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并且一生都在研究学之道,包括怎么学,学什么等。
【关键词】孔子 学之道
一、怎么学
一是要愉快地学。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实际上是讲学的态度问题。“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就是讲“学”的态度。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把学当成愉快的事情,才能学得进去,才能掌握要领。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没有兴趣的东西是无法学的,更不要谈掌握他了。学生偏科,就是没有兴趣。学成了他不但不愉快反而是觉得痛苦的事情。他怎么学得进去。所以,孔子在《论语·学而》开篇就强调学的兴趣、心情、端正学的态度。孔子非常喜欢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非常穷,但是,学习是最认真,成绩是最好的。
二是要“时习之”。就是要经常学、反复学、不厌其烦地学。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孔子是走到哪里学到哪里。 我们读任何文章,包括古人的东西,读一遍是无法全部、系统理解他的本意的。只有反反复复地讀,才能读出味道来,也才能从中体会其中深意,并且有所得。在《论语·为政》篇他就总结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是讲终身学,活到老学到老。而对不爱学习的宰予,孔子是非常生气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
三是要反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里借孔子弟子曾子的话点明学要反省自己,而且是多次反省自己。子贡提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时,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表扬得意弟子反思并且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说到“回也闻一以知十,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学最忌的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学,应该从书本里跳出来,反思、举一反三就是跳出来了。
四是学别人。《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什么有朋友来是快乐的事情?孔子认为,朋友来,可以带来他的知识、见识,帮助自己学。这是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呢?“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里的“无友不如己者”,是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孔子是把所有人当成老师的。“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向别人学非常重要。“每事问”就是孔子不耻下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这也是讲如何向别人学习的问题。
五是要文质彬彬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胜文,文的修养就不够,甚至“野”。文胜质也不好,夸夸其谈、文过饰非也要误事。学习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内涵,使自己文与质相符、二者都好。才能、学识、品德三者兼备,才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学什么
孔子教育学生,包括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教育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还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苗圃知识,孔子非常生气骂道:“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为什么?孔子培养的是仕,不是专科生。为政者只要好礼、好义、好信,还愁四方之民不来吗?实际上,孔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讲,孔子既重视知识教育,又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孔子是职业教育的始祖。因此,孔子认为,人要学的东西非常广泛。包括书本知识、前人经验、生活实践等。
一是学诗歌。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论语·子路》)孔子问儿子鲤:“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孔子为什么强调学诗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诗歌是老百姓的心声,老百姓心里怎么想,就通过诗歌表达出来。为政者要时刻了解社情民意,诗歌就是最好的媒介。目的是“无邪”,让天下思想入统,统一于正规,防止异端邪说。否则,就是“思有邪”。所以,《礼记》说:“《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二是学历史。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好古”就是喜欢过去的文化。“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所以孔子的一生都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秦伯》)孔子强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历史教育。
三是学仁。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泛爱众,而亲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在《论语·为政》中也讲了不少关于德与仁的修养。仁德是孔子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做人必须首先要有仁德之心。
四是学孝。
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孔子认为,仁的基础是孝,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孝,孝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也是一个仕的基本要求。孝,对于一个家庭讲,是孝亲,包括所有长辈,既包括生者,也包括亡者。而对于国家就是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包括国君)。《礼记》:“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孔子说:现在的人只讲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孝敬父母,与犬马有什么区别?(《论语·为政》)所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当然,孔子认为要学的东西非常多,由于篇幅所限,以后再谈。
参考资料:
[1]王应麟《国学经典大全集》2009年11月珍藏本
[2]南怀瑾《论语别裁》 劝学网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党校)
【关键词】孔子 学之道
一、怎么学
一是要愉快地学。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实际上是讲学的态度问题。“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就是讲“学”的态度。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把学当成愉快的事情,才能学得进去,才能掌握要领。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没有兴趣的东西是无法学的,更不要谈掌握他了。学生偏科,就是没有兴趣。学成了他不但不愉快反而是觉得痛苦的事情。他怎么学得进去。所以,孔子在《论语·学而》开篇就强调学的兴趣、心情、端正学的态度。孔子非常喜欢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非常穷,但是,学习是最认真,成绩是最好的。
二是要“时习之”。就是要经常学、反复学、不厌其烦地学。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孔子是走到哪里学到哪里。 我们读任何文章,包括古人的东西,读一遍是无法全部、系统理解他的本意的。只有反反复复地讀,才能读出味道来,也才能从中体会其中深意,并且有所得。在《论语·为政》篇他就总结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是讲终身学,活到老学到老。而对不爱学习的宰予,孔子是非常生气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
三是要反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里借孔子弟子曾子的话点明学要反省自己,而且是多次反省自己。子贡提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时,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表扬得意弟子反思并且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说到“回也闻一以知十,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学最忌的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学,应该从书本里跳出来,反思、举一反三就是跳出来了。
四是学别人。《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什么有朋友来是快乐的事情?孔子认为,朋友来,可以带来他的知识、见识,帮助自己学。这是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呢?“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里的“无友不如己者”,是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孔子是把所有人当成老师的。“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向别人学非常重要。“每事问”就是孔子不耻下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这也是讲如何向别人学习的问题。
五是要文质彬彬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胜文,文的修养就不够,甚至“野”。文胜质也不好,夸夸其谈、文过饰非也要误事。学习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内涵,使自己文与质相符、二者都好。才能、学识、品德三者兼备,才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学什么
孔子教育学生,包括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教育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还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苗圃知识,孔子非常生气骂道:“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为什么?孔子培养的是仕,不是专科生。为政者只要好礼、好义、好信,还愁四方之民不来吗?实际上,孔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讲,孔子既重视知识教育,又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孔子是职业教育的始祖。因此,孔子认为,人要学的东西非常广泛。包括书本知识、前人经验、生活实践等。
一是学诗歌。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论语·子路》)孔子问儿子鲤:“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孔子为什么强调学诗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诗歌是老百姓的心声,老百姓心里怎么想,就通过诗歌表达出来。为政者要时刻了解社情民意,诗歌就是最好的媒介。目的是“无邪”,让天下思想入统,统一于正规,防止异端邪说。否则,就是“思有邪”。所以,《礼记》说:“《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二是学历史。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好古”就是喜欢过去的文化。“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所以孔子的一生都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秦伯》)孔子强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历史教育。
三是学仁。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泛爱众,而亲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在《论语·为政》中也讲了不少关于德与仁的修养。仁德是孔子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做人必须首先要有仁德之心。
四是学孝。
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孔子认为,仁的基础是孝,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孝,孝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也是一个仕的基本要求。孝,对于一个家庭讲,是孝亲,包括所有长辈,既包括生者,也包括亡者。而对于国家就是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包括国君)。《礼记》:“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孔子说:现在的人只讲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孝敬父母,与犬马有什么区别?(《论语·为政》)所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当然,孔子认为要学的东西非常多,由于篇幅所限,以后再谈。
参考资料:
[1]王应麟《国学经典大全集》2009年11月珍藏本
[2]南怀瑾《论语别裁》 劝学网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