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经济的支柱,牵系着国家经济命脉。然而,其不良资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削弱了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指出不良资产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经营者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足。提出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应该实施管理者股权激励方案,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自中国银行率先在香港上市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外,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成功实现了海内外公开上市。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取得了傲人成绩,然而其庞大的不良资产(以不良贷款为主)的处理问题一直是国内外舆论的焦点。
上表呈现了2002~2006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从该表中可以看出,除农行外,其余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明显下降。然而,通过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三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由扩大分母(贷款总额)和缩小分子(不良贷款额)双重作用而下降的。其中在降低不良贷款额方面主要是以国家贡献为主。根银监会官方网站信息,截止到2006年末,由国家设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已为其剥离了12102.82亿元的不良资产(其中2002年末至2006年末剥离6135.82亿元)。建行、中行和工行又共获国家的外汇注资6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965亿元)以冲减不良资产。另外,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有所下降,但离目标差距还非常大,并且其不良贷款率的下降主要是由扩大贷款总额所至,不良贷款额并没有实质性下降。
由此可见,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主要是靠国家扶助的形式解决。政府的剥离、注资等方式,成为银行免费的午餐,把许多银行的经济性亏损转由国家财政负担。政府又为尽快解决这个包袱,以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双降作为经营者的考核指标,使得经营者为追求自己私利,盲目增加贷款量,以扩大不良资产率的分母,或利用借新债还旧债方式,人为降低不良资产率。这些方式从短期上来说完成了银监会的指标,但是长期来说并不可取。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成因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我国巨额不良资产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该问题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政策因素和法律因素等。我们认为,不良资产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经营者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足。政府作为国家协调全局的工具,有着平均主义的倾向,其又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必希望用盈利银行的利润来补贴经营不善的银行的亏损。这种外部效应会引起银行创造利润的积极性下降。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虚置,使得经营者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侵害产权主体甚至债权主体的合法权益。比如关系人贷款,把国家资产贷给信用不良或经营不善的企业或个人,利用个人权力侵害了国家利益;对贷款去向不积极追踪;把经济性亏损推诿为政策因素等,使得不良资产增多,代理成本极大。再者,管理者待遇与业绩关系不紧密。这造成了管理者的目标是完成国家的短期目标,达到自己行政升级的目的,这必然会造成管理者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
三、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构建股权激励制度的必要性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把经营者的利益与银行的利益挂钩起来。为此,我国对此也进行了探索,把经营者的薪酬与银行的业绩挂钩起来。然而,由于激励结构失衡,重视短期激励而忽视长期激励,重视精神激励而忽视物质激励。并且绩效考评体系受晕轮效应、系统误差、新近效应、趋中误差、情感误差、评定者个人特征等影响而不能有效激励,容易让机会分子钻空,设定全面的考核指标又会加大人力资本。所以,这些激励制度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而许多经营者盲目追求短期效益,比如对贷款不积极追讨本金,反而更重视利息的收取,因为利息收入与当期利润直接相关,直接影响到自身当前利益,不良贷款可能是若干年后的问题,对于银行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不良贷款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延误了追讨时机。所以,这种短期的薪酬激励制度可见其弊端。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下,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了股份制改革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遭遇了许多难题,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庞大,就算借助股市资金也无法全部吸收,并且国有商业银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所以经营者无法成为控股股东。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管理者股票期权激励是一项合理的方案。实行管理者股票期权有利于将银行高层经理人员和特殊员工的利益与银行的长远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大大减少代理成本的目的,鼓励高级管理人员更多地关注银行的长期持续发展,而不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财务指标上,最终从根本上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四、构建股权激励制度的可行性
