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翔.烽火雄鹰:梁又铭抗日空战画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2]黄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3]素颐.民国美术思潮论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罗松,华中师范大学博物馆中级馆员。研究方向:中国画、抗战美术史。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背景下,女性总是以男性附庸的方式出现。电视剧《我是余欢水》剧中的三位女性:余欢水前妻甘虹、女上司梁安妮、女志愿者栾冰然在剧中与男主角余欢水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大众传播语境下对《我是余欢水》中的女性角色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身份背后的角色特定性,透过社会化和扭曲化两大要素,从人物身份、性格、行为等表象剖析剧中的女性人物塑造角色刻板化、扁平化现象。  关键词:我是余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穿越类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从叙事学角度研究这类电影文学作品的学者也不乏其人。但还未有从媒介的视野切入穿越类影视文学的时空体叙事学研究的论文或著述。也许从媒介与人类交互主体性来看,人类在时空维度追问自身的存在是一個哲学悖论,但人类在面对西绪福斯神话式的命运时,依然坚持从方法论上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恰恰就是人类最本真的存在。  关键词:媒介;人类;交互;时空;蝴蝶效应;海市蜃楼  时间
期刊
摘 要:《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从铁凝的文本写作到陆小雅的电影改编,存在着共通策略——服饰话语的重复言说。文本和电影利用夹克衫到红衬衫、绸衬衫到碎花裙、的确良到红领巾的转换过程,塑造了安然这一性格鲜明的新一代青少年形象,展现了新一代青年人在理想与追求、矛盾与挫折、斗争与觉醒的碰撞中所面临的困惑与选择,也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转型初期身份意识的复苏、反思与追问。  关键词:性别意识;政治意识;集体意
期刊
摘 要:梁宗岱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诗人、诗评家。正如他的代表作《诗与真.诗与真二集》的名字,“求真”是他探讨诗作秘籍的唯一途径。该著作体现出其独有的诗学品格,梁宗岱的诗学思想不仅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学影响,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其内在精神以及外在语义表达,也颇有中国古典诗学的意味。梁宗岱对待古典诗学并非全盘接受,而是进行批判性创造:去儒家诗学的“尚用”功利观念,取诗美的意象品评,追求中西交融的诗
期刊
摘 要:丁玲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作了许多辉煌的作品。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巨大变革到土改时期,面对近半个世纪的风云诡谲,丁玲始终用文字书写历史洪流中无数人的跌宕命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仅是丁玲的代表作,更被视为反映土改运动的扛鼎之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详尽地展现了土改时期错综复杂的各类问题,蕴含着作家对于时代与人性的思考。195
期刊
摘 要: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和唯一的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因其纪录片带有作者典型风格而独具代表性。边界的融合与跨越以她晚期的纪录片作品为主要文本,探寻其纪录片中对底层群体、艺术创作以及自然环境等社会现实题材的关注。分析其使用DV机的拍摄手法,搭配照片、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创作特点和对纪录片的“诗意化”表达,发现促使观众参与“书写”美好记忆和故事的因素,并分析其晚期纪录片中边界的融合
期刊
摘 要:笔作为记录信息的工具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其诞生的核心目的即其记录的使用功能,以韩非子价值体系中重视使用功能的造物思想看待笔的发展,能够更加清晰地梳理笔的发展状况及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影响因素。但是,当人们对于信息的记录处理已经趋于虚拟化的方式,“笔以致用”中“用”的需求有了更加先进便捷的解决方案之后,在互联网、物联网的世界里,在人们追求自由便捷的观念下,那么笔将以何种形式存在,值得进一
期刊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虽未直接提及生态审美的语句,但是二人在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研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从原初开始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实践深刻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增长了人的欲望,人试图征服自然,与此同时人的生产劳动也发生了“异化”,沦为机器生产的一个环节。马克思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反思,猛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而
期刊
摘 要:以拍摄黄山美景时的感悟为主线,积极地对“艺术摄影应该仅仅只是自然美的客观再现?还是应该更多地去主观表现?”展开思考。提出了艺术摄影可以真实再现自然之美,更可以融入主观意识以表现自然美。  关键词:自然本身美;艺术摄影;主观表现;黄山美景  大家知道摄影是分为各种类型的。由于其拍摄目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艺术摄影、纪实摄影和实用摄影三大类型。因笔者热衷于用艺术摄影做自己的创作,故长期在此范围内思
期刊
摘 要:由陈建新所撰写的《李渔的造物思想研究》一书观点新颖,跳脱了大多数学者常规的研究角度,独辟蹊径地从艺术设计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分析李漁的造物思想,探讨了其前卫、独特的实践巧思和审美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理论深度。  关键词:李渔;审美;生活  如今,生活的审美化正成为当下艺术家和美学家的关注热点,艺术开始贴近大众,美学开始走出象牙之塔,它们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于是,使每个人都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