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典雅的建水窑青花香炉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4525466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南名城建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元、明时期的建水(即临安府),不仅是滇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被誉为“滇南邹鲁”,而且还是云南乃至于全国著名的青花瓷器产地。
  明代建水窑是典型的民窑,以烧制青釉青花瓷器为主,兼烧灰陶、青釉、酱釉、黄釉、绿釉、白釉等陶瓷品种,产品有罐、碗、盘、杯、炉、瓶、盆、壶等日用器皿。其烧制的青花瓷香炉器形丰富,造型古朴,装饰华丽,玲珑典雅。其器形有鼎式、簋式、筒式等款式;形制有三足、圈足、筒式三足、假三足等,五花八门。其中以小型香炉为主,尤以三足圆炉较为多见。大部分造型及釉色秉承宋元遗风,其胎土淘炼不精,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常有明显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由于使用本地出产的草木灰釉和碗花石青料,釉色较暗,有白中闪青、白中泛灰色调,施釉均显稀薄。青花呈色夹带黑斑,发色黑蓝,多数灰暗伴随晕散,部分有结晶斑。当然也有发色稳定、色泽明快艳丽的。建水青花香炉更注重图案装饰,其主题纹样有折枝牡丹、缠枝牡丹、菊、莲、鱼藻纹、凤穿牡丹、狮子戏绣球、八卦等,配以回纹、云纹、莲瓣、篦点、旋纹等边饰,装饰华丽,成为建水窑的一大特色产品。
  
  一、鼎式三足炉
  
  三足炉源于商周时代的鼎,北宋时期基本上奠定了三足炉的形态。明代建水窑青花三足炉器形端庄典雅,纹饰精细华美,形制有平口三足炉、笏耳三足炉、冲天耳三足炉等器型,是建水青花瓷器的典型器物。
  青花双耳三足炉(图1)。折沿,平口,束颈,圆腹,象腿足,双耳附于口沿与肩部之间。器身满绘折枝花卉纹样,装饰华丽。虽耳部有残,仍不失为建水窑青花中的一件精品。
  青花平口三足炉(图2)。通高14厘米,口径16厘米。束颈,鼓腹,唇沿,三足微外撇,腹部绘缠枝牡丹纹,造型端庄,气韵传神。
  青花双耳三足炉(图3)。唇口微侈,口沿对称置冲天耳—对,束颈,鼓腹,圈底。器形规整,线条流畅,过渡自然。双耳点饰青料,肩部和胫部各饰弦纹一道,腹部绘缠忮牡丹纹为主题图案,足部也涂青料为饰。青花呈淡蓝色,率真淡雅,气韵生动。釉色润泽,有明显的土沁现象,十分难得。
  青花笏耳三足炉(图4)。盘口,直颈,两笏形耳从肩部向上延伸,与盘口粘连并越过口沿向外曲伸。鼓腹,三袋状足,粗壮朴实。通高13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9,9厘米。器身古朴敦厚,浑圆丰满,造型工整。此炉造型为明代景德镇常见器型,但从胎体呈青灰色,釉为泛青黄色透明釉,青花色泽黑中泛灰蓝色和器物的装饰风格来看,又带有云南青花的特有风格。炉颈部绘有回云纹,腹部绘简笔折枝牡丹,延伸到足部上端,双足和双耳上也各绘有简笔花草,花朵饱满,绘画手法粗率自然,富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特征,是明代云南建水窑的典型代表。
  青花曲笏耳三足炉(图5)。盘口,直颈,丰肩,鼓腹,三腿形足,两笏形耳从肩部向上延伸,与盘口粘连并越过口沿向外曲伸。双耳及颈部饰篦点纹,口沿饰圈云纹,腹部绘开光折枝牡丹纹为主题纹饰,足部饰如意云头。器形端庄厚重,釉色饱满亮丽,青花浓艳悦目,是建水窑青花中的精品。此类青花炉造型粗犷,纹饰简朴生动,青花色深沉,常见纹饰还有八卦、几何纹和麒麟、牡丹等图案。
  
