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强调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它蕴含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的学为本”;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教学设计所承担的功能应从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转向为学生的“学”而设计,要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生为本”理念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上的落实,应将着力点放在以下方面。
一、紧扣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恰当的主题素材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好胜心强。许多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是出于对计算机的新鲜、好奇。他们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维持得时间短,抽象思维能力差。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主题和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如,在执教《声音的采集与处理》一课时,我利用学生对录制出来的自己的声音很好奇的心理,设计了“试听自己的声音”的主题任务,从而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认识计算机中的“录音机”软件,学会用它录下自己的声音。学生听到“录音机”里自己的声音后,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于是有些懈怠。为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又设计了“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好听”的评比活动。在竞赛的驱动下,学生主动认识各种声音文件,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何提高录音的效果,顺利、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再如,在讲解“插入剪贴画和图文混排”时,结合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我设计了“给《哈利波特》电影海报配彩图”的主题任务,让学生把原本介绍影片的枯燥文本变得图文并茂。由于学生很喜欢看《哈利波特》,他们非常投入地插入图片和调整图片的位置,不仅很快学会了本课的知识,还出现了很多非常有创意的作品。
二、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较强,虽然有时通过死记硬背能把一些概念和操作记得非常熟练,但对其内涵却不一定能准确把握,更不会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知识更新快。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应该学会操作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此外,小学生的知识面还很窄,教师也不宜在旁征博引时涉及学生并不熟悉的内容。在讲解概念时,要利用小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如在讲解“文件”与“文件夹”的概念时,教师把“文件夹”比喻成具有多层结构的书包,每层可以直接装作业本也可包含下一层,给文件找个“家”是为了方便管理多个文件。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新知识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便于学生将新知识内化。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是先从局部分散地学,最后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概括是有局限性的。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架构的意识。教师要在知识讲授完后及时地总结归纳,这样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顺利实现知识迁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便于学生迅速地检索和提取所需知识。
三、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师生互动和反馈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探究活动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允许他们产生不同的认知或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例如在完成“文件内文本块的选择与位置调整”的任务时,学生有的使用拖动法,有的配合Shift键,有的采用在文本左侧双击的办法等等。在“文件的复制”任务中,复制粘贴法、左键拖动法、另存为法……不一而足。教师要力戒“一言堂”,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的学习空间内构建知识、掌握能力。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和谐平等基础上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的引路人,使学生肯于思考、乐于参与。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教学过程就是要通过师生互动将这些不同的理解充分地展示、交流和彼此分享。在师生互动方式的选择上,问答与对话是最常用的方式。因而,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有具体的指向、富有针对性,从而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还是在“试听自己的声音”的主题任务中,教师设问“如何听到自己的声音”,引导学生学会用“录音机”录制声音文件;“为什么认不出自己在录音机中的声音”,让学生思考影响声音质量的因素;“如何使自己的声音更好听”则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编辑、美化声音的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入。
四、正确处理生成的错误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往往前一步操作失误,后一步就无法完成。教师无论在教学设计阶段还是在教学活动阶段都要考虑到这一现实因素。学生初学计算机操作,难免屡次出错。为了保障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教师会多次强调操作的准确性。这样,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出错后就会不知所措,或不敢“轻举妄动”,甚至害怕上机。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责怪学生,更不能怕麻烦,要善于在课堂上排除错误,还要适时教给学生查找错误以及排除错误的方法,从而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提高操作技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体会到遇到错误和失败,不仅不能怕,还要用各种方法来努力纠正和克服。因为纠正一次错误就是一次经验的积累,计算机高手都是在“出错—纠正错误—再出错—再纠正错误”的一次次循环中练就的,进而锻炼了学生遇到错误和困难时的意志力。
当然,尊重学生的错误体验,并不意味着要无原则地肯定或赞扬学生错误的做法。有些误操作对计算机是致命的,如删除和移动系统文件;有些操作行为有悖于正常的价值取向,如学生学会“复制”、“粘贴”后,开始用这种方法抄袭他人作业……遇到这些情况,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给予警示、教育。
五、倡导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以生为本”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进步。它不应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不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评价的引导,把单一的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拓展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既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使评价活动在启迪学生智慧的同时,润泽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课堂评价应当少一些评判,多一些鼓励,不直接说“对”或“错”,不简单地“比比谁做得更好”,而应让评价的功能多元化。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用具体、真实的评价语言指导学生努力的方向,如“步骤清晰,操作熟练”、“输入正确,排版美观,插图位置适当,比例合适”;用启发性的语言引起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如“请说出你这样做的理由”、“为何插入过来的图片不能移动”,等等。
