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燕”与“雁”很早就进入了文学创作之中,经长久反复运用后获得了固定性的情感指向,作为稳定的所指形成了诗语的意象结构。本文分析了“燕”与“雁”这两个诗语意象的形成、固定及丰富。
[关键词]燕;雁;诗语意象
[中图分类号]H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85-03
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鸟类,“燕”与“雁”很早就进入了文学创作中。且经人们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了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经长久反复使用后具有了固定性的情感指向,所具内涵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同。
一、“玄鸟生商”与“鸿鹭之群”
《说文解字》言:“燕,玄鸟也。箭口,布翅,枝尾,象形。”《尔雅·释鸟》:“燕燕,胄乙。”毛公《诗经·商颂·玄鸟》传:“玄鸟,胄乙也。”杜预《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集解:“玄鸟,燕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昭十七年“玄鸟,燕也”疏:“或单呼为燕,或重名燕燕,异方语也。”可知玄鸟即燕,重言为燕燕,因其背羽大都为蓝黑色,“玄”是黑色,故古时称其为玄鸟。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多处提到“玄鸟生商”的故事,如《诗经·商颂·玄鸟》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竹书纪年·殷商成汤》记:“初,高辛氏之世,妃日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裸,与其妹浴于玄丘之上。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之以二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胸剖而生契。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商。”《楚辞·九章·思美人》说:“帝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王逸注:“喾妃吞燕卵以生契也。”《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帝舜乃命契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
一般认为,燕是商部族的图腾,是该部族的吉祥之鸟,“玄鸟生商”体现了商部族的图腾崇拜意识。不仅如此,郝懿行辑《燕子春秋》载:“二月,来降。”郝注:“白海外来,莫知处所,犹天降然。“五月,飞人云中。”郝注:“穆天子馆意而子于灵卑之宫,访至道以为司徒。意而子不乐,身化玄鸟,飞入云中,人谓意而子仙也。燕日意而,一作鹧鹂。”九月,火出则陟。郝注:“九月出火。陟。升也。莫知所去。如初降然。”“十月,入于海为蚧。”郝注:“记异也。海蛤百岁,燕所化。瑶光不见。”瑶光星散为燕,燕隐也。“十一月,鸷鸟为天女。”郝注:“天女,鸷鸟。鸷鸟,燕。人不见,是思之。是月,一阳生冀,由天降也。”可知燕有天降、成仙、化蛤、星散、天女的传说。可见古人把燕视为一种吉祥之物。基于此,燕子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同美好春光相结合,以比其昂然蓬勃。如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冥冥花正开,飓飚燕新乳”,宴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乔吉《天净沙·即事》“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鸟啼芳树、r,燕衔黄柳花”等。
燕作为商部族的图腾,有守护神的意味,而大雁则是礼的象征,代表一种等级秩序。《诗经》中有《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两骖雁行”是用雁的排列有序来比喻车辕外侧两马的秩序井然。鸿雁具有一种罕见的有序行为,飞行之时,“长在前而幼在后”,“雌前呼而雄后应”,“鸣则相和,行则接武,前不绝贯,后不越序”,雁的这种生活习性为古人所欣赏,因而其成为礼仪的象征。《说苑·修文》言:“雁者行列有长幼之礼。”《易·渐》言:“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埤雅》将其解释为:“礼有以鸿雁为仪者,取其行列不乱而已。”《禽经》言:“圣人皆以鸿鹭之群拟官师也。”《周礼·春官》云:“大宗伯之职,以禽做六贽,以等诸臣:孤披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这些典文都以“雁序”来比喻长幼的尊卑秩序。唐代杜甫《杜鹃》“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亦是以鸿雁比礼。
