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为进一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提高小学生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意识,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文明一个社区,造福整个社会”的宣传带动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建首都美丽城市环境的浓厚氛围,6月24日,“垃圾分类我能行”——2016年北京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进校园启动仪式在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举行。全校师生一千余人参加。
勿以善小而不为——以德育为基石,从孩子们的行为意识抓起
垃圾分类是一项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环保行动,不要因为行为过小而不去做,因为很多小的行为举止正是对小学生做人、做事行为意识的培养。
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正是在一开始办学时就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行为意识的培养,所以学校以“为人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为宗旨,坚持“以德为魂、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将绿色、环保、低碳、文明等理念融入校园建设中。
记者在京源学校小学部看到,一幢四层的教学楼,每层布置都别具匠心。
一层主题主打蓝色,蓝色沉静而内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日之幼苗,明朝之栋梁,树的形象便成为校园中处处可见的风景。再看楼梯间,每个镂空的树形景观都以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剪纸形式出现。
二层主题选用橙色,橙色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这里有专门为学生们设计的“阳光悦读吧”和音乐角空间,课间或放学后,在这里读读书、谈谈心,好不惬意。此外,楼道两侧还有常年举办的“摄影作品展”和“书画作品展”,展示小小摄影师们眼中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图景和历年来学生们创作的书画作品。
三层设计有科学实验室。在这里,学生们可以通过科学实验,了解、学习力学、电学、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四层建有古生物化石馆和动物标本馆,此外还有个极具国粹特色的小小京剧展厅。
不仅如此,教学楼外更设有多处环保景观和设施,老师们通过这些点滴的外在环境,教导学生们保护环境,树立“绿色理念”意识。
楼外的“曲水思源”是一处山水建筑小品,因为曲曲折折的溪水故名“曲水”,“思源”则告诫学生们勿忘母校,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溪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源自学校下沉广场东南角的一个雨水收集池。通过收集池将雨水收集后,再利用水泵把雨水抽到曲水思源南侧的假山上。雨水从假山上一直向北流下来,流到水木年华北侧的一个溢水口,溢出的雨水通过管道又回流到收集池。此外,收集的雨水还能养鱼,浇灌种植园,起到调节水系空气湿度的作用。
校领导介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能够使学生们更加关注节约用水的理念,用实际行为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另一个设施是回收机。学生们可以把废旧塑料瓶投进回收机,变废为宝,减少校园的白色垃圾,实现垃圾分类的目的。正如学生们所说,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绿色出行成为我们新的生活方式,让种花种树成为一种时尚。通过我们的努力,小手拉大手,让北京的天更蓝,水更绿。校园文化润物无声,一步一景,浸润心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细节为珠链,从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培养抓起
垃圾分类是一项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环保行动。每个人的随手小举动,都可以为整个社会环境营造出一点点绿色。这种点滴行为不仅是对学生们自身成长的素质教育,更是会影响到家庭,乃至社会的大行为。
京源学校小学部的老师们在以德育为基石的前提下,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优化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指导学生们积极践行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融入课堂教学,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们开展课外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在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进校园启动仪式上,从学生们精彩的表演中便可以感受到垃圾分类意识已深入人心,并且切实融入到了学生们的日常行为细节中。在课程设置中,老师们巧妙地将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理念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将数学的平均数与营养午餐相结合,让学生们亲测营养午餐的能量值,从而促进“光盘行动”;引导学生们均衡合理膳食,做到不浪费。
此次活动还展示了学生们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经验,做到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的能力。活动现场,学生们通过生动活泼的小话剧《羊村风波》,展现了生活垃圾污染河道带来的环境不美丽和生态污染;用灵动的快板形式,从“环保低碳说”表达了垃圾分类能办到,“回收塑料一吨重,可炼石油真不少;废纸利用四百斤,六棵树木不砍掉;废纸塑料和玻璃,金属材料和布料。此类垃圾都是宝,合理利用最重要”。不仅如此,学生们还表演了旧衣物改造后变新颜的服装秀,展示了近年来学校参与垃圾分类、资源循环、节约资源等方面的环境教育成果,让领导和嘉宾们看到了学生们关注社会、自主探索问题答案、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的良好风貌。
活动进行中,全体同学庄严宣誓:“做文明有礼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我能行,我们积极行动”,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学生们将理念付之行动的决心和信心。
活动最后,领导和嘉宾向学生们赠送了垃圾分类图书《垃圾的故事》、绿植等纪念品。
2016年绿色行动:从京源小学开始,不断前行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赵功委员介绍,为宣传城市环境建设,推动垃圾分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年将持续在全市30所小学、幼儿园开展“做文明有礼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进校园”活动,从培养孩子们垃圾分类习惯入手,小手拉大手,逐步建立起垃圾分类行为的长效教育机制。
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启动的全市垃圾分类居住小区达标试点工作开始,目前已经在北京市的3759个居住小区开展,覆盖80%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初步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链条衔接,并开启了日常运行和监督检查模式。
今年,垃圾分类居住小区达标试点将保持覆盖80%左右的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同时鼓励新建小区按照垃圾分类标准,设计或者采用智能垃圾分类设施。在厨余垃圾分类方面,此前设定的“城镇地区主要分出厨余”的比例也在逐步提升。
下一步,垃圾分类将以“干湿分离”,分出可回收物,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为主,通过减水减重分出厨余垃圾等方式,实现社区就地减量。同时,根据区域范围合理设置固定收集点,以及采用社区网络终端(APP)、电话预约上门回收等方式,推进专业化作业水平,促进居民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收集量的提高,推动各区垃圾减量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李静敏)
