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蔡丰明一文认为,“城市庙会”是民间神灵信仰这一民俗学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城市社会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其文化内涵却与传统的乡村庙会有着很大差异,它的实质是代表了一种具有现代城市文明特点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诉求,体现了人性本质的释放和张扬,从而确立了一种新型的人神关系。程洁一文认为,城市民俗圈理论及其与城市文化分层的关系在城市民俗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作为城市社会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产物,体现了城市民俗自身的一种独特结构与模式,彰显了城市民俗研究的一种新颖的“空间”视野。毕旭玲一文认为,“城市泛民俗”作为一种在新的社会历
【机 构】
: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20023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丰明一文认为,“城市庙会”是民间神灵信仰这一民俗学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城市社会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其文化内涵却与传统的乡村庙会有着很大差异,它的实质是代表了一种具有现代城市文明特点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诉求,体现了人性本质的释放和张扬,从而确立了一种新型的人神关系。程洁一文认为,城市民俗圈理论及其与城市文化分层的关系在城市民俗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作为城市社会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产物,体现了城市民俗自身的一种独特结构与模式,彰显了城市民俗研究的一种新颖的“空间”视野。毕旭玲一文认为,“城市泛民俗”作为一种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民俗形态,具有着较为鲜明的“文化建构”意义,对于传统民俗具有强烈的冲击性与颠覆性,因此也经常招来许多民俗学家的指责与批评。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已出现“历史上之六大都会”、“中国五大名都”和中国“四都”等说法,从而开启了中国大古都认定之先河。1976年,中国“五大古都”的明确提出及“大古都”概念的使用,使大古都的认定从形成期转入繁盛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提出和认定了中国“六大古都”和“七大古都”,此外,“四大古都”、“三大古都”、“十大古都”也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90年代,大古都标准的讨论反映出大古都的认定迈入了成熟期。2004年,“八大古都”得以确认。这些大古都之说的发展呈现出主流与并存的局面,并具有各自的学术脉络。到目前为止,
本刊讯 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主办,旨在促进青年社科人才成长,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的“上海年度(2010)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日前结束。经过7个学科专家组对获得提名的48位候选人的评审,最终评选出11位2010年度上海社科新人。名单如下(以姓氏笔画为序):
本刊讯 2011年6月3日,作为上海市东方讲坛系列讲座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报告会以“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题。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石仲泉主讲。
2010年是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最后一年,中国的哲学研究虽然没有出现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但在平静中显露出某些新的端倪和气象。本文选取几个比较有学术和思想意义的热点或重点问题,试图通过简要的评述,以显示这些新的端倪和气象。
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浙江财经学院最早设立、办学历史最长的二级学院之一,下设财政系、税务系、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系和财经新闻研究中心。学科覆盖应用经济学和公共管理两大一级学科,并成功取得相应的一级学科硕士点,现设有财政学、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税务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张庆熊教授同意“宗教共同体”的宗教间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核心理念,但不同意“宗教共同体”的提法,并对“终极实在”、“理性信仰”等概念提出质疑。然而,他对“宗教共同体”、理性信仰的质疑系出于误解,他对“终极实在”形式否定但又实质肯定,他对理性与宗教信仰关系的观点存在明显的自我矛盾。实现“宗教共同体”的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理念有赖于各宗教求同存异,并且有各宗教诸多共同之处可以作为其基础。张教授的宗教多元是围绕同“一座山”即同一中心的,其实与他批评的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并无实质的不同。被张教授赞许
消除宗教彼此之间的对立冲突,形成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机制的愿向是令人向往的,但“理性的信仰之道”和“宗教共同体”的提法则是不妥的。因为,宗教信仰虽然不必是反理性的,但就其作为信仰而言主要依赖于启示和神秘的宗教经验,“理性的信仰之道”实际上是把宗教信仰排除掉了。这样,宗教就等于哲学了。宗教必然是多元的,就其都想坚持各自的信仰而言甚至是排他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依靠宗教界自身的力量难以建立“宗教共同体”。必须依靠公民社会的政治体制的保障,才能建立一个跨宗教的公共交流的平台。有关这一问题,哈贝马斯有关
合村并居涉及集体土地的征用、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及农地承包经营等各项重要法律制度,是中国农村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的集体财产权制度的重大变革。打破传统法经济学“效率唯一论”,运用效率与公平两大价值目标对该制度变迁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合村并居的不同发展阶段,必须为集体所有权制度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即寻找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必须强调土地征用的合理补偿,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强村、大企业主导的村庄兼并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干预相结合,使各方
以化解资源稀缺等特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为主题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追求的只是资源的可永续利用,是以物为本取向的物本型社会。它内在所贯穿的“物本导向的功用逻辑”、“消解资源约束压力的逻辑”、“抽象生产力逻辑”、“资本导向性逻辑”、“机会主义逻辑”、“无偿占有的强盗逻辑”、“既节约又浪费资源的悖论逻辑”的聚合与叠加,决定了它难免不忽视全体公民自由全面发展要求的均衡满足,从而难以同时具有以人为本取向。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追求特定目的的人,通过特定的人与人关系,围绕人与资源特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因此,其合法性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