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批复武汉城市圈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一年零三个月,究竟它的情况如何呢?日前,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来京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2007年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试验区。2008年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围绕批复拿出总体方案,省里在3月份就完成了初稿,9月份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实际上,在9月份正式批复之前,我们在上半年开始就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在9月份正式批准以后,围绕整个工作在实施层面上拿出了总体方案,我们称为‘56531’,即五个具体专项规划,六个具体政策,五项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和一个具体操作的项目清单。”实践证明武汉城市圈
综改试验区建设——
2008年起步良好
2008年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起步年。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准,实施框架体系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验有效展开,试验区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科学谋划方案,尽早启动实施
为了做好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省委、省政府认真领会中央要求,首先明确试验区的基本定位,即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切入点是“两型”社会建设,着力点是转变发展方式,途径是实施“五个一体化”,动力是推进改革开放,使湖北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依据这个基本定位,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根红线,抓紧编制改革试验总体方案。3月底方案报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9月10日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总体方案的及时报批,为改革试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制定配套措施,形成实施框架
——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组织编制了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五个专项规划,作为试验区建设的配套实施方案。
——为推进改革和建设项目落地,研究制定了投资、财税、土地、环保、金融、人才支撑等六个配套支持政策。
——提出了产业双向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圈域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等五个重点工作方案,作为当前推进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工作的切入点。
——围绕总体方案提出的“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制定了改革试验三年(2008—2010年)行动计划,明确20个改革专项和38项改革任务。
——按照项目化、资金化、政策化的要求,编制了试验区建设的项目清单。共列入启动项目177项,投资总规模12874亿元。
——成立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搭建起统一的投融资平台。
推动部省合作,拓展政策空间
部省合作共建是推进改革试验的有效途径,也是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与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的国家部委和单位达到29家,正在积极推进的有26家。
健全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工作
省政府成立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改革试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城市圈九市成立相应机构,省直有关部门明确专人、专班负责此项工作。制定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项目管理办法。成立了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研究会,为试验区建设提供理论研究支撑。
突出重点领域,实施改革突破
按照总体方案和实施框架的要求,城市圈九市结合本地实际,分别制定了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如武汉市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开展先行先试。目前,已初步形成合力推进、点面结合的试验格局。
改革试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GDP 6972.11亿元,增长14.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61.5%;固定资产投资3707.97亿元,增长32.3%,占全省比重6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0.42亿元,增长23.2%,占全省比重63.4%。
2009年全面启动
记者注意到:在东南沿海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速明显下滑之时,我国西部、中部和东北等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这次应对危机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区域梯度发展将为“保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面对2009年,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建设工作又有哪些具体安排呢?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今年是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的第一年。省委、省政府将高举改革创新旗帜,把握科学发展红线,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推进部省合作,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取得新突破,在一体化建设和“两型”社会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上取得新成效。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上取得新突破。
在资源环境方面,重点推进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试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试点、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工程、环保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湖泊保护和恢复治理试点、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改革试点。
在“两型”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推进“两型”技术创新基地试点、产业园区互动发展试点、产业集群发展新机制试点。
在土地方面,重点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方式改革试点。
在财税方面,重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试点、金融机构改革创新试点、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
在城乡统筹方面,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试点。
在对外开放方面,重点推进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武汉出口加工区的联动和功能整合,申报武汉综合保税(港)区。
第二,在推进五个一体化上取得新进展。
——以產业双向转移为重点,推动圈域产业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武汉市与城市圈8市产业双向转移,实现总部向武汉集中、产业向周边扩散,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进圈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社保、信息等8个联合体。
——以完善快速通道为重点,加快圈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规划确定的总体布局,加快构建由多种运输方式有机构成的选择更自由、运行更可靠的大通道和大走廊。
——以实施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为重点,推动圈域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大力支持商业集团在城市圈内开展连锁经营,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基础,与城市圈主要产业密切配套、相互促进的商业连锁经营网络体系,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以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点推进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建立跨区域、跨层级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
第三,在重大项目建设上见到新成效。