构建股权激励制度是否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降低,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探讨。
(一)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下的特有产物。国有商业银行较长的委托代理链(国家委托给政府,政府再委托给官员)导致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由此因为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拥有比所有者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引起监督成本和道德风险成本较高,加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在经营层中实行股权激励制度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剂良药。经营者拥有股权,这赋予了经营者另一个身份——所有者,经营者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之一,就会以所有者的身份考虑银行的经营目标,代理成本会大大降低,并尽可能地实质性地降低不良资产率,而不是追求短期或表面目标。
(二)信息披露理论
信息披露理论认为,管理者可能会为了控制公司倾向于隐瞒一些内部信息。解决信息披露问题的有利措施是对于管理者的信息披露行为给予恰当的补偿。然而管理者补偿金额难以确定,Venky Nagar、Dhananjay Nanda、Peter Wysocki提出采用股权激励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当公司有有利信息时,管理者很乐意披露这些信息,因为这能提高股价,当公司有不利消息时,投资者也能从管理层的沉默或各种诉讼费用等得到暗示,由此对管理者实施股权激励能从管理者那得到有利或不利信息。
信息披露理论揭示了在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助于信息的公开化。信息不透明导致的监督不力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管理层有披露信息的动力时,有利于监督工作的开展,对欠款的回收也更有效率。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涉及的是如何留住人才,人才是关乎企业发展的成败关键。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把国有商业银行与高级管理人才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更好地为银行的经营发展服务,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贷款质量, 降低不良资产率。据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对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的专题研究,得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为20%~30%;如果施予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发挥到80%~90%。
各国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得出,股权激励是一项有效的激励手段,这是由于股权激励不仅能给经营者带来丰厚的物质奖励,而且赋予了他们物质资本的所有权,使得他们能以所有者的身份获得剩余索取权,它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肯定与回报。据调查,在美国银行业机关管理人员的全部薪酬中,激励报酬部分占80%以上,其中以股票期权为主的长期激励报酬远高于年度奖金等短期激励报酬。可见,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实行股权激励制度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有利于银行的长朗发展,有利于银行不良资产的减少。
这些理论有利论证了在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经营层股权激励对于改善不良资产问题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四)实践经验
银行业股权激励模式早在清道光初年已现雏形,当时山西票号商人创立“身股制”,即雇员除领取伙食费、衣物和工资外,有一定资历和功劳的高级员工还要按股参与字号的分红。这对当时银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股权激励方式在美国银行业普遍采用,据美国SNLSecurities调查,美国前500家大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报酬中,股权激励价值平均占22%。Pi和Timme在对美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研究中发现,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益和资本回报率与CEO的持股比例正相关。目前,高级管理人员股权激励方案在中国银行业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04年民生银行率先公布了股权激励计划,随之,交通银行于2005年公布了在高管中实行股票增值权方案。这为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的实行提供了借鉴对象。
五、股权激励方案的具体措施
(一)按照岗位重要性级别合理分配各岗位应得股票比例。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尽量使用量化指标衡量,注意对岗不对人
(二)制定恰当的股权激励模式
比如普通股、期权、虚拟认股权等,这些股权激励工具也可以互相结合实施。普通股可以预先规定在一个期限(5年或10年)内不准出售,防止短期行为。期权和虚拟认股权都设定一定的行权期限,每年按照既定价格行权其中一部分,虚拟认股权持有人行权后并不真正获得股票,而是到行权期截止日按照现价和行权价的差价获得收益,若是亏损状态,则可以选择不行权。
(三)制定股权激励的资金计划
股权激励实施对象取得这些权益时所支付的资金来源可以是自己现有的积蓄,或是未来能取得的工资奖金扣除必要的生活所需后的余款,也可以是取得的股权的分红,或者从银行免息贷款得到。
(四)惩罚措施
股权所有人与银行利益捆绑在一起,经营者如果经营不善,银行股价下跌,其所持股票价值也会下跌。如果采取虚拟认股权或期权的模式,规定其必须将其每年所获部分年薪作为认股权行权定金抵押在公司。该等定金缴付后按银行同期利率计息,到行权期截止日,该笔定金本息支付给认股权持有人。如果认股权持有人放弃行权,则该笔定金本息自动抵减银行亏损。