  二、簋式圈足炉
  
  簋式炉在宋代开始流行,它是仿照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簋的外形而烧制的炉。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两侧有双耳或无耳。此类炉在建水窑中较少。
  青花兽耳圈足炉(图6)。敞口,束颈,鼓腹,矮圈足,兽头状双耳对称贴于肩部。腹部绘开光菊纹。兽耳是古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之一。此炉装饰采用雕兽面纹双耳与腹部青花给画相结合的方式,器型古朴,工艺精湛。
  青花如意耳圈足炉(图7)。敞口,束颈,鼓腹,矮圈足,如意状双耳贴于口沿对称处,小巧玲珑。炉高6厘米,直径10厘米,双耳上点缀青花纹样,腹部饰一周折枝兰花纹,下接一道弦纹。纹样线条流畅,简朴生动,青花色泽深沉。内不施釉,外壁施釉不及圈足,胎质为黄灰色,内外胎体均可见手工轮制痕迹。
  
  三,筒式炉
  
  筒式炉源于北宋,因炉身作筒状而得名,又称三足尊式炉。宋代筒式炉口与底的直径几乎相等,腹底贴有三足,简腹以数道弦纹为饰。元代开始,筒腹下部逐渐收小,器底凹,三足逐步上移,少数几乎与炉底平,但仍然起支撑作用。明代弘治时期,部分制品唇口向外侈,有些烧制不太考究的器皿,炉底中心下凸,成为支撑面,三足仅为一种装饰,俗称假三足炉。明后期,三足完全退出,演变成无足筒式炉。这些器型完整地保留在建水窑中,可分为三足式、假三足式和无足式三种。其特点为直筒形身,口、底向内微敛,口径、底径几乎相等,以卷云纹、回纹、篦点纹为边饰,在腹部显眼位置绘青花留白折枝牡丹纹、折枝菊纹八卦纹、狮子戏绣球、凤穿牡丹纹等为主纹饰。牡丹花瓣肥厚,留白较多,叶片呈葫芦形,具有宋元香炉的遗风。
  青花假三足筒式炉(图8)。直口微收,筒形腹,至胫部急收,矮圈足。三只兽蹄足镶嵌在胫部。通高6厘米,直径11厘米。圈足底不施釉,内壁不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胎质灰白,可见手工痕迹。口沿饰回纹,腹部饰青花留白缠枝牡丹纹,葫芦叶片,花瓣肥厚,釉色青中泛灰,青花色调呈蓝黑色,有元末明初风格。
  青花水波纹筒式炉(图9)。平沿,侈口,直腹,矮圈足。高6.2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3.5厘米。内壁不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腹部饰三圈水波汶。
  青花折枝花卉纹筒式炉(图10)。平沿,口微敛,腹微鼓,矮圈足。通高5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4.2厘米。内壁不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腹部绘折枝牡丹纹。
  明代建水窑工受中原文化影响,广泛借鉴中原陶瓷生产经验和工艺技术,秉承中原陶瓷“小器大做”的传统,精心烧制出古朴典雅、玲珑华丽、精致美观的香炉。这些沉稳精致、丰满圆润的香炉,颇具宋元遗韵,既体现出与中原器皿一脉相承的特点,又有粗犷厚实的云南地方特色,成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的奇葩异卉。
其他文献
中国·郑州CBD东环中原文化步行街    CBD东环中原文化步行街是在郑东新区政府统一规划下,由宏信(郑州)置业有限公司建设开发的一条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由下属河南商都古玩艺术品有限公司经营管理。CBD东环中原文化步行街位于郑东新区CBD内环与外环中间,从商务东五街至九如东路紧邻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全长900余米,宽50米,成弧状,两侧是高档商务楼及高档住宅楼。总建筑面积达1
期刊
6月12日,“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陶艺展由宜兴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  本次艺术展开幕式由宜兴市副市长洪雅先生介绍来宾名单;中共宜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中苏先生致辞;高振宇先生担任此次艺术展的主持人。出席本次展览的来宾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全国政协副主席林文漪;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武警部队政委喻林祥上将
期刊
文化部中外首工美术馆
期刊
