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学与创作的三重对位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llz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苏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复调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于先生1931年出生于哈尔滨,1953年毕业于华东艺专(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音乐系并留校任教,1955年考取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先生潜心学术,在复调音乐领域学贯中西、新旧通达,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一直将理论研究、复调教学、音乐创作作为生活工作中的三个主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于先生治学严谨,言传身教,至今已培养了复调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十余名,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六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及《音乐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七篇,作为作曲家,创作有交响诗《青春之歌》、管弦乐《大地序曲》、混声合唱与钢琴三重赋格《元夕无雨》((清)丘逄甲词)以及《24首钢琴赋格曲及创作分析》等有影响力的作品。
  一、20世纪末出版的两部著作
  1.《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
  1978年7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是先生的第一本著作(后出版增订本),也是我国出版较早且至今仍再版发行的、专业性的关于歌曲钢琴伴奏写作的著作。该书中的体例涵盖了国内外的民歌、创作歌曲与艺术歌曲等,涉猎的曲目范围广泛,书中关于歌曲钢琴伴奏基本写作的重要技术原则一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该书自出版发行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每个时期都发挥着它的专业性、基础性作用,也为其后的歌曲钢琴伴奏写作与研究开辟了专业化道路。
  2.《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
  1993年11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则是我国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申克音乐分析理论的专著,1997年2月获文化部高等艺术院校第三届优秀教材二等奖。该著作首次出版发行时先生谦虚地标注为“编著”,后在2001年再次印刷出版时听取出版社的建议改为“著”。
  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入申克的音乐分析理论体系,于先生也从此开始相关研究,并历时七年完成了这部著作。期间,先生首先对申克的音乐分析理论进行理解消化,又对菲利克斯·萨尔泽(Felix Salzer 1904-1986)等申克的继承者们的理论进行研究,逐渐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易于理解的申克理论体系。先生运用大量实践证明了申克理论能够分析、解释西方早期音乐以及现代音乐,也论证了其继承者们对申克理论的开拓,并为申克音乐理论增加了更为广泛的内涵。正如先生所言,“申克的理论超越了历史的局限而显示出其广阔性的价值和现代特征”。著书过程中,于先生进行大量具体作品的分析实践的同时,在1989年完成书稿后又进行了几年的教学实践,至1993年才正式付梓出版,足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的出版以及先生的申克理论教学实践对我国的音乐分析及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一些有关申克的译作、著作、论文陆续面世,申克音乐分析理论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普及。
  二,21世纪初出版的三部系列复调专著
  2001-2006年,于苏贤先生先后出版了三部复调专著:
  1.《复调音乐教程》
  2001年5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复调音乐教程》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九部重点教材之一。于先生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本教程的编写及教学实践,并于80年代开始作为学校内部教材油印发行多次,当今很多享誉中外的作曲家就是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复调音乐基础。该著作从开始撰写到正式出版经历了于先生近半个世纪的分析、研究及教学实践。先生现在家中还保留着每届学生在复调课结业后创作的复调曲集,以及每位研究生学完该课程后的复调曲集,这些都是学习本教材的教学实践成果。
  《复调音乐教程》分上下两卷,上卷开始为二声部基本对位,强调了福克斯(J.J.Fux 1660-1741)体系对复调音乐写作的基础性作用。之后按照声部数目的从简到繁、先对比复调后模仿复调、先单对位后复对位元这样循序渐进的顺序,而且在二声部复调技术之后还有二声部卡农曲及创意曲的创作实践章节,在三声部复调技术之后还增加了三声部复调合唱写作的实践环节。下卷主要是对复调体裁形式尤其是对赋格结构进行了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全面讲解,并将二重赋格进行了科学分类,对三重赋格、其他结构的赋格以及赋格的应用进行了内容详实的阐释,其中还增加了中国传统调式的赋格结构理论。总之,该著作结构严谨、逻辑缜密、清晰实用,可以说是目前作曲专业最全面、最完善的复调教材。书中也包含了于先生首次提出的理论概念。
  比如关于多重赋格理论的创新成果有以下两点:
  (1)关于赋格主题数目与声部数目的关系:于先生在讲到二重赋格时写到,“二重赋格与赋格的声部数目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二重赋格是表明主题的数目是两个,二重赋格可以用四声部写作,也可以用三声部或二声部写作。……总之,不要将赋格主题数目与声部数目相混淆”。(见教程第377页)。这一理论成果为多重赋格的创作与分析留下很广阔的空间:多重赋格的主题数目可以等同于声部数目,也可以多于主题数目,甚至可以少于声部数目。前两种情况在实际创作中非常多见,而第三种形式也早有了创作实践,比如俄罗斯作曲家戈登维捷尔就创作过二声部三重赋格。
