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经济增长是我国长期以来的首要目标,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本文通过研究经济增长目标下的需求结构调整,得出需求结构调整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维持经济稳定的重点。因此,我国应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夯实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基础,调整国民的收入分配机制,以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关键词】经济增长 需求结构调整
实现经济增长是我国长期以来的首要目标,而其增长方式的调整和转变更是集目标、理念、手段与体系合一体的复杂工程[1]。本文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目标下的需求结构调整,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需求结构调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及目标
(一)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现代的经济增长理论指出,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集约型和粗放型两大类: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来提升产量并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通过增加投入资金或资源,从而提升产量,促进经济的增长[2]。
(二)经济增长目标
经济增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左右。相关机构分析指出,201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2%,中国所预期的7%的经济增长目标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处于中高速增长的档位。而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2011年,中国经济实现增长9.3%;2012~2014年,中国实际增长速度均在7%~8%之间,以上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具有较高的潜力,因此2015年中国所拟定的7%的增长目标,使经济运行不过于加力和紧绷,同时也不会让经济过于失速,是留有余地的[3]。
二、中国需求结构调整的问题所在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首先,中国公务员收入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的公务员工资是国民最低工资的6倍,而国际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只是最低工资的2倍[4]。因此,中国当前的公务人员收入远远高于一般劳动者的收入。
其次,中国政府、企业部门严重挤占居民收入。就收入的初次分配来说,中国居民收入占比最高,企业部门占比居中,政府部门占比最低。而政府部门的分配收入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同时企业部门从2002年开始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比重快速上升。而就再分配而言,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下滑;而中国政府、企业部门的收入以远超过居民收入,严重挤占了中国居民的收入空间。
最后,中国劳动者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中国劳动者的工薪普遍偏低,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再加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导致大部分居民其日常的可支配收入逐渐减少。
(二)中国城乡和行业差距不断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在1998~2006年间,中国农民收入的增加量还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加量的25%,年均增长速度不及城镇居民的70%,而这种城乡收入差距还在逐渐的扩大,使得大量农民消费得不到提到,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长久的增长。同时,中国收入的行业差距也十分严重:中国电信、电力、金融保险、石油等垄断行业的职工数量约占到全国职工总数的8%,而其工资收入总额却占到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而在中国行业间工资差距中,约有1/3是由于政府垄断的因素所造成的[5]。
三、中国消费需求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生活有困难的人们给予基本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体系,包含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内容。在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国家,国家能够承担大部分的风险支出,人们可以将大部分的个人收入用于当期的消费,从而促使经济的推进和繁荣。
因此,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医疗、教育、福利等投入的力度,不仅要建立健全农村的医疗保障、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建设,更要加强城镇居民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保障功能强、覆盖范围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不断加强医疗卫生的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而缓解社会公众的医疗费用开支,消除社会大众的后顾之忧。最后,为了防止经济波动对城乡居民的冲击,应该不断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救济力度,及时救助社会受难群众、受灾群众和贫困人员。
(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逐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指的是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经济活动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制度安排。对于特定时期的国民收入总量分配,如果改变了原本的收入分配体制,则必然会导致各个经济活动主体的国民收入的分配改变。如果居民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占主导地位,则会引起居民消费增加,而如果政府和企业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占主导地位,则将导致居民消费减少,投资增长。
根据相关的经济理论,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高等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所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能力和水平更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消费能力。因此,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能有效提高中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解决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中国应不断地建立健全国民收入的分配机制,按照地区、行业、企业的差别来制定不同的职工工资和增长标准,一方面,提高初次分配的比重,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劳动收入占全社会收入的比重。
(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城乡居民是市场消费的主体,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必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规模,但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却与自身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提升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势必能有效地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居民的收入分配差异对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需求也有很大的影响。当一个国家居民的收入分配差异较小时,居民对产品的消费层次和结构要求容易相近,能够促使形成比较稳定的总额流量和消费预期;而当一个国家居民收入分配差异较大时,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偏好等均不同,无法形成比较稳定的总额流量和消费预期。因此,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能够有效地刺激居民整体消费,改善国内的需求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四)改善消费环境 发展健康消费文化
增加消费种类,改善消费环境是扩大居民需求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辅助性环节。首先,要加快建设农村电气化、自来水、道路网化等一体化,解决落后地区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足、信息不畅等问题,从而释放农村地区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同时,要加快建设城乡现代化流通网络,促进农村现代商品的流通。其次,要加快健全包括质量检验监测体系、质量监管责任体系、品牌标识认证体系等在内的各项法律法规建设,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防止价格欺诈的行为。最后,政府应该持续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使得企业不断优化和调整产品结构,引导居民差异化、个性化及品牌化的消费,提高消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经济增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国安,胡晶晶.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
[2]王羚.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制度“治标不治本[N].第一财经日报,2010-06-01.
[3]李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境:结构恶性循环[J].唯实,2010(10)
[4]杜传忠.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及对我国的警示[J].理论学科,2011,(6).
[5]曾湘泉,周禹.用规制调解“分配失衡”[J].人民论坛,2007,( 11).