“以生为本”的评价还要求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尤其突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让他们在实践和反思中发现自我,欣赏他人,同时增强自我评估能力,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总之,“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多样的方法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而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以舒张、身心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一、紧扣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恰当的主题素材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好胜心强。许多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是出于对计算机的新鲜、好奇。他们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维持得时间短,抽象思维能力差。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主题和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如,在执教《声音的采集与处理》一课时,我利用学生对录制出来的自己的声音很好奇的心理,设计了“试听自己的声音”的主题任务,从而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认识计算机中的“录音机”软件,学会用它录下自己的声音。学生听到“录音机”里自己的声音后,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于是有些懈怠。为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又设计了“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好听”的评比活动。在竞赛的驱动下,学生主动认识各种声音文件,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何提高录音的效果,顺利、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再如,在讲解“插入剪贴画和图文混排”时,结合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我设计了“给《哈利波特》电影海报配彩图”的主题任务,让学生把原本介绍影片的枯燥文本变得图文并茂。由于学生很喜欢看《哈利波特》,他们非常投入地插入图片和调整图片的位置,不仅很快学会了本课的知识,还出现了很多非常有创意的作品。
二、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较强,虽然有时通过死记硬背能把一些概念和操作记得非常熟练,但对其内涵却不一定能准确把握,更不会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知识更新快。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应该学会操作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此外,小学生的知识面还很窄,教师也不宜在旁征博引时涉及学生并不熟悉的内容。在讲解概念时,要利用小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如在讲解“文件”与“文件夹”的概念时,教师把“文件夹”比喻成具有多层结构的书包,每层可以直接装作业本也可包含下一层,给文件找个“家”是为了方便管理多个文件。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新知识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便于学生将新知识内化。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是先从局部分散地学,最后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概括是有局限性的。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架构的意识。教师要在知识讲授完后及时地总结归纳,这样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顺利实现知识迁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便于学生迅速地检索和提取所需知识。
三、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师生互动和反馈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探究活动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允许他们产生不同的认知或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例如在完成“文件内文本块的选择与位置调整”的任务时,学生有的使用拖动法,有的配合Shift键,有的采用在文本左侧双击的办法等等。在“文件的复制”任务中,复制粘贴法、左键拖动法、另存为法……不一而足。教师要力戒“一言堂”,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的学习空间内构建知识、掌握能力。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和谐平等基础上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的引路人,使学生肯于思考、乐于参与。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教学过程就是要通过师生互动将这些不同的理解充分地展示、交流和彼此分享。在师生互动方式的选择上,问答与对话是最常用的方式。因而,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有具体的指向、富有针对性,从而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还是在“试听自己的声音”的主题任务中,教师设问“如何听到自己的声音”,引导学生学会用“录音机”录制声音文件;“为什么认不出自己在录音机中的声音”,让学生思考影响声音质量的因素;“如何使自己的声音更好听”则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编辑、美化声音的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入。
四、正确处理生成的错误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往往前一步操作失误,后一步就无法完成。教师无论在教学设计阶段还是在教学活动阶段都要考虑到这一现实因素。学生初学计算机操作,难免屡次出错。为了保障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教师会多次强调操作的准确性。这样,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出错后就会不知所措,或不敢“轻举妄动”,甚至害怕上机。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责怪学生,更不能怕麻烦,要善于在课堂上排除错误,还要适时教给学生查找错误以及排除错误的方法,从而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提高操作技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体会到遇到错误和失败,不仅不能怕,还要用各种方法来努力纠正和克服。因为纠正一次错误就是一次经验的积累,计算机高手都是在“出错—纠正错误—再出错—再纠正错误”的一次次循环中练就的,进而锻炼了学生遇到错误和困难时的意志力。
当然,尊重学生的错误体验,并不意味着要无原则地肯定或赞扬学生错误的做法。有些误操作对计算机是致命的,如删除和移动系统文件;有些操作行为有悖于正常的价值取向,如学生学会“复制”、“粘贴”后,开始用这种方法抄袭他人作业……遇到这些情况,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给予警示、教育。
五、倡导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以生为本”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进步。它不应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不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评价的引导,把单一的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拓展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既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使评价活动在启迪学生智慧的同时,润泽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课堂评价应当少一些评判,多一些鼓励,不直接说“对”或“错”,不简单地“比比谁做得更好”,而应让评价的功能多元化。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用具体、真实的评价语言指导学生努力的方向,如“步骤清晰,操作熟练”、“输入正确,排版美观,插图位置适当,比例合适”;用启发性的语言引起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如“请说出你这样做的理由”、“为何插入过来的图片不能移动”,等等。
“以生为本”的评价还要求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尤其突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让他们在实践和反思中发现自我,欣赏他人,同时增强自我评估能力,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总之,“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多样的方法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而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以舒张、身心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