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焦点透视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古代画家一直以“天人合一”等哲学观为指导,在传统中国画中追求自然与我的高度融合。以郎世宁为首的传教士及部分中国文人在融合焦点透视与中国画的实践中作出了先导的贡献,后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崩塌,一部分有识之士学贯中西,对中国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画由此呈现出与过去大为不同的新面貌。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文艺工作者对此种融合持绝对的质疑否定态度,这将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西方透视学之于中国画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西方透视学;焦点透视;中国画
中国画是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智慧所孕育的艺术瑰宝,其独树一帜的构造方法和表现手法蕴含着中国传统文人对他们所处时空的别样认识和与感受。相比于西方艺术家在绘画中追求物体的形、色、影等客观物理存在,中国古代文人更看重意境的传达、气韵生动的变现,而不刻求对自然世界的镜像模仿。几千年来,中国古代艺术家一直在追求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表达。
然而,宇宙永恒的运动属性要求人对于它的认识必须随着时空的变化要有相对同步的相应更新,尤其是在面对历史格局的巨大调整和社会的剧烈变动时。
明清时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带着他们的文化艺术进入了中国,成为最早将西方透视学与中国古典绘画相结合的人。随着鸦片战争炸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人于古典绘画所要求的笔墨意境和韵味渐渐地不再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在严复“欲开民智,非将西学不可”的号召下,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纷纷转向西方经典的科学和艺术理论以寻求变革中国传统文化的的突破点。大批中国留学生前往欧洲、日本学习绘画,以试图解决民族危机。这之中代表性的有林风眠、徐悲鸿等人,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在运用西方透视学于中国传统绘画方面作出了探索实践,跨越性改变了传统绘画的特质和面貌,赋予了中国画崭新的时代内涵。
虽然前人对西方透视学于中国画的融合实践已建树颇丰,并且对我们发展创新中国画仍有着丰富的指导意义。然而,现在仍有一部分人坚持西方透视学与中国传统绘画所蕴含的宇宙观格格不入,所谓的中西融合实乃对中国画的本质颠覆。
其实,历史上,在西方以焦点透视为核心的写实主义之风到来前,中国画曾几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保持自身艺术特性的基础上,吸收其他不同文化的精髓,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改变过自己的面貌。然而,明清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焦点透视这种追求精确的观照方法在中国传统文人看来,是与他们所提倡的感悟自然、不求形似的精神追求背向而行的,因而遭到了他们实打实的鄙夷和抵制,甚至后来还引发了中国画革新的激烈论争。关于中国画要不要创新,怎么创新,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一直争执不休,结论未出。
在笔者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真理,真理因其相对性、历史性而成为真理,很多事物并没有准确清晰的好坏界限,只不过是依着个人的或者其所属团体的利益标准,因方方面面的比较分析中产生的大小不同的利益冲突而造出优劣之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标准也时不时地更新着自己的内容。无论是传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三远法还是西方的焦点透视、空气透视,都是各自文化体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明创造。由于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他们在描绘客观自然时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多元文化的存在及文化交流的必然使得他们得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到与之不同的世界认知和态度,而这也是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在与其有别的其他文化相遇时,不必居高临下、趾高气扬,也不必马首是瞻、妄自菲薄。从时代的、人类的、民族的、艺术家自身的需要出发,每一种艺术观念和技巧都可以被用来创造或是折衷妥协或是寻求自我或是超越自我或是唤醒国民、唤醒世界的艺术作品。
传统的“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等观念确实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度,但它们不必是中国画创作的唯一指导。在华夏领土被西方列强蚕食鲸吞、华夏子孙被奴役残害的危机时刻,中国的艺术家意识到他们可以利用艺术来激发国民斗争意识、激发国民奋力拼搏的精神,于是就从描绘供上层阶级的赏玩对象转而描绘普通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而传统的艺术哲学观念并不适合那个时刻的严峻挑战以及那些被号召的人民大众的审美习惯,因此,中国画的写实化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似乎就成为了必然。作为写实的表现手段之一,焦点透视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运用到传统中国画的改革与创新当中去。可以说,焦点透视的引入是对中国传统绘画透视理论与实践的补充,它增强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丰富了中国画作品的创作内容,拓宽了中国画的审美内涵。