目前纳入2009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重大项目共156个,项目总投资5287亿元,2009计划投资98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95个,总投资3334亿元,2009计划投资652亿元;新开工项目61个,总投资1953亿元,2009计划投资330亿元。突出抓好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临空经济区、武汉新港、城际铁路和武汉地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第四,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上采取新举措。
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使之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同时,抓紧修改完善财税、金融、土地三个改革专项,报国家批准实施。
第五,在深化省部共建上取得新成果。
今年我们将争取与更多的国家部委和单位签订部省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部省合作机制,争取国家部委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改革试验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第六,在完善改革试验推进机制上探索新路子。
在协调机制上,建立省级和国家级两级协调机制,省级一般事项由城市圈综改办协调,重大事项由省政府协调;国家级一般事项借助部省合作机制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进行部际协调。同时,进一步完善督办工作机制、改革项目管理机制。
改革敢为天下先
湖北省会武汉作为辛亥首义之城,具有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重点内容是创新九大体制机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平台和制度保障。今后挑战与机遇并存,创新与改革同行,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仍将领航,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聆听了总理的报告,深切地感到,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的工作,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機,而且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结合报告精神,就加强支持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这个全国改革先行先试区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探索“绿色促进计划”的试点工作。绿色经济代表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方向。实施以发展绿色经济为导向的“绿色促进计划”,不仅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而且有助于抢占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建议中央将武汉城市圈作为“绿色促进计划”先行先试的特区予以重点支持。
二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支持建设青山—阳逻—鄂州跨区域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并将其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区,设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把武汉城市圈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工作纳入国家试点,支持在湖北设立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将汉江中下游流域作为国家生态补偿的重点,推动出台有关调水和水价的生态补偿政策。
三是在财税金融和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转移支付支持力度。支持发行水专项债券。设立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基金。支持在武汉城市圈进行财产行为税改革试点。支持武汉市加快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将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纳入国家新三板市场扩大试点园区。支持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展“区港联动、区区联动”试点,筹划建设武汉综合保税区。
四是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加大对城际铁路、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工程、临空经济区等支持力度。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上给予倾斜。将武汉城市圈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碧水工程”纳入国家“十二五”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2007年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试验区。2008年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围绕批复拿出总体方案,省里在3月份就完成了初稿,9月份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实际上,在9月份正式批复之前,我们在上半年开始就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在9月份正式批准以后,围绕整个工作在实施层面上拿出了总体方案,我们称为‘56531’,即五个具体专项规划,六个具体政策,五项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和一个具体操作的项目清单。”实践证明武汉城市圈
综改试验区建设——
2008年起步良好
2008年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起步年。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准,实施框架体系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验有效展开,试验区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科学谋划方案,尽早启动实施
为了做好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省委、省政府认真领会中央要求,首先明确试验区的基本定位,即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切入点是“两型”社会建设,着力点是转变发展方式,途径是实施“五个一体化”,动力是推进改革开放,使湖北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依据这个基本定位,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根红线,抓紧编制改革试验总体方案。3月底方案报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9月10日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总体方案的及时报批,为改革试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制定配套措施,形成实施框架
——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组织编制了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五个专项规划,作为试验区建设的配套实施方案。
——为推进改革和建设项目落地,研究制定了投资、财税、土地、环保、金融、人才支撑等六个配套支持政策。
——提出了产业双向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圈域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等五个重点工作方案,作为当前推进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工作的切入点。
——围绕总体方案提出的“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制定了改革试验三年(2008—2010年)行动计划,明确20个改革专项和38项改革任务。
——按照项目化、资金化、政策化的要求,编制了试验区建设的项目清单。共列入启动项目177项,投资总规模12874亿元。
——成立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搭建起统一的投融资平台。
推动部省合作,拓展政策空间
部省合作共建是推进改革试验的有效途径,也是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与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的国家部委和单位达到29家,正在积极推进的有26家。
健全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工作
省政府成立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改革试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城市圈九市成立相应机构,省直有关部门明确专人、专班负责此项工作。制定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项目管理办法。成立了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研究会,为试验区建设提供理论研究支撑。
突出重点领域,实施改革突破
按照总体方案和实施框架的要求,城市圈九市结合本地实际,分别制定了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如武汉市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开展先行先试。目前,已初步形成合力推进、点面结合的试验格局。
