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它有着丰富的理论依据。而视听说教学与传统的听力教学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一直以来,视听说教学还没有突破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的束缚。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任务型教学的六大因素出发来论述高职英语视听说教学的设计、实施及影响因素,力图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高职英语 视听说教学 课堂设计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
任务型语言教学作为第二外语教学模式,近年来在国内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们的重视。Foster(1999)指出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就是通过让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并运用语言的方法。国际权威人士David Nunan(1989) 指出,任务型学习是六大因素的综合互动过程(如图一所示)。即:目的(Goals),输入(Input),活动(Activities),教师角色(Teacher Role ),学习者角色(Learner Role)和环境(Setting)。其中目的(Goals),输入(Input),活动(Activities)是任务(Task)的直接构成要素,我们称之为“任务”型因素;而教师角色(Teacher Role )、学习者角色(Learner Role)和环境(Setting)则从另一方面影响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施,我们称之为 “非任务”型因素。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除了重视“任务”型因素的设计和实施外,还要重视三大“非任务”型因素对任务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特点
高职视听说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听力课程教学,而是以直观的画面,真实的情景为基础,它不是对学生某一方面技能的训练,而是对多项技能的综合训练。“听”和“说”相结合,通过“听”输入语言信息,为“说”提供语言素材,“视”的介入,进一步丰富了情景,创造了更多说的机会和条件。它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课堂教学活动。视听说教学是以各项技能协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视”的过程,但在重视“视”的同时也不可轻视对“听”的训练,要遵循“视听”的结合。但“视听”的结合又为“说”做好准备,是实践的体现,是语言由输入到输出的最终结果。视听说教学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将听说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础与重点,这是外语教学的核心所在。
三、视听说课程教学中重视“任务”型因素的设计和实施
1. 目的(Goals)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在对视听说课程任务的设计时要尽量找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材料、话题,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且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在教学中要以“听力为先导,录像为辅助手段,以口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的三段式教学法。任务的设计应紧紧围绕视听说课程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一具体目标展开。以《走遍美国》为例,这是一部优秀的视听教材,它的主要特点是“非语言交际”。它通过演员的生动表演,把体态语言发挥得淋漓尽致,剧中的每个角色个性鲜明,学生被剧中的角色所吸引。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对剧中具体人物角色性格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人物的了解,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很自然的口语表达的机会。另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课堂讨论。如在看了“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 (小池塘里的大鱼)”后,可以向学生提供如下问题:
A: Which do you prefer, 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 or a little fish in a big pond ? why?
B: Would you like to be a common student in a good university or a good student in a common university,why?
C: Would you like to find a job in a big city or just an intermediate one after graduation,why?
D: Would you like to be a good manager in a small company or a common office clerk in a famous company,why?
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焦点话题,虽未走出校园,但学生已为自己的将来着手谱写蓝图,制定目标。因此对于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联系实际生活的话题,学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这种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交际欲望,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能力。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勇气与自信,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习得能力与交际能力。
2. 输入(Input)
输入是指“设计任务的资料(data)”(Nunan .1989)。Penny Ur指出,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要注意选择反映真实生活中的材料。例如,新闻,天气预报,购物,通电话,在聚会和社交场合的谈话,讲座或电视,电影报道等等。《新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 每单元由四部分组成,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a)Viewing, Understanding and Speaking 选取的是那些趣味性强,表达思想完整的录像短剧,并配有四项旨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练习;光盘带有语音识别功能,可帮助学生改进语音语调,掌握有关表达方式;b) Listening, Understanding and Speaking:包括听力材料和相关的语言活动;c) More Listening : 含四段补充听力材料,每段材料都配有练习;d) Testing Yourself:含有两到三篇测试材料,测试学生的听力技能。另外视听说教程和《新编大学英语》教程内容密切配合,互相补充,对应单元里的材料和活动,均围绕同一个话题,在注重语言实践和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不同的侧面展开实践活动。这些内容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加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
3. 活动(Activities)
Nunan(1989)指出,活动具体是指学习者对输入的任务设计的资料的实际处理过程。Jeremy Harmer(1998)指出,听力活动不同于其他的教学活动。言语交谈是以说话人的速度进行的,而不是以听者的速度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预测可能出現的情况,以便教师在课堂上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任务的实施情况。可以通过听前观看图片,讨论相关主题或阅读问题等形式让学生参与预测所听内容,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以便激发他们想听的欲望。例如在高职英语的视听说课程上,在要观看一段录像前,就片中可能涉及的某一个热点的问题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讨论。所设计的话题既要涉及所要播放的录像的内容,又要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让学生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参与其中,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再选出代表进行总结概括。也可以是对所看的内容发表评论,进行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等。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高职英语 视听说教学 课堂设计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