其实,无论散点透视也好还是焦点透视也罢,他们都只是一种服务于画家创作对象的表现手段,就如绘画的不同媒介材料或工具,都是为了画家能選择其最得心应手的以充分表现他的构思。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对不同的主题,画家有着选择任何一种他想要追求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段的自由。他不会因为严格遵循传统就可以高人一等,不会因为放弃某些传统就会低人一等。
在短短百来年的时间里,中国画从传统文人对“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追求,到近现代画家对社会变迁和百姓疾苦的关注,在内涵上有了极为不同的转变,西方透视学无疑对此起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它给中国传统绘画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在观念和形式上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并焕发出盎然生机。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认识、发展中国画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依赖着西方透视学而又给我们一个千年的标准,只是要意识到我们的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当另外一个刺激出现来改变中国画时,我们也不要全盘否定,作茧自缚,而是批判地吸收继承,整合到中国画的独特体系中去。
中国画在历史发展中确实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无法超越的高度,西方透视学的写实因素对中国画的影响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放弃了对这样的艺术高度的追求,而是意味着我们又向着另外一种高度进发。
参考文献
[1] 张玉金.宏观探道 微观探真——传统中国画时空观诠释[J].美术观察,2010(07):第111页.
[2] 刘菁.康雍乾时期的绘画新体及其观念根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3] 谢菁菁.西画东渐与《点石斋画报》[D].中国美术学院,2010.
[4] 王娜.近现代水墨对西方透视的融合与借鉴,[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 王娜.近现代水墨对西方透视的融合与借鉴,[D].华东师范大学,2013.
[6] 赵岩.明清西洋风绘画研究(1579-1840)[D].东南大学,2006.
[7] 张嫣格.中西碰撞与融合:民国前期(1912-1937年)绘画变迁的视觉审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11] 何问俊.中国画五度接受外来艺术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2.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西方透视学;焦点透视;中国画
中国画是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智慧所孕育的艺术瑰宝,其独树一帜的构造方法和表现手法蕴含着中国传统文人对他们所处时空的别样认识和与感受。相比于西方艺术家在绘画中追求物体的形、色、影等客观物理存在,中国古代文人更看重意境的传达、气韵生动的变现,而不刻求对自然世界的镜像模仿。几千年来,中国古代艺术家一直在追求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表达。
然而,宇宙永恒的运动属性要求人对于它的认识必须随着时空的变化要有相对同步的相应更新,尤其是在面对历史格局的巨大调整和社会的剧烈变动时。
明清时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带着他们的文化艺术进入了中国,成为最早将西方透视学与中国古典绘画相结合的人。随着鸦片战争炸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人于古典绘画所要求的笔墨意境和韵味渐渐地不再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在严复“欲开民智,非将西学不可”的号召下,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纷纷转向西方经典的科学和艺术理论以寻求变革中国传统文化的的突破点。大批中国留学生前往欧洲、日本学习绘画,以试图解决民族危机。这之中代表性的有林风眠、徐悲鸿等人,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在运用西方透视学于中国传统绘画方面作出了探索实践,跨越性改变了传统绘画的特质和面貌,赋予了中国画崭新的时代内涵。
虽然前人对西方透视学于中国画的融合实践已建树颇丰,并且对我们发展创新中国画仍有着丰富的指导意义。然而,现在仍有一部分人坚持西方透视学与中国传统绘画所蕴含的宇宙观格格不入,所谓的中西融合实乃对中国画的本质颠覆。
其实,历史上,在西方以焦点透视为核心的写实主义之风到来前,中国画曾几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保持自身艺术特性的基础上,吸收其他不同文化的精髓,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改变过自己的面貌。然而,明清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焦点透视这种追求精确的观照方法在中国传统文人看来,是与他们所提倡的感悟自然、不求形似的精神追求背向而行的,因而遭到了他们实打实的鄙夷和抵制,甚至后来还引发了中国画革新的激烈论争。关于中国画要不要创新,怎么创新,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一直争执不休,结论未出。