目前我国银行跟外资银行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就应该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中实行股权激励,把银行的经营状况、国家的利益、经理的名望和职工的前途有机地捆绑起来。为了使 得股权激励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考核制度,把不良资产的指标也包含在这个考核方案中,使得不良资产处理能更有效率,更彻底,而不是盲目追求上级下达的指标,真正地降低不良资产率,完成现代银行改革的目标。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自中国银行率先在香港上市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外,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成功实现了海内外公开上市。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取得了傲人成绩,然而其庞大的不良资产(以不良贷款为主)的处理问题一直是国内外舆论的焦点。
上表呈现了2002~2006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从该表中可以看出,除农行外,其余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明显下降。然而,通过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三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由扩大分母(贷款总额)和缩小分子(不良贷款额)双重作用而下降的。其中在降低不良贷款额方面主要是以国家贡献为主。根银监会官方网站信息,截止到2006年末,由国家设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已为其剥离了12102.82亿元的不良资产(其中2002年末至2006年末剥离6135.82亿元)。建行、中行和工行又共获国家的外汇注资6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965亿元)以冲减不良资产。另外,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有所下降,但离目标差距还非常大,并且其不良贷款率的下降主要是由扩大贷款总额所至,不良贷款额并没有实质性下降。
由此可见,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主要是靠国家扶助的形式解决。政府的剥离、注资等方式,成为银行免费的午餐,把许多银行的经济性亏损转由国家财政负担。政府又为尽快解决这个包袱,以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双降作为经营者的考核指标,使得经营者为追求自己私利,盲目增加贷款量,以扩大不良资产率的分母,或利用借新债还旧债方式,人为降低不良资产率。这些方式从短期上来说完成了银监会的指标,但是长期来说并不可取。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成因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我国巨额不良资产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该问题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政策因素和法律因素等。我们认为,不良资产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经营者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足。政府作为国家协调全局的工具,有着平均主义的倾向,其又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必希望用盈利银行的利润来补贴经营不善的银行的亏损。这种外部效应会引起银行创造利润的积极性下降。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虚置,使得经营者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侵害产权主体甚至债权主体的合法权益。比如关系人贷款,把国家资产贷给信用不良或经营不善的企业或个人,利用个人权力侵害了国家利益;对贷款去向不积极追踪;把经济性亏损推诿为政策因素等,使得不良资产增多,代理成本极大。再者,管理者待遇与业绩关系不紧密。这造成了管理者的目标是完成国家的短期目标,达到自己行政升级的目的,这必然会造成管理者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
三、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构建股权激励制度的必要性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把经营者的利益与银行的利益挂钩起来。为此,我国对此也进行了探索,把经营者的薪酬与银行的业绩挂钩起来。然而,由于激励结构失衡,重视短期激励而忽视长期激励,重视精神激励而忽视物质激励。并且绩效考评体系受晕轮效应、系统误差、新近效应、趋中误差、情感误差、评定者个人特征等影响而不能有效激励,容易让机会分子钻空,设定全面的考核指标又会加大人力资本。所以,这些激励制度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而许多经营者盲目追求短期效益,比如对贷款不积极追讨本金,反而更重视利息的收取,因为利息收入与当期利润直接相关,直接影响到自身当前利益,不良贷款可能是若干年后的问题,对于银行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不良贷款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延误了追讨时机。所以,这种短期的薪酬激励制度可见其弊端。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下,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了股份制改革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遭遇了许多难题,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庞大,就算借助股市资金也无法全部吸收,并且国有商业银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所以经营者无法成为控股股东。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管理者股票期权激励是一项合理的方案。实行管理者股票期权有利于将银行高层经理人员和特殊员工的利益与银行的长远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大大减少代理成本的目的,鼓励高级管理人员更多地关注银行的长期持续发展,而不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财务指标上,最终从根本上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四、构建股权激励制度的可行性
构建股权激励制度是否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降低,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探讨。
