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声是发声上的一种技巧。人们把日常说话的声音称为真声,而把那种又虚又弱又无色彩的声音称为假声。我们唱歌所需要的真、假声是指受过良好的训练、具备很好的共鸣位置及气息支持的圆润、纯净、丰满、统一的的真声与假声。这种真声与假声已具有混声效果,我们称之为艺术人声。艺术真声侧重以真声为主,艺术假声以假声为主。由于声音中真声的量大大超过假声的量,决定声音质的就是真声,所以听起来像真声,而当渗入的假声越来越多,直至大大超过真声的量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决定声音质的就是假声,所以听起来像假声。人的声音是声带与共鸣腔相配合共同发出的,由于配合使用的共鸣腔的不同,形成音质与音色不同的形形色色的假声,这是假声的个性。假声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有重要意义。
1、假声运用能扩宽音域发展高音区
人生是声带与共鸣腔相配合共同发出的,声带的发声机能是决定音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音越高,频率就越高,就要求演唱者的振源体(声带)的振动频率越高,而一般情况下,人的自然的声音(即真声)振动频率较低,假声的频率高,但不是人的自然声音,它需要加以训练引导才能获得,因此,只有通过训练,掌握了声带的假声机能才能使声带振动达到高频,也方可同与之相配套的高频共鸣腔(头腔)产生共振而发出美妙的高音。如果演唱者掌握不了假声机能,声带振动频率也就达不到头腔共振的高频,自然高音也就上不去。假声比例的多少要靠教师的耳朵去分辨,也要靠歌者自己去感觉。
2、假声对歌唱技巧有重要作用。
如关闭、花腔唱法等都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不能孤立,没有假声就不能把以上技巧贯穿其中。因此说它是正确使用声带的科学基础。
“关闭”是男高音唱高音时的一种唱法,它是通过修饰使母音变圆、变暗,使声音更易于进入头腔共鸣。但是如果声带的发声机能状态,未由低声区的真声机能向假声机能转换,频率不够,就永远得不到头腔共鸣,“关闭”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花腔技巧”通常要求声音在高音区灵活舒畅、快速的音阶式或琶音式或跳跃式进行,因为在高音区及超高音区,假声就更为重要了,除了充分打开头腔共鸣外,歌者要熟练的掌握声带的假声机能,这样才能使声带与共鸣腔协调配合,灵活自如的控制声音。
3、假声的运用能增强艺术表现力
通过假声的运用把我真假声在全音域的恰当比例,并能合理充分的得到混合共鸣的支持,由于共鸣腔搭配的比例变化,使声音可刚、可柔、可明、可暗、可强、可弱,刚柔相济,明暗、强弱对比鲜明,使歌者能够自如淋漓尽致的表现作品。而如果没有混入假声,不仅音域达不到作品的要求,音乐表现上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声音只能刚不能柔,只能亮不能暗,只能强不能弱,声音音色贫乏可塑性差,不能充分的表现作品的内容。
比如在演唱《兰花花》中,“我见到我的情哥哥吆,有说不完的那话呀。咱们俩个死活吆长在一搭。”这里有强有弱,感情分明,如没有假声的运用在其中是不能充分的表现作品的内容。
4、假声是延长艺术生命的最可靠的科学发声手段
就歌唱寿命而言,假声是延长艺术生命的最可靠的科学发声手段,没有了它或在某个音区缺少了它,任何声音都是短命的。
在生活中无论说话还是唱歌,好的声音都需要两种机能(真声、假声)起作用,这两种机能互相配合运用,不能单用一种,任何单一机能的方法都会让嗓子出问题。演唱专业的非但不能单独使用一种机能,即使是配合使用,也要把握两种机能在三声区的恰当比例,而不能使用中低声区用真声、高声区用假声的真假声分家的唱法,这样嗓子也会很快出问题。“我们要用最少的本钱(嗓子)得到最大的利息。
这样的唱法不仅能使歌声传的远,而且歌唱生命持久,如果我们不在真声中混入假声,就不能得到头腔共鸣的支持。如果共鸣用的不够,完全让嗓子使劲的话,这样唱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出问题。”即使是嗓音条件好,完全用真嗓子唱,也会加快声带的病变,听起来既不好听,也唱不了几年。
5、合理的假声的运用能使中华民族声乐技巧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
在民族的大风格下,合理的假声的运用能使中华民族声乐技巧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从而发展成为一种被世界承认的声乐艺术,这无疑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假声在全音域的恰当比例是声乐艺术唱法的共性,是任何一种优秀歌唱艺术都需要的,而假声在全音域的比例可因风格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是不同风格的声乐艺术的个性。这是合理健康的使用声带的科学规律。无论是演唱综合风格的作品,还是具有地方风格的作品,都要遵循这条规律。
在合理使用声带的发声机能的科学性上与世界趋同,而在各个不同声区上共鸣的尺度语言装饰和润腔有所差别(风格所至),才有了不同的唱法,这样发展下去是中国民族声乐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并且是有希望与世界接轨的,从而才建立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民族声乐学派。