二、候鸟特性形成的诗语含义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这种习性早为古人所认识、利用。《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说少嗥氏以鸟纪官,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为历正,玄鸟氏为司分,伯赵氏为司至,青鸟氏为司启,丹鸟氏为司闭,通过观测候鸟而测定节候。玄鸟春分来秋分去,故以之测定春分、秋分。在《礼记·月令》中,正有“是月也,玄鸟至”及“玄鸟归”的记述,在《大戴礼记·夏小正》中也有“来降燕”和“陟玄鸟”的记述。以鸟为图腾的少嗥族和殷商族通过鸟类测定历法可能是其最主要的途径。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指出:“《左传》提到郯国国君到鲁国时对鲁昭公说,他的祖先少嗥在夏殷时代,以鸟类的名称给官员定名,称玄鸟为‘分’点之主,以示尊重家燕。这种说法表明,在三四千年前,家燕正规地在春分时节来到郯国,郯国以此作为农业开始的先兆。”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人们多以此来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的感慨。陶渊明有“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巢幕无留燕。遵渚有归鸿”(《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晏殊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姜夔有“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文天祥有“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都是以燕子的秋去春来来感慨世事的变迁。
同燕一样,大雁也为候鸟,每年秋冬季节,它们成群结队地向南迁飞。湖南境内(湘南一带)有“回雁峰”,据说雁每年秋冬飞到那里就不再南飞。次年春天再从那里开始北迁。在极为注重故土的中国人眼中,鸿雁是“归家”的象征,不仅可以为远方的亲人带去问候,也使远离故土的人升起无限的乡愁。《诗经》中有《鸿雁之什》:“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其中“鸿雁”作为起兴之物而存在,展现的是一种辛勤劳作却无家可归的幽怨心情。这种感情在边塞诗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汉族与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之间边境冲突不断,由于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冲突多发生在秋季。因此。边塞诗普遍以秋为背景,而秋天特有的物候特征大雁自然也就常出现在边塞诗中。岑参在《首秋轮台》中说:“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写出了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卢思道《从军行》言:“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张祜《从军行》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征夫远在边塞,背井离乡,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对故乡故人的思念时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故当大雁相呼相和地飞过头顶的天空,飞往故乡方向的时候, 他们的内心不由得涌动思乡之情。
三、忠贞特性的诗语含义
家燕有雌雄共居、一生二卵的固定规律,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而为爱情的象征,单飞的燕子则与失去伴侣之人的心境十分的吻合。魏文帝曹丕《寡妇诗》日:“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候雁叫兮云中,归燕翩兮徘徊。妾心感兮惆怅……”魏明帝曹睿《长歌行》言:“哀彼失群燕,丧偶独茕茕。单心谁与侣,造房孰与成……”傅玄曰:“我所思兮在朔方,愿为飞燕俱南翔,焕乎人道著三光。”陶渊明的《二月歌》:“道逢双燕飞,劳君看三阳……”梁代王揖《咏画扇诗》:“但画双黄鹄,莫作孤飞燕。”梁代江淹《悼室人诗十首》:“帐里春风荡,檐前还燕拂。垂涕视去景,摧心向徂物。”都是以分飞的燕子作为恋人分别的象征。
大雁有与燕相同的诗语含义。清代黄钧宰《金壶七墨·浪墨》卷6云:“禽类之中以雁为最义,生有定偶,丧其一,终不复匹。”大雁是一种贞禽,一旦结成配偶,终生相依相偎,若失其一,则终身不再寻找新的伴侣,而成为雁奴,负担起群雁休息时的守卫工作。这种特点为人所看重,中国古代有“奠雁”之礼,陈浩集释《礼记·昏义》时说:“奠雁,取其不再偶也。”《仪礼·士婚礼》言:“下达纳采用雁。”孔颖达疏云:“婚礼有六,五礼用雁。”可见雁终生为一的特性在古人心中的地位。雁的这种有情有意的特点在敏感而多情的中国文人那里也得到了共鸣。《诗经》中有《邶风·匏有苦叶》:“鲣雏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鲑雏”指大雁叫声的和谐,以此来比喻夫妻生活的和谐幸福。《汉乐府·艳歌行》:“悲鸿失良匹,俯仰恋俦侣。徘徊忘寝食,羽翼不能举。”借鸿雁失侣来写人间男女的分离。晋人陆机“愿假归鸿翼,翻飞浙江汜”亦是如此。最令人感动的是金代诗人元好问的《雁丘辞》:“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竞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日‘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梅涧诗话》、《阳曲县志》都记载了元好问的这个故事。可见此时,大雁的这一习性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贞鸟的象征。
四、诗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综上可见,“燕”与“雁”并非开始就具有诗语意象的意义,其形成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视觉形象是一个由物象到意象的中介,视觉对象成为意象的过程,是一个由人的意识情感充分参与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中国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表达了因自然景物而诱发的情绪,而一致的心理趋向经过长久的文化沉淀逐渐具有了文化内涵,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意义,诗语意象就此产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是一种共通情感引起的强烈共鸣。
