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教研活动,我们以“教师课堂提问策略”为切入点,在约请式一课三研过程中,研究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提问,开展了“大主题小切点”的特色园本教研。
第一次尝试(关注提问的对象与方式)
丁老师约请全组8名老师观摩她的中班综合活动《我的声音我作主》。在活动实施前,商定第一次研究的主题是“提问的对象与方式”。根据这一主题,进行人员的分工,丁老师组织活动,三位老师(朱、吴、陆)负责整个教学活动三个环节提问对象的跟踪记录,三位老师(李、赵、周)进行提问方式的记录,一位老师(全)负责组织研讨。
(一)实践回放
(三)改进建议
首先,从提问的对象上来看,教师提问的面可以再宽一些,给每位幼儿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从提问的方式上来看,跟踪提问的比重过大,逆向思维的提问缺乏。“耳朵有什么用?你平时听到过什么声音?”可以转换成“如果耳朵听不到声音了,会怎么样?”引导幼儿进行逆向思考,更深刻地体会到耳朵的重要价值。
第二次尝试(关注各教学环节中提问的频率)
在第一次研讨的基础上,第二次小组研讨的主题我们定位于“各教学环节中提问的频率”。同样,对人员进行了分工,每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一个教学环节课堂提问的跟踪记录,一位老师进行综合分析。
(一)实践回放
全老师:在第三环节中有这两个问题:“画画写字的时候,你有事问老师是用大大的声音还是小小的声音?吃饭的时候,有事要问。用大大的声音还是小小的声音呢?”我觉得丁老师用了封闭选择性的问题,可能会抑制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只是从音量的大小这个角度来判断。如果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引导可能会更好,比如“画画写字的时候,你有事问老师该用什么样的声音问?吃饭的时候有事要问。应该怎么问呢?”这样表述会更好些。
第三次尝试(关注提问的效果)
提问是否合理有效,关系到课堂效果的有效性。这次我们决定从“提问的效果”入手进行分析,并对约请组人员也进行了分工。
(一)实践回放
(二)组内争鸣
全老师:提问从效果上可以分为巩固复习、感知理解、运用阐发、探究思考、情感培养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提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丁老师:在第一环节中,我基本上使用了巩固复习类的提问,勾起幼儿对已知知识的回忆,为后面活动的开展起了铺垫的作用。第二环节的感知理解类问题的逐渐增多。目的是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的声音。第三环节大多是探究思考的,促进幼儿主动探索,运用阐发和情感培养的也有所运用。
朱老师:我来说说我和周、陆两位老师一起合作记录和统计的结果:20个问题中,4个属于巩固复习类,7个属于感知理解类的,4个属于运用阐发类。3个属于探究思考类,1个属于情感培养类的,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共同认为是无效的或低效的。
赵老师:是的,第三环节中“你还能发出什么声音?”这个问题和第二环节中的“你能发出什么好听的声音?”有点雷同,应该属于无效问题或者低效问题。最好能将问题加以递进,如“你能把不好听的声音变成好听的声音吗?”既可以提升问题的难度,将活动推向深入,又可以引发幼儿进行后续思考。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师正是在引领幼儿探索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实施教学活动的。在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教师要能根据不同环节设置不同内容的问题,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进行积极情绪情感的熏陶。
第一次尝试(关注提问的对象与方式)
丁老师约请全组8名老师观摩她的中班综合活动《我的声音我作主》。在活动实施前,商定第一次研究的主题是“提问的对象与方式”。根据这一主题,进行人员的分工,丁老师组织活动,三位老师(朱、吴、陆)负责整个教学活动三个环节提问对象的跟踪记录,三位老师(李、赵、周)进行提问方式的记录,一位老师(全)负责组织研讨。
(一)实践回放
(三)改进建议
首先,从提问的对象上来看,教师提问的面可以再宽一些,给每位幼儿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从提问的方式上来看,跟踪提问的比重过大,逆向思维的提问缺乏。“耳朵有什么用?你平时听到过什么声音?”可以转换成“如果耳朵听不到声音了,会怎么样?”引导幼儿进行逆向思考,更深刻地体会到耳朵的重要价值。
第二次尝试(关注各教学环节中提问的频率)
在第一次研讨的基础上,第二次小组研讨的主题我们定位于“各教学环节中提问的频率”。同样,对人员进行了分工,每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一个教学环节课堂提问的跟踪记录,一位老师进行综合分析。
(一)实践回放
全老师:在第三环节中有这两个问题:“画画写字的时候,你有事问老师是用大大的声音还是小小的声音?吃饭的时候,有事要问。用大大的声音还是小小的声音呢?”我觉得丁老师用了封闭选择性的问题,可能会抑制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只是从音量的大小这个角度来判断。如果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引导可能会更好,比如“画画写字的时候,你有事问老师该用什么样的声音问?吃饭的时候有事要问。应该怎么问呢?”这样表述会更好些。
第三次尝试(关注提问的效果)
提问是否合理有效,关系到课堂效果的有效性。这次我们决定从“提问的效果”入手进行分析,并对约请组人员也进行了分工。
(一)实践回放
(二)组内争鸣
全老师:提问从效果上可以分为巩固复习、感知理解、运用阐发、探究思考、情感培养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提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丁老师:在第一环节中,我基本上使用了巩固复习类的提问,勾起幼儿对已知知识的回忆,为后面活动的开展起了铺垫的作用。第二环节的感知理解类问题的逐渐增多。目的是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的声音。第三环节大多是探究思考的,促进幼儿主动探索,运用阐发和情感培养的也有所运用。
朱老师:我来说说我和周、陆两位老师一起合作记录和统计的结果:20个问题中,4个属于巩固复习类,7个属于感知理解类的,4个属于运用阐发类。3个属于探究思考类,1个属于情感培养类的,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共同认为是无效的或低效的。
赵老师:是的,第三环节中“你还能发出什么声音?”这个问题和第二环节中的“你能发出什么好听的声音?”有点雷同,应该属于无效问题或者低效问题。最好能将问题加以递进,如“你能把不好听的声音变成好听的声音吗?”既可以提升问题的难度,将活动推向深入,又可以引发幼儿进行后续思考。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师正是在引领幼儿探索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实施教学活动的。在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教师要能根据不同环节设置不同内容的问题,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进行积极情绪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