  (2)关于多重赋格的分类:教程对多重赋格的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将二重赋格分为并列式结构、重叠式结构、循环间插式结构三种类型。并列式与重叠式的多重赋格的实例,在很多复调教材都有提及,但该教程首次提炼出这两个概念。而循环间插式多重赋格概念的提出拓展了多重赋格的创作与分析的理论依据。这些对于多重赋格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0世纪复调音乐》
  2001年8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复调音乐》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20世纪现代复调音乐理论及技术原则的专著,2002年获得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于先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了对该课题的研究,并于90年代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取得显著的成果。写作该著作时,先生对大量20世纪音乐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完善,从研究到正式出版历经近15年的时间。   该著作认为20世纪西方音乐的共同思维基础就是复调,认为20世纪是复调音乐的回归时代。先生通过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同时也吸收、容纳了20世纪众多音乐理论家的学术前沿成果,在一个更新、更高、更广的范围与层面梳理出一条系统的20世纪西方现代复调发展脉络,以复调结构的技术特点为章节划分依据。著作中关于“非序列无调性音乐的复调结构”、“双轴倒影”、“无轴倒影”等很多概念及理论都属重要研究成果。
  3.《中国传统复调音乐》
  2006年12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复调音乐》,是我国第一部集中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中复调音乐技术类型、形式及技术原则的专著,填补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空白,是关于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奠基性成果。70年代起,于先生开始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复调现象的分析与研究,通过搜集中国民间音乐资料,分析研究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历时近6年完成了该著作。苏夏教授为本书的出版写了情真意切的推荐书,对著作做了很高的评价。
  该著作的研究以分析大量传统音乐作品为基点,先生从作品中发现大量的复调音乐现象之后,系统梳理出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形式、结构、技术等等。通过研究,先生认为中国的传统复调音乐实践远远早于西方复调音乐理论体系的建立,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复调音乐,诸如对比复调、模仿复调等一些技术概念,先生仍然沿用原有表述,认为没必要创造新的概念术语。先生对中国传统复调音乐本身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如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思维特性、调性结构特征、独特的声韵体系、结构体系等进行梳理,建立了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理论体系。
  《20世纪复调音乐》与《中国传统复调音乐》两部专著都具有教科书意义,因此,这三本涵盖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复调音乐专著,对于建立我国完整的复调音乐教学体系起到开创性的推动作用。
  三、于苏贤先生的音乐创作与
  《24首钢琴赋格曲及创作分析》
  作为作曲家,于先生在1960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创作的三管编制毕业作品交响诗《青春之歌》曾由中央乐团演奏,韩中杰指挥,并于1981年被选至意大利参加国际女作曲家作品展。1981年4月她与李婉芬共同创作古筝独奏曲《战海河》发表于《中国音乐》;管弦乐《大地序曲》在全国管弦乐作曲大赛中获奖等等。后来先生主要聚焦于复调音乐创作领域,同时也是其复调音乐理论的实践过程,其中,赋格曲《儿童舞》被选编入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第七级;混声合唱与钢琴三重赋格《元夕无雨》(丘逄甲词)发表于《音乐创作》等等。
  于先生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复调音乐作品就是2013年1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4首钢琴赋格曲及创作分析》,这是先生历时六年的呕心之作,是先生数十年复调研究、教学的总结与论证。自1772年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问世以来,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斯洛尼姆斯基、欣德米特等继续着大师的音乐道路,在巴赫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本民族以及自己的创新进行继承发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音乐财富。而先生的24首赋格曲同样是这条路线的延续,是我国第一部在24个大小调上创作的同类复调曲集。该曲集囊括了不同声部数目、不同主题数目、不同结构形式等几乎所有的赋格形式,创作技术精湛,重要的是先生将西方这种最高级的复调音乐体裁融入了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正如杜晓十教授在该著序言中写到:“先生正是通过对技术的锱铢必究和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在严格的逻辑思维中放飞形象思维的翅膀,在传统的西方模式中彰显东方艺术的神韵,这才是24首赋格曲所着力追寻的主题。”先生在24首赋格曲之后均附有分析阐释,为我们的学习、分析、研究、演奏提供了便利。总之,无论从创作角度还是从钢琴角度,这套作品都具有教科书性质,为中国复调音乐创作与分析,为中国钢琴复调音乐的教学与演奏提供了优秀范本。
  四、于苏贤先生的学术理念初探
