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山区学校的体育教师,面对器材缺乏、场地不足等困境,毕首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自制体育器材102种、6 006件,带领学生开辟运动场地1 222平方米,让所在学校成为农村体育整体改革的“排头兵”。
酷爱体育运动的毕首金,儿时便有一个梦想——站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然而,跟腱在一次比赛中不慎断裂,彻底将他的这一梦想击碎了。靠着坚强的毅力,毕首金勇敢地站了起来,虽然世界冠军梦破灭了,可自小酷爱体育的他仍痴心不改。1983年他报考了体育学院,却因文化成绩几分之差而未被录取。当时的他身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家庭,想要上补习班,来年再考,根本不可能。就在这关键时候,他得知官渡区教育局招收民办教师的消息,万分欣喜,没有和父母商量,就立即报考,他被录用了。1984年9月1日,他不顾父母、亲戚、朋友的反对,固执地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做了一名平凡的民办教师,一干就是12年,1996年才被转为公办教师。
他的第一节体育课
毕首金要去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小学,学校坐落在半山腰,校舍是借用寺庙的房屋,四周没有围墙,可谓“四通八达”。学校的体育课一度是一个哨子,两个皮球,由于这里的人不太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也缺乏对体育教师足够的敬重,因此这里的体育教师大多数都会选择申请调走,很少有人乐于坚持留下来。
来到学校后,毕首金迫不及待地赶往体育器材室,打开门一看,屈指可数的器材都破旧不堪了,有的还“肢体不全”,杂乱无章地散放在地上。他愣住了:要上技巧课,一没有场地,二没有垫子,怎样上呢?他关好门,漫无目的地走出校园。突然,他眼前一亮:一个形状像葫芦的水库清澈见底,水库两侧森林茂密,林间鸟语花香,脚下则是平坦且长满绿草的坝埂,就像铺了绿地毯一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毕首金心中暗喜:这难道不是大自然赐予的场地和垫子吗?于是他兴高采烈地赶回学校,立即写好教案。
第二天的体育课气氛十分活跃,坝埂草坪成了教学的天然场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毕首金深知要想上好体育课,首先是要尽量满足或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爱好,其次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
锐意改革,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特色
高中毕业的毕首金,未接受过专业训练,是一个典型的从零起步、摸着石头过河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他感受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仅凭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因此,他省吃俭用,购买专业书籍,并积极进行学业进修,于1991年获得了大专学历。除了刻苦钻研理论书籍及专业进修学习外,他还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学习总结,并形成了自己鲜活的教育思想,为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工作中,毕首金一直以“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体育课,更要让农村孩子享有城市孩子享受不到的体育乐趣”作为目标和信念,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力争把每一节课上成优质课。他所任教的白汉场中心学校,是昆明市官渡区典型的山区寄宿制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体育器材少、场地小等成为亟待解决的困难。
为了解决体育器材不足的困难,毕首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决定利用大自然提供的便利和资源,走自制器材之路。这是一条艰辛的路,为了找到最适合的材料,他起早摸黑,翻山越岭,忍饥挨饿,日行几十千米,还经常到人迹罕见的高山密林中去寻找材料。记得有一次,他找到一捆爬杆的材料,大约有几十公斤重,他硬是咬着牙自己扛着走回学校,尽管全身被汗水浸透了,肩膀和脚底都磨出了血泡,但他却格外高兴,因为孩子们有爬杆了。
不知道爬过多少座山,越过多少道岭,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一堆堆木材、饮料瓶、石头、沙子等材料终于有了。怎么做?他按照“人无他有,人有他奇,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思路和“多、奇、乐、实”的原则,买来活扣、PVC铝塑管、废轮胎,采用刀、锯、锤等简易工具开始制作。寒来暑往,终于,102种(其中36种是自己的专利品)、共计6 006件体育器材便在毕首金的手下诞生了,这相当于为学校节约了30多万元的经费。更重要的是,全校500多名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有了自己喜爱的体育器材,可以按需选取,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体育课改革、大课间改革等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