说起著名的钱币收藏家余榴梁,大家对他丰富的藏品和渊博的知识十分佩服。曾有人问余榴梁:“你收藏了多少种钱币?”余榴梁没有正面回答他,相反问他:“你知道汉代的五铢钱有多少个版别?”“几十种吧?!”来人不曾肯定地答复道。“400多种,我都收齐了”。“真的?”问者佩服中带着疑问。  五铢钱是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的,“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当时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因此,
期刊
谈曙君  收藏家爱好的紫砂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陶艺名家。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62年出生千古阳县紫砂世家,自幼酷爱书画及陶艺,师承何道洪大弟子张志强,1983年进入紫砂二厂做技术评定工作,1985年自创宜兴君陶居工艺品制作中心(原紫砂工艺厂内),2000年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杨永善弟子刘天源为师,艺术造诣得到再度升华。2002年迁址上海曹安路3058号,注册“上海君陶居紫砂工艺品
期刊
吕章申,1955年出生,河北大名府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书法艺术家,历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党委书记,文化部计划财务司司长等职。  身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的吕章申也是极有造诣的书法艺术家,双肩责任重大,真可谓一肩担历史,一肩挑艺术。业余时间吕章申痴迷千书法艺术创作。近二十年来,他得到启功,朱乃正、张荣庆等众多著名书法家的提点。多年的研习使他的作品将精神、气血、风骨、格调、品味及其的态蕴涵在书法图像
期刊
钱樟法(章法),浙江长兴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待评中,中国陶瓷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办公会会。从艺多年来,为开辟紫砂壶艺新道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深入研究曼生壶造型,以现代理念为导向,结合多种艺术元豢,发挥壶艺设计空间,并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被国际陶瓷艺术博物馆主席Kown D00—Hyon誉为中国陶艺领军人物。被列入首届中国十位最具有收藏潜力陶艺家之。被浙江省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创作壶艺作品两
期刊
一、明末清初一种特殊的青花“分水”    景德镇古代青仡彩绘工艺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元代至明代景泰、天顺年间,为钩线、拓抹(洗染)式。经过成化、弘治年间钩线、染料水彩绘工艺的过渡,嘉靖年问钩线、分水工艺已臻成熟。这种工艺是双线钩勒纹样轮廓,用分水笔将同浓度的料水平匀地填在同层次的纹样上,肜成青花独特的装饰语言,一延续至今。但在晚明清初之际,曾有一种新颖别致的“分水”工艺,用于表现特定的景物而盛极一时
期刊
玉器在当前古玩交易市场上算是相当火爆,而且价格一直在不断飙升,其中特别是像一些质优良,雕工精湛,纹饰富有人文内涵,寓意吉祥图案的玉佩(牌)更是深受人们的追捧。如一件清代玉佩在上世纪80年代还只不过几千元,而现今价格却火箭似飙升。前些年在上海敬华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清代白玉诗文玉牌,竟以46.2万元拍出;同样前些年在北京·次拍卖会上一件清中期白玉人物玉佩,以33万元拍出。由此仪从投资角度上看,玉
期刊
1    1987年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上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6000年,堪称为“中华第一虎”,其后河南历代关于虎造型的青铜、玉雕、石刻、陶瓷、绘画更是屡见不鲜。本文就洛阳地区一些有关虎的文物择其精要,介绍给读者。  西周。长16.5厘米,宽3.8厦米。1964年10月22日洛阳北窑家村出土。虎为圆雕,曲腿爬卧、行背微隆,尾粗壮,尾尖上卷,身部纹饰柔和自然,背和腹部阴刻平行波折以表现虎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