在笔者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真理,真理因其相对性、历史性而成为真理,很多事物并没有准确清晰的好坏界限,只不过是依着个人的或者其所属团体的利益标准,因方方面面的比较分析中产生的大小不同的利益冲突而造出优劣之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标准也时不时地更新着自己的内容。无论是传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三远法还是西方的焦点透视、空气透视,都是各自文化体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明创造。由于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他们在描绘客观自然时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多元文化的存在及文化交流的必然使得他们得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到与之不同的世界认知和态度,而这也是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在与其有别的其他文化相遇时,不必居高临下、趾高气扬,也不必马首是瞻、妄自菲薄。从时代的、人类的、民族的、艺术家自身的需要出发,每一种艺术观念和技巧都可以被用来创造或是折衷妥协或是寻求自我或是超越自我或是唤醒国民、唤醒世界的艺术作品。
传统的“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等观念确实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度,但它们不必是中国画创作的唯一指导。在华夏领土被西方列强蚕食鲸吞、华夏子孙被奴役残害的危机时刻,中国的艺术家意识到他们可以利用艺术来激发国民斗争意识、激发国民奋力拼搏的精神,于是就从描绘供上层阶级的赏玩对象转而描绘普通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而传统的艺术哲学观念并不适合那个时刻的严峻挑战以及那些被号召的人民大众的审美习惯,因此,中国画的写实化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似乎就成为了必然。作为写实的表现手段之一,焦点透视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运用到传统中国画的改革与创新当中去。可以说,焦点透视的引入是对中国传统绘画透视理论与实践的补充,它增强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丰富了中国画作品的创作内容,拓宽了中国画的审美内涵。
其实,无论散点透视也好还是焦点透视也罢,他们都只是一种服务于画家创作对象的表现手段,就如绘画的不同媒介材料或工具,都是为了画家能選择其最得心应手的以充分表现他的构思。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对不同的主题,画家有着选择任何一种他想要追求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段的自由。他不会因为严格遵循传统就可以高人一等,不会因为放弃某些传统就会低人一等。
在短短百来年的时间里,中国画从传统文人对“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追求,到近现代画家对社会变迁和百姓疾苦的关注,在内涵上有了极为不同的转变,西方透视学无疑对此起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它给中国传统绘画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在观念和形式上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并焕发出盎然生机。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认识、发展中国画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依赖着西方透视学而又给我们一个千年的标准,只是要意识到我们的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当另外一个刺激出现来改变中国画时,我们也不要全盘否定,作茧自缚,而是批判地吸收继承,整合到中国画的独特体系中去。
中国画在历史发展中确实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无法超越的高度,西方透视学的写实因素对中国画的影响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放弃了对这样的艺术高度的追求,而是意味着我们又向着另外一种高度进发。
参考文献
[1] 张玉金.宏观探道 微观探真——传统中国画时空观诠释[J].美术观察,2010(07):第111页.
[2] 刘菁.康雍乾时期的绘画新体及其观念根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3] 谢菁菁.西画东渐与《点石斋画报》[D].中国美术学院,2010.
[4] 王娜.近现代水墨对西方透视的融合与借鉴,[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 王娜.近现代水墨对西方透视的融合与借鉴,[D].华东师范大学,2013.
[6] 赵岩.明清西洋风绘画研究(1579-1840)[D].东南大学,2006.
[7] 张嫣格.中西碰撞与融合:民国前期(1912-1937年)绘画变迁的视觉审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11] 何问俊.中国画五度接受外来艺术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2.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