[关键词]燕;雁;诗语意象
[中图分类号]H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85-03
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鸟类,“燕”与“雁”很早就进入了文学创作中。且经人们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了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经长久反复使用后具有了固定性的情感指向,所具内涵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同。
一、“玄鸟生商”与“鸿鹭之群”
《说文解字》言:“燕,玄鸟也。箭口,布翅,枝尾,象形。”《尔雅·释鸟》:“燕燕,胄乙。”毛公《诗经·商颂·玄鸟》传:“玄鸟,胄乙也。”杜预《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集解:“玄鸟,燕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昭十七年“玄鸟,燕也”疏:“或单呼为燕,或重名燕燕,异方语也。”可知玄鸟即燕,重言为燕燕,因其背羽大都为蓝黑色,“玄”是黑色,故古时称其为玄鸟。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多处提到“玄鸟生商”的故事,如《诗经·商颂·玄鸟》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竹书纪年·殷商成汤》记:“初,高辛氏之世,妃日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裸,与其妹浴于玄丘之上。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之以二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胸剖而生契。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商。”《楚辞·九章·思美人》说:“帝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王逸注:“喾妃吞燕卵以生契也。”《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帝舜乃命契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
一般认为,燕是商部族的图腾,是该部族的吉祥之鸟,“玄鸟生商”体现了商部族的图腾崇拜意识。不仅如此,郝懿行辑《燕子春秋》载:“二月,来降。”郝注:“白海外来,莫知处所,犹天降然。“五月,飞人云中。”郝注:“穆天子馆意而子于灵卑之宫,访至道以为司徒。意而子不乐,身化玄鸟,飞入云中,人谓意而子仙也。燕日意而,一作鹧鹂。”九月,火出则陟。郝注:“九月出火。陟。升也。莫知所去。如初降然。”“十月,入于海为蚧。”郝注:“记异也。海蛤百岁,燕所化。瑶光不见。”瑶光星散为燕,燕隐也。“十一月,鸷鸟为天女。”郝注:“天女,鸷鸟。鸷鸟,燕。人不见,是思之。是月,一阳生冀,由天降也。”可知燕有天降、成仙、化蛤、星散、天女的传说。可见古人把燕视为一种吉祥之物。基于此,燕子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同美好春光相结合,以比其昂然蓬勃。如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冥冥花正开,飓飚燕新乳”,宴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乔吉《天净沙·即事》“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鸟啼芳树、r,燕衔黄柳花”等。
燕作为商部族的图腾,有守护神的意味,而大雁则是礼的象征,代表一种等级秩序。《诗经》中有《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两骖雁行”是用雁的排列有序来比喻车辕外侧两马的秩序井然。鸿雁具有一种罕见的有序行为,飞行之时,“长在前而幼在后”,“雌前呼而雄后应”,“鸣则相和,行则接武,前不绝贯,后不越序”,雁的这种生活习性为古人所欣赏,因而其成为礼仪的象征。《说苑·修文》言:“雁者行列有长幼之礼。”《易·渐》言:“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埤雅》将其解释为:“礼有以鸿雁为仪者,取其行列不乱而已。”《禽经》言:“圣人皆以鸿鹭之群拟官师也。”《周礼·春官》云:“大宗伯之职,以禽做六贽,以等诸臣:孤披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这些典文都以“雁序”来比喻长幼的尊卑秩序。唐代杜甫《杜鹃》“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亦是以鸿雁比礼。
二、候鸟特性形成的诗语含义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这种习性早为古人所认识、利用。《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说少嗥氏以鸟纪官,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为历正,玄鸟氏为司分,伯赵氏为司至,青鸟氏为司启,丹鸟氏为司闭,通过观测候鸟而测定节候。玄鸟春分来秋分去,故以之测定春分、秋分。在《礼记·月令》中,正有“是月也,玄鸟至”及“玄鸟归”的记述,在《大戴礼记·夏小正》中也有“来降燕”和“陟玄鸟”的记述。以鸟为图腾的少嗥族和殷商族通过鸟类测定历法可能是其最主要的途径。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指出:“《左传》提到郯国国君到鲁国时对鲁昭公说,他的祖先少嗥在夏殷时代,以鸟类的名称给官员定名,称玄鸟为‘分’点之主,以示尊重家燕。这种说法表明,在三四千年前,家燕正规地在春分时节来到郯国,郯国以此作为农业开始的先兆。”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人们多以此来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的感慨。陶渊明有“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巢幕无留燕。遵渚有归鸿”(《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晏殊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姜夔有“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文天祥有“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都是以燕子的秋去春来来感慨世事的变迁。