为了开辟场地,毕首金带领学生,利用休息时间拉沙、填土,建成了300平方米的“儿童乐园”,开辟铁环场地、简易田径场等38个项目的运动场地,占地面积达1 222平方米。
为了丰富学校的体育活动,他自费到云南民族村学习跳竹竿舞。不善舞蹈的他,守了一整天,不知练了多少遍,硬是把这个好玩的项目带到了学生中间。
在毕首金的努力之下,曾经制约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难题都逐步得到了解决,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更成为了这所山区学校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快乐的活动中,学生提高了身体素质,享受到了体育带来的无穷乐趣,激发了创造力和表现欲。
荣誉的背后
人到校,一切时间属于学校,学校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这是毕首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除了上好体育课、自制体育器材外,毕首金每天早上要把30类500多件器材发出摆好,晚上收回放好,这大约需要两个小时。每天迎来朝阳,送走夕阳,他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山区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远离父母、食宿在校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冬天,毕首金会为孩子们烧好洗脚水,生火取暖;夜晚,有孩子生病了,他主动垫付医药费不说,有时还要亲自背他们到几公里外的医院就医。有一次,他背着一个学生一口气跑了3公里路来到医院,当孩子的病情终于得到缓解时,压在心头的石头才释然落地。还有一次,在“人人自危,谈非典色变”的时期,突然有一名同学在升国旗时晕倒了,他毫不犹豫地冲了过去背起她就往医院赶,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只是发热,排除了“非典”的可能,这时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然而,对家人,毕首金总是亏欠得太多。妻子分娩时,初为人父的他手忙脚乱地把妻子送进医院,但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深夜12点抛下最需要自己的妻子回到了学校。还记得那次学校运动会期间,妻子病重住院需要手术,捎来急信,一边是忙碌的学校一边是病重手术的妻子,怎么办?他控制住焦急的情绪,毅然留在学校,保证校运会井井有条地完成……工作26年来,毕首金每天都会挤出课余时间,学做电工,承揽了学校电路检修、安装等事务,还成了学校破损课桌、窗户的修理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毕首金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云南省科技兴乡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责任编辑 矣 勇◇
酷爱体育运动的毕首金,儿时便有一个梦想——站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然而,跟腱在一次比赛中不慎断裂,彻底将他的这一梦想击碎了。靠着坚强的毅力,毕首金勇敢地站了起来,虽然世界冠军梦破灭了,可自小酷爱体育的他仍痴心不改。1983年他报考了体育学院,却因文化成绩几分之差而未被录取。当时的他身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家庭,想要上补习班,来年再考,根本不可能。就在这关键时候,他得知官渡区教育局招收民办教师的消息,万分欣喜,没有和父母商量,就立即报考,他被录用了。1984年9月1日,他不顾父母、亲戚、朋友的反对,固执地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做了一名平凡的民办教师,一干就是12年,1996年才被转为公办教师。
他的第一节体育课
毕首金要去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小学,学校坐落在半山腰,校舍是借用寺庙的房屋,四周没有围墙,可谓“四通八达”。学校的体育课一度是一个哨子,两个皮球,由于这里的人不太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也缺乏对体育教师足够的敬重,因此这里的体育教师大多数都会选择申请调走,很少有人乐于坚持留下来。
来到学校后,毕首金迫不及待地赶往体育器材室,打开门一看,屈指可数的器材都破旧不堪了,有的还“肢体不全”,杂乱无章地散放在地上。他愣住了:要上技巧课,一没有场地,二没有垫子,怎样上呢?他关好门,漫无目的地走出校园。突然,他眼前一亮:一个形状像葫芦的水库清澈见底,水库两侧森林茂密,林间鸟语花香,脚下则是平坦且长满绿草的坝埂,就像铺了绿地毯一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毕首金心中暗喜:这难道不是大自然赐予的场地和垫子吗?于是他兴高采烈地赶回学校,立即写好教案。
第二天的体育课气氛十分活跃,坝埂草坪成了教学的天然场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毕首金深知要想上好体育课,首先是要尽量满足或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爱好,其次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优势。
锐意改革,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特色
