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有机会到城区学校听课,令我感到惊讶的不是现代化的校园建筑,不是那先进的教学设备,也不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是城区学生高超的朗读水平。与我目前所执教的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相比,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在看清差距的同时我也在思索:造成农村学生朗读水平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呢?琅琅读书声,自古以来都是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我国,对诵读的关注可追溯到先秦,孔子即对“诵诗”十分重视,建安曹丕、南朝刘勰、中唐韩愈都对文章的声音节奏高度关注。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现代语文教育也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也指出:“阅读课上要把大量时间用于学生朗读,使阅读课真正成为读书课、朗读训练课。”这足以说明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但从农村小学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教师对朗读不够重视或训练难以到位,导致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朗读缺乏表情,语言水平低下,甚至有畏难情绪、不喜欢朗读等状况。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采用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范读水平,注重教师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引领作用。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都洋溢着作者的真情。要让学生动情,教者先要动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做情感投入的表率。只有当教师的情感真正融入教材中去的时候,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才会化为活生生的形象,语言文字内蕴的情感、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从而带动学生情感的爆发。教师的范读在教学组织中起着传情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只强调带着某种感情去读,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了解怎样读才能生动自然地读出这种感情。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朗读中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一是要注意断句。在朗读时,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语法上的停顿。如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停顿要长一点,声调可稍高点,表示下面还要说下去。读到冒号时,声调更要提高点,好像使听的人注意下面的话是很重要的。至于叹号、问号,不仅要作停顿,而且要读出相应句子的语气。在具体句子中,可教给学生采用划分节拍这种朗读最根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一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最常用,可教学生先给诗句划分节拍,再具体指导。
二是要强调重读。在朗读课文时,为了突出句子中主要意思的词儿,这些词应读重音,也就是比其他词儿读得稍高、稍强一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将“伟大”、“最后一息”、“一寸”、“一声”这几个字眼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学生自然能体会出那种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是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
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引读法。三、四年级的好多文章中段落的组成方式比较明显,例如因果关系、总分关系、转折关系等,在指导朗读时可采用引读法。
2.对比法。运用不同感情的对比朗读就能让学生在听中辨析、判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创设情境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启发学生观察、感受、表达,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智力发展区,唤起形象思维。具体做法包括配乐朗读等。如在指导《草原》一文朗读时,可播放录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一边读、一边听音乐,学生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无边无际的草原与天相接,浓郁的翠绿色,轻柔地、自然地不断向外延伸,一直伸到地平线,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草原,产生轻轻流入云际的感觉,似乎看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
4.课本剧表演法。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他们感情纯真、爱憎分明,会将自己领会到的爱与恨尽力表达出来。如第三册《狼和小羊》,在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因为学生知道了狼的蛮不讲理、凶恶和小羊的善良、弱小,在表演时很自然地会用粗哑、低沉的嗓门来说狼的话,用细语般的颤抖的嗓音来表现小羊的可怜、无助与委屈。
总之,目前农村小学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朗读水平较差是实际情况但也只是暂时现象,在学校、老师和学生自身三方面共同努力下,这种现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较大的改善。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农村孩子绝不会比城里的差!
一、提高教师范读水平,注重教师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引领作用。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都洋溢着作者的真情。要让学生动情,教者先要动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做情感投入的表率。只有当教师的情感真正融入教材中去的时候,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才会化为活生生的形象,语言文字内蕴的情感、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从而带动学生情感的爆发。教师的范读在教学组织中起着传情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只强调带着某种感情去读,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了解怎样读才能生动自然地读出这种感情。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朗读中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一是要注意断句。在朗读时,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语法上的停顿。如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停顿要长一点,声调可稍高点,表示下面还要说下去。读到冒号时,声调更要提高点,好像使听的人注意下面的话是很重要的。至于叹号、问号,不仅要作停顿,而且要读出相应句子的语气。在具体句子中,可教给学生采用划分节拍这种朗读最根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一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最常用,可教学生先给诗句划分节拍,再具体指导。
二是要强调重读。在朗读课文时,为了突出句子中主要意思的词儿,这些词应读重音,也就是比其他词儿读得稍高、稍强一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将“伟大”、“最后一息”、“一寸”、“一声”这几个字眼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学生自然能体会出那种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是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
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引读法。三、四年级的好多文章中段落的组成方式比较明显,例如因果关系、总分关系、转折关系等,在指导朗读时可采用引读法。
2.对比法。运用不同感情的对比朗读就能让学生在听中辨析、判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创设情境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启发学生观察、感受、表达,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智力发展区,唤起形象思维。具体做法包括配乐朗读等。如在指导《草原》一文朗读时,可播放录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一边读、一边听音乐,学生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无边无际的草原与天相接,浓郁的翠绿色,轻柔地、自然地不断向外延伸,一直伸到地平线,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草原,产生轻轻流入云际的感觉,似乎看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
4.课本剧表演法。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他们感情纯真、爱憎分明,会将自己领会到的爱与恨尽力表达出来。如第三册《狼和小羊》,在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因为学生知道了狼的蛮不讲理、凶恶和小羊的善良、弱小,在表演时很自然地会用粗哑、低沉的嗓门来说狼的话,用细语般的颤抖的嗓音来表现小羊的可怜、无助与委屈。
总之,目前农村小学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朗读水平较差是实际情况但也只是暂时现象,在学校、老师和学生自身三方面共同努力下,这种现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较大的改善。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农村孩子绝不会比城里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