通过假声的运用在民族声乐中的价值的研究分析,我们对假声的运用和价值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在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中,真假声在全音域的比例应有不同,认识到假声在的重要性对我们教学和演唱有积极的知道意义。因此,科学合理健康的使用假声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1、假声运用能扩宽音域发展高音区
人生是声带与共鸣腔相配合共同发出的,声带的发声机能是决定音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音越高,频率就越高,就要求演唱者的振源体(声带)的振动频率越高,而一般情况下,人的自然的声音(即真声)振动频率较低,假声的频率高,但不是人的自然声音,它需要加以训练引导才能获得,因此,只有通过训练,掌握了声带的假声机能才能使声带振动达到高频,也方可同与之相配套的高频共鸣腔(头腔)产生共振而发出美妙的高音。如果演唱者掌握不了假声机能,声带振动频率也就达不到头腔共振的高频,自然高音也就上不去。假声比例的多少要靠教师的耳朵去分辨,也要靠歌者自己去感觉。
2、假声对歌唱技巧有重要作用。
如关闭、花腔唱法等都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不能孤立,没有假声就不能把以上技巧贯穿其中。因此说它是正确使用声带的科学基础。
“关闭”是男高音唱高音时的一种唱法,它是通过修饰使母音变圆、变暗,使声音更易于进入头腔共鸣。但是如果声带的发声机能状态,未由低声区的真声机能向假声机能转换,频率不够,就永远得不到头腔共鸣,“关闭”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花腔技巧”通常要求声音在高音区灵活舒畅、快速的音阶式或琶音式或跳跃式进行,因为在高音区及超高音区,假声就更为重要了,除了充分打开头腔共鸣外,歌者要熟练的掌握声带的假声机能,这样才能使声带与共鸣腔协调配合,灵活自如的控制声音。
3、假声的运用能增强艺术表现力
通过假声的运用把我真假声在全音域的恰当比例,并能合理充分的得到混合共鸣的支持,由于共鸣腔搭配的比例变化,使声音可刚、可柔、可明、可暗、可强、可弱,刚柔相济,明暗、强弱对比鲜明,使歌者能够自如淋漓尽致的表现作品。而如果没有混入假声,不仅音域达不到作品的要求,音乐表现上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声音只能刚不能柔,只能亮不能暗,只能强不能弱,声音音色贫乏可塑性差,不能充分的表现作品的内容。
比如在演唱《兰花花》中,“我见到我的情哥哥吆,有说不完的那话呀。咱们俩个死活吆长在一搭。”这里有强有弱,感情分明,如没有假声的运用在其中是不能充分的表现作品的内容。
4、假声是延长艺术生命的最可靠的科学发声手段
就歌唱寿命而言,假声是延长艺术生命的最可靠的科学发声手段,没有了它或在某个音区缺少了它,任何声音都是短命的。
在生活中无论说话还是唱歌,好的声音都需要两种机能(真声、假声)起作用,这两种机能互相配合运用,不能单用一种,任何单一机能的方法都会让嗓子出问题。演唱专业的非但不能单独使用一种机能,即使是配合使用,也要把握两种机能在三声区的恰当比例,而不能使用中低声区用真声、高声区用假声的真假声分家的唱法,这样嗓子也会很快出问题。“我们要用最少的本钱(嗓子)得到最大的利息。
这样的唱法不仅能使歌声传的远,而且歌唱生命持久,如果我们不在真声中混入假声,就不能得到头腔共鸣的支持。如果共鸣用的不够,完全让嗓子使劲的话,这样唱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出问题。”即使是嗓音条件好,完全用真嗓子唱,也会加快声带的病变,听起来既不好听,也唱不了几年。
5、合理的假声的运用能使中华民族声乐技巧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
在民族的大风格下,合理的假声的运用能使中华民族声乐技巧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从而发展成为一种被世界承认的声乐艺术,这无疑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假声在全音域的恰当比例是声乐艺术唱法的共性,是任何一种优秀歌唱艺术都需要的,而假声在全音域的比例可因风格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是不同风格的声乐艺术的个性。这是合理健康的使用声带的科学规律。无论是演唱综合风格的作品,还是具有地方风格的作品,都要遵循这条规律。
在合理使用声带的发声机能的科学性上与世界趋同,而在各个不同声区上共鸣的尺度语言装饰和润腔有所差别(风格所至),才有了不同的唱法,这样发展下去是中国民族声乐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并且是有希望与世界接轨的,从而才建立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民族声乐学派。
通过假声的运用在民族声乐中的价值的研究分析,我们对假声的运用和价值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在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中,真假声在全音域的比例应有不同,认识到假声在的重要性对我们教学和演唱有积极的知道意义。因此,科学合理健康的使用假声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