  笔者于2001年起有幸在先生门下学习多年,对她的理论研究、创作理念及教学理念也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1.关于理论研究:先生认为,理论研究要脚踏实地,没有捷径可走,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断章取义,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要以对音乐作品的大量分析与研究为基础,研究的论点需从音乐作品中来,任何结论要有充分的论据论证。比如对于布里顿,很多音乐学家把他定位为古典保守派作曲家,但先生通过分析后指出,布里顿其实是很时尚、很现代的作曲家。此外,对于理论研究要开放思想,要有开阔的胸怀,无论苏俄、英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是优秀的、正确的成果就要吸收。最后,理论研究还要有专业学术精神,理论家、作曲家要有平和的心态,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过程要先后进行分析、概括、提炼、总结,最后将其逻辑化、围绕论点、建立概念,从而达到学术研究的目的。
  2.关于音乐创作:音乐作品不能以浅层次的好听与不好听来评判。只要各种音乐参数符合音乐内容的审美需要,用的合适的、能够表达音乐内涵的具有其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就是好的作品。此外,作曲技术理论无论古今中外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学习就是为了应用。音乐创作实践主要是用何种作曲技术、如何运用作曲技术的问题,只要运用得当,符合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就是好的技术、就是好的运用。
  3.关于现代音乐:任何现代音乐摆脱不了传统,任何创新都与传统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先生说过:“……任何创新现象,哪怕表面离开传统已经十分遥远,然而,其内涵与外延都与传统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有些甚至是直接来源于传统。”比如勋伯格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他的十二音音乐、无调性音乐正是在掌握了调性音乐的基础上的开拓创新。因此先生非常注重传统作曲及技术理论的教学及实践。她认为,如果传统作曲技术理论的基础不牢就去做所谓的现代音乐创作与研究,无疑是空中楼阁,经不住实践的考验。
  4.关于教育教学:
  第一,本科教学及成果:于先生每每大班授课,除了本班级学生外,会有很多进修生、研究生等慕名而来的学子,甚至校内的教师前来听课。先生的授课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生涩的理论讲解得浅显易懂。同时,先生注重作曲实践与理论学习的结合,注重作品的实际音响效果,让学生弹奏自己创作的复调作品,每次改题先生都亲自弹奏作业,每次本科生的复调课结业,学生的结业作品都是一本厚厚的复调乐曲集。我在聆听先生为大课班级授课时,先生已是古稀之年,虽然先生家住和平里,离中央音乐学院十多公里的路程,但基本上每次都提前十分钟以上到课堂。而且从不在授课期间喝水,并坚持站着授课,这种自律严谨的工作作风、学者风范与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1989年苏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霍洛波夫来中央音乐学院讲学期间,曾听过于先生给本科生上大课,那次课上于先生用申克分析方法分析了巴赫赋格的主题,当时霍洛波夫听得很认真,下课后主动和于先生交流。在回国后所写的文章中,还专门提到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于苏贤先生。
  本科生修毕复调课程创作的赋格曲被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的《中国风格复调钢琴曲选》的有龚晓婷的《伊犁舞》、陈岗的《赋格》、田蕾蕾的《赋格》、黄多的《川江号子》等。
  第二,研究生教学及成果:作为研究生导师,于先生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十余名,目前依然指导一名博士研究生。先生在教学中要求严格,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将其复调理论、研究经验、复调创作技术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在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先生对所研究的作曲家及每一首作品都要亲自分析,并与学生一起商议讨论,总是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从不轻易下结论。先生虽近耄耋之年,但并不保守,时刻都保持着单纯、年轻的心态,对于新鲜事物、新的音乐现象非常善于学习、乐意接受,在2010至2013年指导笔者写作博士论文期间,先生阅读了大量关于爵士乐、摇滚乐的相关资料,甚至还关注一些电视节目中日渐流行的摇滚乐、爵士乐风格等音乐现象。先生对我研究的24首具有爵士乐因素的前奏曲与赋格逐一进行了仔细分析,并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给我很多有益的指导,先生不断学习的精神、对新鲜事物的严谨执着的态度,很多时候都令晚辈自叹弗如。
  结语
  于苏贤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复调音乐的研究、教学及创作。对于学术研究,先生非常执着、严谨,先生的所有理论成果都以音乐为本,以分析研究大量的相关音乐作品为基础,每本著作都经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奠基性的成果。
  于先生不仅仅教授给学生们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做人方面也堪称楷模。她生活简朴、甘于清贫、无私奉献、品德高尚,永远只有研究、教学、创作三个主题。先生的言行实践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对《24首钢琴赋格曲及创作分析》最后一首《帕萨卡利亚赋格》中固定低音主题的描述时,先生写到:“这是一个有着抒情特性的主题,象是抒发一位登山者在崎岖的山路上,勇往直前地向着巅峰攀登的情怀。”这也正是先生在学术之路上不断前行的写照,而在完成这部作品、著作之后,先生又进入了新的课题研究,向着又一个巅峰继续攀登。在此,向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祝愿先生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更宝贵的音乐财富。
其他文献