高中毕业的毕首金,未接受过专业训练,是一个典型的从零起步、摸着石头过河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他感受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仅凭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因此,他省吃俭用,购买专业书籍,并积极进行学业进修,于1991年获得了大专学历。除了刻苦钻研理论书籍及专业进修学习外,他还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学习总结,并形成了自己鲜活的教育思想,为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工作中,毕首金一直以“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体育课,更要让农村孩子享有城市孩子享受不到的体育乐趣”作为目标和信念,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力争把每一节课上成优质课。他所任教的白汉场中心学校,是昆明市官渡区典型的山区寄宿制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体育器材少、场地小等成为亟待解决的困难。
为了解决体育器材不足的困难,毕首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决定利用大自然提供的便利和资源,走自制器材之路。这是一条艰辛的路,为了找到最适合的材料,他起早摸黑,翻山越岭,忍饥挨饿,日行几十千米,还经常到人迹罕见的高山密林中去寻找材料。记得有一次,他找到一捆爬杆的材料,大约有几十公斤重,他硬是咬着牙自己扛着走回学校,尽管全身被汗水浸透了,肩膀和脚底都磨出了血泡,但他却格外高兴,因为孩子们有爬杆了。
不知道爬过多少座山,越过多少道岭,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一堆堆木材、饮料瓶、石头、沙子等材料终于有了。怎么做?他按照“人无他有,人有他奇,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思路和“多、奇、乐、实”的原则,买来活扣、PVC铝塑管、废轮胎,采用刀、锯、锤等简易工具开始制作。寒来暑往,终于,102种(其中36种是自己的专利品)、共计6 006件体育器材便在毕首金的手下诞生了,这相当于为学校节约了30多万元的经费。更重要的是,全校500多名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有了自己喜爱的体育器材,可以按需选取,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体育课改革、大课间改革等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
为了开辟场地,毕首金带领学生,利用休息时间拉沙、填土,建成了300平方米的“儿童乐园”,开辟铁环场地、简易田径场等38个项目的运动场地,占地面积达1 222平方米。
为了丰富学校的体育活动,他自费到云南民族村学习跳竹竿舞。不善舞蹈的他,守了一整天,不知练了多少遍,硬是把这个好玩的项目带到了学生中间。
在毕首金的努力之下,曾经制约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难题都逐步得到了解决,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更成为了这所山区学校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快乐的活动中,学生提高了身体素质,享受到了体育带来的无穷乐趣,激发了创造力和表现欲。
荣誉的背后
人到校,一切时间属于学校,学校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这是毕首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除了上好体育课、自制体育器材外,毕首金每天早上要把30类500多件器材发出摆好,晚上收回放好,这大约需要两个小时。每天迎来朝阳,送走夕阳,他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山区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远离父母、食宿在校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冬天,毕首金会为孩子们烧好洗脚水,生火取暖;夜晚,有孩子生病了,他主动垫付医药费不说,有时还要亲自背他们到几公里外的医院就医。有一次,他背着一个学生一口气跑了3公里路来到医院,当孩子的病情终于得到缓解时,压在心头的石头才释然落地。还有一次,在“人人自危,谈非典色变”的时期,突然有一名同学在升国旗时晕倒了,他毫不犹豫地冲了过去背起她就往医院赶,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只是发热,排除了“非典”的可能,这时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然而,对家人,毕首金总是亏欠得太多。妻子分娩时,初为人父的他手忙脚乱地把妻子送进医院,但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深夜12点抛下最需要自己的妻子回到了学校。还记得那次学校运动会期间,妻子病重住院需要手术,捎来急信,一边是忙碌的学校一边是病重手术的妻子,怎么办?他控制住焦急的情绪,毅然留在学校,保证校运会井井有条地完成……工作26年来,毕首金每天都会挤出课余时间,学做电工,承揽了学校电路检修、安装等事务,还成了学校破损课桌、窗户的修理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毕首金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云南省科技兴乡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责任编辑 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