任务型语言教学作为第二外语教学模式,近年来在国内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们的重视。Foster(1999)指出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就是通过让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并运用语言的方法。国际权威人士David Nunan(1989) 指出,任务型学习是六大因素的综合互动过程(如图一所示)。即:目的(Goals),输入(Input),活动(Activities),教师角色(Teacher Role ),学习者角色(Learner Role)和环境(Setting)。其中目的(Goals),输入(Input),活动(Activities)是任务(Task)的直接构成要素,我们称之为“任务”型因素;而教师角色(Teacher Role )、学习者角色(Learner Role)和环境(Setting)则从另一方面影响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施,我们称之为 “非任务”型因素。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除了重视“任务”型因素的设计和实施外,还要重视三大“非任务”型因素对任务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特点
高职视听说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听力课程教学,而是以直观的画面,真实的情景为基础,它不是对学生某一方面技能的训练,而是对多项技能的综合训练。“听”和“说”相结合,通过“听”输入语言信息,为“说”提供语言素材,“视”的介入,进一步丰富了情景,创造了更多说的机会和条件。它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课堂教学活动。视听说教学是以各项技能协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视”的过程,但在重视“视”的同时也不可轻视对“听”的训练,要遵循“视听”的结合。但“视听”的结合又为“说”做好准备,是实践的体现,是语言由输入到输出的最终结果。视听说教学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将听说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础与重点,这是外语教学的核心所在。
三、视听说课程教学中重视“任务”型因素的设计和实施
1. 目的(Goals)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在对视听说课程任务的设计时要尽量找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材料、话题,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且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在教学中要以“听力为先导,录像为辅助手段,以口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的三段式教学法。任务的设计应紧紧围绕视听说课程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一具体目标展开。以《走遍美国》为例,这是一部优秀的视听教材,它的主要特点是“非语言交际”。它通过演员的生动表演,把体态语言发挥得淋漓尽致,剧中的每个角色个性鲜明,学生被剧中的角色所吸引。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对剧中具体人物角色性格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人物的了解,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很自然的口语表达的机会。另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课堂讨论。如在看了“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 (小池塘里的大鱼)”后,可以向学生提供如下问题:
A: Which do you prefer, 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 or a little fish in a big pond ? why?
B: Would you like to be a common student in a good university or a good student in a common university,why?
C: Would you like to find a job in a big city or just an intermediate one after graduation,why?
D: Would you like to be a good manager in a small company or a common office clerk in a famous company,why?
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焦点话题,虽未走出校园,但学生已为自己的将来着手谱写蓝图,制定目标。因此对于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联系实际生活的话题,学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这种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交际欲望,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能力。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勇气与自信,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习得能力与交际能力。
2. 输入(Input)
输入是指“设计任务的资料(data)”(Nunan .1989)。Penny Ur指出,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要注意选择反映真实生活中的材料。例如,新闻,天气预报,购物,通电话,在聚会和社交场合的谈话,讲座或电视,电影报道等等。《新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 每单元由四部分组成,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a)Viewing, Understanding and Speaking 选取的是那些趣味性强,表达思想完整的录像短剧,并配有四项旨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练习;光盘带有语音识别功能,可帮助学生改进语音语调,掌握有关表达方式;b) Listening, Understanding and Speaking:包括听力材料和相关的语言活动;c) More Listening : 含四段补充听力材料,每段材料都配有练习;d) Testing Yourself:含有两到三篇测试材料,测试学生的听力技能。另外视听说教程和《新编大学英语》教程内容密切配合,互相补充,对应单元里的材料和活动,均围绕同一个话题,在注重语言实践和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不同的侧面展开实践活动。这些内容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加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
3. 活动(Activities)
Nunan(1989)指出,活动具体是指学习者对输入的任务设计的资料的实际处理过程。Jeremy Harmer(1998)指出,听力活动不同于其他的教学活动。言语交谈是以说话人的速度进行的,而不是以听者的速度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预测可能出現的情况,以便教师在课堂上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任务的实施情况。可以通过听前观看图片,讨论相关主题或阅读问题等形式让学生参与预测所听内容,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以便激发他们想听的欲望。例如在高职英语的视听说课程上,在要观看一段录像前,就片中可能涉及的某一个热点的问题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讨论。所设计的话题既要涉及所要播放的录像的内容,又要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让学生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参与其中,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再选出代表进行总结概括。也可以是对所看的内容发表评论,进行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