同燕一样,大雁也为候鸟,每年秋冬季节,它们成群结队地向南迁飞。湖南境内(湘南一带)有“回雁峰”,据说雁每年秋冬飞到那里就不再南飞。次年春天再从那里开始北迁。在极为注重故土的中国人眼中,鸿雁是“归家”的象征,不仅可以为远方的亲人带去问候,也使远离故土的人升起无限的乡愁。《诗经》中有《鸿雁之什》:“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其中“鸿雁”作为起兴之物而存在,展现的是一种辛勤劳作却无家可归的幽怨心情。这种感情在边塞诗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汉族与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之间边境冲突不断,由于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冲突多发生在秋季。因此。边塞诗普遍以秋为背景,而秋天特有的物候特征大雁自然也就常出现在边塞诗中。岑参在《首秋轮台》中说:“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写出了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卢思道《从军行》言:“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张祜《从军行》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征夫远在边塞,背井离乡,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对故乡故人的思念时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故当大雁相呼相和地飞过头顶的天空,飞往故乡方向的时候, 他们的内心不由得涌动思乡之情。
三、忠贞特性的诗语含义
家燕有雌雄共居、一生二卵的固定规律,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而为爱情的象征,单飞的燕子则与失去伴侣之人的心境十分的吻合。魏文帝曹丕《寡妇诗》日:“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候雁叫兮云中,归燕翩兮徘徊。妾心感兮惆怅……”魏明帝曹睿《长歌行》言:“哀彼失群燕,丧偶独茕茕。单心谁与侣,造房孰与成……”傅玄曰:“我所思兮在朔方,愿为飞燕俱南翔,焕乎人道著三光。”陶渊明的《二月歌》:“道逢双燕飞,劳君看三阳……”梁代王揖《咏画扇诗》:“但画双黄鹄,莫作孤飞燕。”梁代江淹《悼室人诗十首》:“帐里春风荡,檐前还燕拂。垂涕视去景,摧心向徂物。”都是以分飞的燕子作为恋人分别的象征。
大雁有与燕相同的诗语含义。清代黄钧宰《金壶七墨·浪墨》卷6云:“禽类之中以雁为最义,生有定偶,丧其一,终不复匹。”大雁是一种贞禽,一旦结成配偶,终生相依相偎,若失其一,则终身不再寻找新的伴侣,而成为雁奴,负担起群雁休息时的守卫工作。这种特点为人所看重,中国古代有“奠雁”之礼,陈浩集释《礼记·昏义》时说:“奠雁,取其不再偶也。”《仪礼·士婚礼》言:“下达纳采用雁。”孔颖达疏云:“婚礼有六,五礼用雁。”可见雁终生为一的特性在古人心中的地位。雁的这种有情有意的特点在敏感而多情的中国文人那里也得到了共鸣。《诗经》中有《邶风·匏有苦叶》:“鲣雏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鲑雏”指大雁叫声的和谐,以此来比喻夫妻生活的和谐幸福。《汉乐府·艳歌行》:“悲鸿失良匹,俯仰恋俦侣。徘徊忘寝食,羽翼不能举。”借鸿雁失侣来写人间男女的分离。晋人陆机“愿假归鸿翼,翻飞浙江汜”亦是如此。最令人感动的是金代诗人元好问的《雁丘辞》:“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竞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日‘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梅涧诗话》、《阳曲县志》都记载了元好问的这个故事。可见此时,大雁的这一习性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贞鸟的象征。
四、诗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综上可见,“燕”与“雁”并非开始就具有诗语意象的意义,其形成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视觉形象是一个由物象到意象的中介,视觉对象成为意象的过程,是一个由人的意识情感充分参与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中国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表达了因自然景物而诱发的情绪,而一致的心理趋向经过长久的文化沉淀逐渐具有了文化内涵,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意义,诗语意象就此产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是一种共通情感引起的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