为进一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提高小学生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意识,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文明一个社区,造福整个社会”的宣传带动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建首都美丽城市环境的浓厚氛围,6月24日,“垃圾分类我能行”——2016年北京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进校园启动仪式在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举行。全校师生一千余人参加。
勿以善小而不为——以德育为基石,从孩子们的行为意识抓起
垃圾分类是一项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环保行动,不要因为行为过小而不去做,因为很多小的行为举止正是对小学生做人、做事行为意识的培养。
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正是在一开始办学时就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行为意识的培养,所以学校以“为人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为宗旨,坚持“以德为魂、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将绿色、环保、低碳、文明等理念融入校园建设中。
记者在京源学校小学部看到,一幢四层的教学楼,每层布置都别具匠心。
一层主题主打蓝色,蓝色沉静而内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日之幼苗,明朝之栋梁,树的形象便成为校园中处处可见的风景。再看楼梯间,每个镂空的树形景观都以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剪纸形式出现。
二层主题选用橙色,橙色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这里有专门为学生们设计的“阳光悦读吧”和音乐角空间,课间或放学后,在这里读读书、谈谈心,好不惬意。此外,楼道两侧还有常年举办的“摄影作品展”和“书画作品展”,展示小小摄影师们眼中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图景和历年来学生们创作的书画作品。
三层设计有科学实验室。在这里,学生们可以通过科学实验,了解、学习力学、电学、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四层建有古生物化石馆和动物标本馆,此外还有个极具国粹特色的小小京剧展厅。
不仅如此,教学楼外更设有多处环保景观和设施,老师们通过这些点滴的外在环境,教导学生们保护环境,树立“绿色理念”意识。
楼外的“曲水思源”是一处山水建筑小品,因为曲曲折折的溪水故名“曲水”,“思源”则告诫学生们勿忘母校,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溪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源自学校下沉广场东南角的一个雨水收集池。通过收集池将雨水收集后,再利用水泵把雨水抽到曲水思源南侧的假山上。雨水从假山上一直向北流下来,流到水木年华北侧的一个溢水口,溢出的雨水通过管道又回流到收集池。此外,收集的雨水还能养鱼,浇灌种植园,起到调节水系空气湿度的作用。
校领导介绍,雨水循环利用系统能够使学生们更加关注节约用水的理念,用实际行为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另一个设施是回收机。学生们可以把废旧塑料瓶投进回收机,变废为宝,减少校园的白色垃圾,实现垃圾分类的目的。正如学生们所说,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绿色出行成为我们新的生活方式,让种花种树成为一种时尚。通过我们的努力,小手拉大手,让北京的天更蓝,水更绿。校园文化润物无声,一步一景,浸润心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细节为珠链,从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培养抓起
垃圾分类是一项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环保行动。每个人的随手小举动,都可以为整个社会环境营造出一点点绿色。这种点滴行为不仅是对学生们自身成长的素质教育,更是会影响到家庭,乃至社会的大行为。
京源学校小学部的老师们在以德育为基石的前提下,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优化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指导学生们积极践行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融入课堂教学,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们开展课外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在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进校园启动仪式上,从学生们精彩的表演中便可以感受到垃圾分类意识已深入人心,并且切实融入到了学生们的日常行为细节中。在课程设置中,老师们巧妙地将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理念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将数学的平均数与营养午餐相结合,让学生们亲测营养午餐的能量值,从而促进“光盘行动”;引导学生们均衡合理膳食,做到不浪费。
此次活动还展示了学生们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经验,做到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的能力。活动现场,学生们通过生动活泼的小话剧《羊村风波》,展现了生活垃圾污染河道带来的环境不美丽和生态污染;用灵动的快板形式,从“环保低碳说”表达了垃圾分类能办到,“回收塑料一吨重,可炼石油真不少;废纸利用四百斤,六棵树木不砍掉;废纸塑料和玻璃,金属材料和布料。此类垃圾都是宝,合理利用最重要”。不仅如此,学生们还表演了旧衣物改造后变新颜的服装秀,展示了近年来学校参与垃圾分类、资源循环、节约资源等方面的环境教育成果,让领导和嘉宾们看到了学生们关注社会、自主探索问题答案、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的良好风貌。
活动进行中,全体同学庄严宣誓:“做文明有礼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我能行,我们积极行动”,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学生们将理念付之行动的决心和信心。
活动最后,领导和嘉宾向学生们赠送了垃圾分类图书《垃圾的故事》、绿植等纪念品。
2016年绿色行动:从京源小学开始,不断前行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赵功委员介绍,为宣传城市环境建设,推动垃圾分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年将持续在全市30所小学、幼儿园开展“做文明有礼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进校园”活动,从培养孩子们垃圾分类习惯入手,小手拉大手,逐步建立起垃圾分类行为的长效教育机制。
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启动的全市垃圾分类居住小区达标试点工作开始,目前已经在北京市的3759个居住小区开展,覆盖80%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初步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链条衔接,并开启了日常运行和监督检查模式。
今年,垃圾分类居住小区达标试点将保持覆盖80%左右的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同时鼓励新建小区按照垃圾分类标准,设计或者采用智能垃圾分类设施。在厨余垃圾分类方面,此前设定的“城镇地区主要分出厨余”的比例也在逐步提升。
下一步,垃圾分类将以“干湿分离”,分出可回收物,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为主,通过减水减重分出厨余垃圾等方式,实现社区就地减量。同时,根据区域范围合理设置固定收集点,以及采用社区网络终端(APP)、电话预约上门回收等方式,推进专业化作业水平,促进居民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收集量的提高,推动各区垃圾减量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李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