作者简介:张诗晗(1987-),硕士研究生,任职于沈阳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经济增长 需求结构调整
实现经济增长是我国长期以来的首要目标,而其增长方式的调整和转变更是集目标、理念、手段与体系合一体的复杂工程[1]。本文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目标下的需求结构调整,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需求结构调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及目标
(一)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现代的经济增长理论指出,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集约型和粗放型两大类: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来提升产量并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通过增加投入资金或资源,从而提升产量,促进经济的增长[2]。
(二)经济增长目标
经济增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左右。相关机构分析指出,201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2%,中国所预期的7%的经济增长目标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处于中高速增长的档位。而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2011年,中国经济实现增长9.3%;2012~2014年,中国实际增长速度均在7%~8%之间,以上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具有较高的潜力,因此2015年中国所拟定的7%的增长目标,使经济运行不过于加力和紧绷,同时也不会让经济过于失速,是留有余地的[3]。
二、中国需求结构调整的问题所在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首先,中国公务员收入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的公务员工资是国民最低工资的6倍,而国际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只是最低工资的2倍[4]。因此,中国当前的公务人员收入远远高于一般劳动者的收入。
其次,中国政府、企业部门严重挤占居民收入。就收入的初次分配来说,中国居民收入占比最高,企业部门占比居中,政府部门占比最低。而政府部门的分配收入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同时企业部门从2002年开始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比重快速上升。而就再分配而言,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下滑;而中国政府、企业部门的收入以远超过居民收入,严重挤占了中国居民的收入空间。
最后,中国劳动者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中国劳动者的工薪普遍偏低,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再加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导致大部分居民其日常的可支配收入逐渐减少。
(二)中国城乡和行业差距不断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在1998~2006年间,中国农民收入的增加量还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加量的25%,年均增长速度不及城镇居民的70%,而这种城乡收入差距还在逐渐的扩大,使得大量农民消费得不到提到,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长久的增长。同时,中国收入的行业差距也十分严重:中国电信、电力、金融保险、石油等垄断行业的职工数量约占到全国职工总数的8%,而其工资收入总额却占到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而在中国行业间工资差距中,约有1/3是由于政府垄断的因素所造成的[5]。
三、中国消费需求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生活有困难的人们给予基本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体系,包含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内容。在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国家,国家能够承担大部分的风险支出,人们可以将大部分的个人收入用于当期的消费,从而促使经济的推进和繁荣。
因此,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医疗、教育、福利等投入的力度,不仅要建立健全农村的医疗保障、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建设,更要加强城镇居民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保障功能强、覆盖范围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不断加强医疗卫生的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而缓解社会公众的医疗费用开支,消除社会大众的后顾之忧。最后,为了防止经济波动对城乡居民的冲击,应该不断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救济力度,及时救助社会受难群众、受灾群众和贫困人员。
(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逐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指的是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经济活动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制度安排。对于特定时期的国民收入总量分配,如果改变了原本的收入分配体制,则必然会导致各个经济活动主体的国民收入的分配改变。如果居民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占主导地位,则会引起居民消费增加,而如果政府和企业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占主导地位,则将导致居民消费减少,投资增长。
根据相关的经济理论,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高等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所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能力和水平更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消费能力。因此,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能有效提高中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解决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中国应不断地建立健全国民收入的分配机制,按照地区、行业、企业的差别来制定不同的职工工资和增长标准,一方面,提高初次分配的比重,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劳动收入占全社会收入的比重。
(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城乡居民是市场消费的主体,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必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规模,但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却与自身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提升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势必能有效地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居民的收入分配差异对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需求也有很大的影响。当一个国家居民的收入分配差异较小时,居民对产品的消费层次和结构要求容易相近,能够促使形成比较稳定的总额流量和消费预期;而当一个国家居民收入分配差异较大时,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偏好等均不同,无法形成比较稳定的总额流量和消费预期。因此,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能够有效地刺激居民整体消费,改善国内的需求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四)改善消费环境 发展健康消费文化
增加消费种类,改善消费环境是扩大居民需求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辅助性环节。首先,要加快建设农村电气化、自来水、道路网化等一体化,解决落后地区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足、信息不畅等问题,从而释放农村地区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同时,要加快建设城乡现代化流通网络,促进农村现代商品的流通。其次,要加快健全包括质量检验监测体系、质量监管责任体系、品牌标识认证体系等在内的各项法律法规建设,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防止价格欺诈的行为。最后,政府应该持续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使得企业不断优化和调整产品结构,引导居民差异化、个性化及品牌化的消费,提高消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经济增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国安,胡晶晶.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
[2]王羚.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制度“治标不治本[N].第一财经日报,2010-06-01.
[3]李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境:结构恶性循环[J].唯实,2010(10)
[4]杜传忠.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及对我国的警示[J].理论学科,2011,(6).
[5]曾湘泉,周禹.用规制调解“分配失衡”[J].人民论坛,2007,( 11).
作者简介:张诗晗(1987-),硕士研究生,任职于沈阳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