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管理在当今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强制性和规范性,为了让学校能够在科学、合理、有序中运行下去,用这些规章制度来管理人,约束人的行为。但对于人文关怀来说,注重的是人性的解放和人自身的发展。它是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尊重人的本性为目的,肯定了人对自我本性心理的需求。所以,为了高校的人性化管理和有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人文关怀必须出现在高校管理制度中。这样,不仅完善了高校管理制度,还能借此实现高校健康、平稳发展。本文主要就高校在人文关怀下的管理工作中的几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校管理 教育培养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 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50-02
引言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高校管理制度中的弊病逐渐展现出来,像管理制度老化,落后,缺乏创新与活力,这些问题的产生无不将矛头指向陈旧的高校管理制度上来,也正因为如此,才造成国际名校很难接受我国高校,而我国高校至今无法和国际名校接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校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高校学生担负的是中华复兴的重担,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将人文关怀加入到管理制度中,完善了机制,使得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更加符合国际要求,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关怀提倡的是人本性的表现,倡导关注人的本性,尊重人的身心对不同层面的要求,强调的是不掩饰,不克制,单是人性的抒发。最早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阐述,直到马克思时代,由马克思所提出的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解释了人文关怀的本质和表现才使得人文关怀成为大众关注并接受的对象。在马克思看来,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人,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目标,把尊重人做为基本的导向,处处为人考虑,从根本上保护人的利益,关心人的想法。提倡自我发展,个性的张扬,在高校管理制度中加入人文关怀,不仅体现了民主,更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我发展,有个性,有想法,有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所以,在高校管理中加入人文关怀很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高校管理中人文关怀存在的一些现状
(一)高校管理中不够民主。民主行为存在形式化的问题,不能落实到实处。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实际变化了新情况后不能够适时的制定合适科学的计划,在高校管理中,很少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考虑事情,很少考虑教师的想法和教师自己的需求,因此造成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脱离了学生和教师这两大基本群体,这本身已经违背了学校制度建立的初衷,因为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没有学生学校将不会存在,同样,没有学校学生也将失去学习的地方。二者相互依存,互相服务。所以高校管理过程必须考虑到师生的确实利益。
(二)尚未建立完善的机制。一所优秀高校的建立必须拥有分配、奖罚、保障等必要的制度。在没有较完备的机制、制度前,势必学校的建设是困难的,制度跟不上来,管理就不会得当,终会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矛盾和摩擦,阻碍了人文关怀的贯彻和落实,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三、高校怎样在人文关怀下进行高效率的管理
(一)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理念。人文关怀的本根就是人,以人为根本,凡事以人为主,其余次之。党的十七大精神确定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建立是为了服务人民,我们应该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反对独裁专制,和个人主义,命令主义。以师生为主坚持制度为人,而不是制度束人。借此取得高校科学的发展。
(二)对师生人文关怀。师生是学校的主力军,要做落实人文关怀精神,必须将人文关怀精神传达至每一名师生身上,尊重师生利益,将师生的利益提到建立制度所考虑的首位,保证师生都能参加到民主选举中,并且能够起到价值,绝不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度是一切措施实施的根本,制度是前提。严格、强制的制度对于高校所管理的大学生来说太过冷漠,对于这些成年人来说,死板的制度会遭到学生和教师的反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不利于人文关怀的落实。所以学校在建立制度时应将人文关怀贯彻其中,与时俱进,让制度多一点弹性,给师生留一些发挥自己,展现自己的空间,做到真正的民主与人文。
结束语:
综合整篇文章的叙述,将人文关怀加入到高校管理中来能够增加校园的民主风气,增加人文气息,给学校带来更多的朝气与活力,增添青春的气息。在高校管理中加入人文关怀更符合党的精神,响应了党的号召,有助于文明校园的建设。人文精神在高校管理中的渗透是一项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一蹴而就,因此它的建成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重视,在高校管理制度中加入人文关怀必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丽君.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1:25-27.