改革试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GDP 6972.11亿元,增长14.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61.5%;固定资产投资3707.97亿元,增长32.3%,占全省比重6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0.42亿元,增长23.2%,占全省比重63.4%。
2009年全面启动
记者注意到:在东南沿海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速明显下滑之时,我国西部、中部和东北等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这次应对危机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区域梯度发展将为“保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面对2009年,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建设工作又有哪些具体安排呢?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今年是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的第一年。省委、省政府将高举改革创新旗帜,把握科学发展红线,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推进部省合作,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取得新突破,在一体化建设和“两型”社会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上取得新成效。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上取得新突破。
在资源环境方面,重点推进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试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试点、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工程、环保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湖泊保护和恢复治理试点、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改革试点。
在“两型”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推进“两型”技术创新基地试点、产业园区互动发展试点、产业集群发展新机制试点。
在土地方面,重点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方式改革试点。
在财税方面,重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试点、金融机构改革创新试点、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
在城乡统筹方面,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试点。
在对外开放方面,重点推进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武汉出口加工区的联动和功能整合,申报武汉综合保税(港)区。
第二,在推进五个一体化上取得新进展。
——以產业双向转移为重点,推动圈域产业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武汉市与城市圈8市产业双向转移,实现总部向武汉集中、产业向周边扩散,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进圈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社保、信息等8个联合体。
——以完善快速通道为重点,加快圈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规划确定的总体布局,加快构建由多种运输方式有机构成的选择更自由、运行更可靠的大通道和大走廊。
——以实施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为重点,推动圈域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大力支持商业集团在城市圈内开展连锁经营,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基础,与城市圈主要产业密切配套、相互促进的商业连锁经营网络体系,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以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点推进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建立跨区域、跨层级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
第三,在重大项目建设上见到新成效。
目前纳入2009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重大项目共156个,项目总投资5287亿元,2009计划投资98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95个,总投资3334亿元,2009计划投资652亿元;新开工项目61个,总投资1953亿元,2009计划投资330亿元。突出抓好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临空经济区、武汉新港、城际铁路和武汉地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第四,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上采取新举措。
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使之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同时,抓紧修改完善财税、金融、土地三个改革专项,报国家批准实施。
第五,在深化省部共建上取得新成果。
今年我们将争取与更多的国家部委和单位签订部省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部省合作机制,争取国家部委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改革试验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第六,在完善改革试验推进机制上探索新路子。
在协调机制上,建立省级和国家级两级协调机制,省级一般事项由城市圈综改办协调,重大事项由省政府协调;国家级一般事项借助部省合作机制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进行部际协调。同时,进一步完善督办工作机制、改革项目管理机制。
改革敢为天下先
湖北省会武汉作为辛亥首义之城,具有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重点内容是创新九大体制机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平台和制度保障。今后挑战与机遇并存,创新与改革同行,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仍将领航,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聆听了总理的报告,深切地感到,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的工作,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機,而且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结合报告精神,就加强支持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这个全国改革先行先试区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探索“绿色促进计划”的试点工作。绿色经济代表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方向。实施以发展绿色经济为导向的“绿色促进计划”,不仅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而且有助于抢占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建议中央将武汉城市圈作为“绿色促进计划”先行先试的特区予以重点支持。
二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支持建设青山—阳逻—鄂州跨区域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并将其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区,设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把武汉城市圈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工作纳入国家试点,支持在湖北设立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将汉江中下游流域作为国家生态补偿的重点,推动出台有关调水和水价的生态补偿政策。
三是在财税金融和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转移支付支持力度。支持发行水专项债券。设立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基金。支持在武汉城市圈进行财产行为税改革试点。支持武汉市加快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将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纳入国家新三板市场扩大试点园区。支持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展“区港联动、区区联动”试点,筹划建设武汉综合保税区。
四是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加大对城际铁路、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工程、临空经济区等支持力度。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上给予倾斜。将武汉城市圈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碧水工程”纳入国家“十二五”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