教学法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提琴教学方法是小提琴艺术发展演变的基础,始终支持和推动小提琴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加拉米安作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小提琴教育家,以其出色而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如帕尔曼、朱克曼、郑京和、拉宾等演奏大师,对于当代的小提琴艺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加拉米安的小提琴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和创造性  从小提琴艺术发展历程来看,有关小提琴演奏的教
如果继续推迟审判,很多重要疑犯和凶手将在没有受到惩罚的情况下死亡,这将使柬埔寨人在发生群体灭绝事件后很难向前看    柬埔寨历史上最血腥黑暗的一段过往这一次被庄严的法庭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2009年2月17日,柬埔寨特别法庭对前波尔布特政府(即“红色高棉”或者“民柬”)5名核心领导人犯下的群体灭绝罪及其他严重罪行进行追讨的法律程序已进入审理阶段。  这五人是:“S-21”监狱负责人康克由、前红色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人在一家租金便宜的旅店住着,夜间遭到臭虫的袭击。于是他起身拉开灯,敞开门,又“砰”的一声把门关上,然后重新躺下。同屋的人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他说:“我在糊弄臭虫,让它们以为我已经出去了。”臭虫不是人,它没有谁离开屋子的意识,它只凭气味去寻找可被吸血的对象。有个聪明人看了这则笑话,却受到这个愚蠢作法的启发,想出消灭臭虫的好主意。在屋外放置一些盒子。盒里面装着一些东西,散发着臭虫最喜
如果滥用公权营私舞弊现象横行社会的话,就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不满    日本首相首次作为罪犯接受司法审判的“洛克希德案”已经过去30年了。  1976年,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跨国企业JJ、委员会上,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为了向日本兜售大型客机而展开的对日“攻势”被曝光。以此为突破口,特搜部(“东京地方检察院特别搜查部”)开始调查案件,以受贿和贿赂罪对包括当时的田中角荣首相在内的三位国会议员,以及作为洛
飞翔的种子    在长达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每种植物都演化出了自己独特的传播种子的方式。有些种子的外皮上生有刺毛和倒钩,或者能分泌出黏液,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粘在动物身上开始免费的“旅行”;有些植物的果实色彩鲜艳、香甜多汁,这样就能吸引动物来“品尝”自己,而它们的种子也就随之被传播出去。在这里,我们要介绍的是靠风传播种子的植物,这些植物的种子外皮上都披着一层白色的绒毛,形态也各不相同。  在北方,到了
或許每一个摇滚乐迷都会对这部《重金属囧途》会心一笑,这四个呆萌又坚韧的大男孩都会让众多乐迷照见自己的影子,回想起自己的青春。这是一部关于一支小镇上的重金属乐队的喜剧,实际上它更关乎于梦想与现实,险阻与坚持。你看,这些内容不过都是老生常谈,稍不注意就会沦为令人避之不及的鸡汤,但换一种方式去书写,一切焕然一新。  把主角置于困境,然后逆风翻盘,是这种故事的典型讲述模式,《重金属囧途》也一样,它的优秀之
【摘要】口语课是检验学生对所学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住口语教学“变”与“不变”的要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练习、评价体系等方面谋求变化,而在授课逻辑思路、口语课堂主题、教学实用目的、传统文化推广等方面则保持不变。  【关键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变;不变  口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检验学生对所学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帮
摘要: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与信息化教学已经密不可分,在日常教学中广泛的应用信息化平台,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文章以点线面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方法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改善教学现状,以信息化教学技术不断增强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体验信息化变革型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关键词:信息化;知识点;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  中图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长江大学专业建设为例,探讨针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专业建设领导与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大力开展特色与品牌专业建设,加大新办专业建设力度,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完善专业评估体系,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关键词: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师
摘要:当前地铁人才急缺,而订单班培养正是解决地铁人才紧缺的有效方法之一。我校积极开展与宁波地铁合作已有5年。从招生选拔工作、签订培养协议书、制定教学计划、选择培训教材、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前灌输企业文化、提供实践机会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认识到现行培养模式的不足。文章通过分析学生、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根据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