[2]任小燕.悖离与异化:工具理性视域下高校虚拟管理模式的价值反思[J].高教探索,2013,06:45-48.
[3]李奕.人文教育视域下的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08:152+154.
[4]段文灵.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维视角”和“问题意识”——兼论人文关怀视域下传统思维方式变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05:43-46.
【关键词】高校管理 教育培养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 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50-02
引言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高校管理制度中的弊病逐渐展现出来,像管理制度老化,落后,缺乏创新与活力,这些问题的产生无不将矛头指向陈旧的高校管理制度上来,也正因为如此,才造成国际名校很难接受我国高校,而我国高校至今无法和国际名校接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校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高校学生担负的是中华复兴的重担,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将人文关怀加入到管理制度中,完善了机制,使得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更加符合国际要求,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关怀提倡的是人本性的表现,倡导关注人的本性,尊重人的身心对不同层面的要求,强调的是不掩饰,不克制,单是人性的抒发。最早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阐述,直到马克思时代,由马克思所提出的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解释了人文关怀的本质和表现才使得人文关怀成为大众关注并接受的对象。在马克思看来,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人,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目标,把尊重人做为基本的导向,处处为人考虑,从根本上保护人的利益,关心人的想法。提倡自我发展,个性的张扬,在高校管理制度中加入人文关怀,不仅体现了民主,更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我发展,有个性,有想法,有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所以,在高校管理中加入人文关怀很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高校管理中人文关怀存在的一些现状
(一)高校管理中不够民主。民主行为存在形式化的问题,不能落实到实处。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实际变化了新情况后不能够适时的制定合适科学的计划,在高校管理中,很少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考虑事情,很少考虑教师的想法和教师自己的需求,因此造成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脱离了学生和教师这两大基本群体,这本身已经违背了学校制度建立的初衷,因为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没有学生学校将不会存在,同样,没有学校学生也将失去学习的地方。二者相互依存,互相服务。所以高校管理过程必须考虑到师生的确实利益。
(二)尚未建立完善的机制。一所优秀高校的建立必须拥有分配、奖罚、保障等必要的制度。在没有较完备的机制、制度前,势必学校的建设是困难的,制度跟不上来,管理就不会得当,终会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矛盾和摩擦,阻碍了人文关怀的贯彻和落实,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三、高校怎样在人文关怀下进行高效率的管理
(一)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理念。人文关怀的本根就是人,以人为根本,凡事以人为主,其余次之。党的十七大精神确定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建立是为了服务人民,我们应该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反对独裁专制,和个人主义,命令主义。以师生为主坚持制度为人,而不是制度束人。借此取得高校科学的发展。
(二)对师生人文关怀。师生是学校的主力军,要做落实人文关怀精神,必须将人文关怀精神传达至每一名师生身上,尊重师生利益,将师生的利益提到建立制度所考虑的首位,保证师生都能参加到民主选举中,并且能够起到价值,绝不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度是一切措施实施的根本,制度是前提。严格、强制的制度对于高校所管理的大学生来说太过冷漠,对于这些成年人来说,死板的制度会遭到学生和教师的反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不利于人文关怀的落实。所以学校在建立制度时应将人文关怀贯彻其中,与时俱进,让制度多一点弹性,给师生留一些发挥自己,展现自己的空间,做到真正的民主与人文。
结束语:
综合整篇文章的叙述,将人文关怀加入到高校管理中来能够增加校园的民主风气,增加人文气息,给学校带来更多的朝气与活力,增添青春的气息。在高校管理中加入人文关怀更符合党的精神,响应了党的号召,有助于文明校园的建设。人文精神在高校管理中的渗透是一项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一蹴而就,因此它的建成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重视,在高校管理制度中加入人文关怀必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丽君.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1:25-27.
[2]任小燕.悖离与异化:工具理性视域下高校虚拟管理模式的价值反思[J].高教探索,2013,06:45-48.
[3]李奕.人文教育视域下的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08:152+154.
[4]段文灵.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维视角”和“问题意识”——兼论人文关怀视域下传统思维方式变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0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