(一)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下的特有产物。国有商业银行较长的委托代理链(国家委托给政府,政府再委托给官员)导致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由此因为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拥有比所有者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引起监督成本和道德风险成本较高,加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在经营层中实行股权激励制度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剂良药。经营者拥有股权,这赋予了经营者另一个身份——所有者,经营者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之一,就会以所有者的身份考虑银行的经营目标,代理成本会大大降低,并尽可能地实质性地降低不良资产率,而不是追求短期或表面目标。
(二)信息披露理论
信息披露理论认为,管理者可能会为了控制公司倾向于隐瞒一些内部信息。解决信息披露问题的有利措施是对于管理者的信息披露行为给予恰当的补偿。然而管理者补偿金额难以确定,Venky Nagar、Dhananjay Nanda、Peter Wysocki提出采用股权激励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当公司有有利信息时,管理者很乐意披露这些信息,因为这能提高股价,当公司有不利消息时,投资者也能从管理层的沉默或各种诉讼费用等得到暗示,由此对管理者实施股权激励能从管理者那得到有利或不利信息。
信息披露理论揭示了在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助于信息的公开化。信息不透明导致的监督不力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管理层有披露信息的动力时,有利于监督工作的开展,对欠款的回收也更有效率。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涉及的是如何留住人才,人才是关乎企业发展的成败关键。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把国有商业银行与高级管理人才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更好地为银行的经营发展服务,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贷款质量, 降低不良资产率。据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对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的专题研究,得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为20%~30%;如果施予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发挥到80%~90%。
各国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得出,股权激励是一项有效的激励手段,这是由于股权激励不仅能给经营者带来丰厚的物质奖励,而且赋予了他们物质资本的所有权,使得他们能以所有者的身份获得剩余索取权,它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肯定与回报。据调查,在美国银行业机关管理人员的全部薪酬中,激励报酬部分占80%以上,其中以股票期权为主的长期激励报酬远高于年度奖金等短期激励报酬。可见,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实行股权激励制度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有利于银行的长朗发展,有利于银行不良资产的减少。
这些理论有利论证了在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经营层股权激励对于改善不良资产问题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四)实践经验
银行业股权激励模式早在清道光初年已现雏形,当时山西票号商人创立“身股制”,即雇员除领取伙食费、衣物和工资外,有一定资历和功劳的高级员工还要按股参与字号的分红。这对当时银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股权激励方式在美国银行业普遍采用,据美国SNLSecurities调查,美国前500家大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报酬中,股权激励价值平均占22%。Pi和Timme在对美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研究中发现,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益和资本回报率与CEO的持股比例正相关。目前,高级管理人员股权激励方案在中国银行业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04年民生银行率先公布了股权激励计划,随之,交通银行于2005年公布了在高管中实行股票增值权方案。这为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的实行提供了借鉴对象。
五、股权激励方案的具体措施
(一)按照岗位重要性级别合理分配各岗位应得股票比例。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尽量使用量化指标衡量,注意对岗不对人
(二)制定恰当的股权激励模式
比如普通股、期权、虚拟认股权等,这些股权激励工具也可以互相结合实施。普通股可以预先规定在一个期限(5年或10年)内不准出售,防止短期行为。期权和虚拟认股权都设定一定的行权期限,每年按照既定价格行权其中一部分,虚拟认股权持有人行权后并不真正获得股票,而是到行权期截止日按照现价和行权价的差价获得收益,若是亏损状态,则可以选择不行权。
(三)制定股权激励的资金计划
股权激励实施对象取得这些权益时所支付的资金来源可以是自己现有的积蓄,或是未来能取得的工资奖金扣除必要的生活所需后的余款,也可以是取得的股权的分红,或者从银行免息贷款得到。
(四)惩罚措施
股权所有人与银行利益捆绑在一起,经营者如果经营不善,银行股价下跌,其所持股票价值也会下跌。如果采取虚拟认股权或期权的模式,规定其必须将其每年所获部分年薪作为认股权行权定金抵押在公司。该等定金缴付后按银行同期利率计息,到行权期截止日,该笔定金本息支付给认股权持有人。如果认股权持有人放弃行权,则该笔定金本息自动抵减银行亏损。
目前我国银行跟外资银行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就应该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中实行股权激励,把银行的经营状况、国家的利益、经理的名望和职工的前途有机地捆绑起来。为了使 得股权激励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考核制度,把不良资产的指标也包含在这个考核方案中,使得不良资产处理能更有效率,更彻底,而不是盲目追求上级下达的指标,真正地降低不良资产率,完成现代银行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