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职生逆反心理较为严重,本文分析了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医治的教育原则,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 逆反心理 对策
【分类号】G715
当前,随着高中的逐年扩招,中职学校录取分数一降再降,其生源的综合素质也日趋下滑,包括学习成绩、品行素养、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暴自弃的逆反心理。表现为:与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对着干”,当面顶撞、背后漫骂教师,严重者甚至直接与老师动手…… 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巨大“拦路石”。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是处于青春期中职生的一种正常心理活动,但是危害极大,它给学校带来了教育难题,给家长带来了烦恼,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对抗情绪,甚至产生轻生、犯罪等严重后果。因此,正确分析中职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教育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要是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职生随着年龄增大,知识储量增加,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第二,生理急剧变化发展,心理也随之发展变化,独立性要求增强,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做事一意孤行,任凭兴趣行事,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管理产生逆反心态。产生逆反心理的外因,一是家长或教师不懂得、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们的缺点、错误。教师办事不公正或处理问题不得当,致使矛盾激化,不仅无助于学生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反而促成了他们的反抗和对立。二是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于大众,忽视了对中职生群体的关照,促成了逆反心态的形成,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一种反向作用。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职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例如,他们看到社会上弄虚作假、言行不一等阴暗面,就对社会道德中“诚实守信”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他们看到社会对见义勇为者的不公,就对“见义勇为”的教育提出质疑等等。
二、医治逆反心理的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自发的、盲目的心理现象,如任其发展,将导致个人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医治。
首先,针对中职生的逆反心理,要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方向不变的原则。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这一目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应加强理想、道德、纪律教育,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对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有力的批判和批评,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
二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对于学生存在的错误思想,应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年龄、思想实际,进行形象的、有充分说服力的正面教育。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同时,应采取以下对策:
其一,遵循学生心理变化规律,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教育。青春期是人身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的青少年,亲身体验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巨大变化,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困扰着他们的身心。这些矛盾是(1)生理成熟前倾,心理成熟滞后,二者发展不同步的矛盾;(2)要求尊重的成人感与社会经验缺乏、行为模式幼稚的矛盾;(3)心理上的闭锁性与渴望理解和关心的矛盾;(4)对他人的过高要求与过低自我要求的矛盾。对于青少年出现的上述种种矛盾,我们可试用以下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调节。
意识调节法:理想、信仰、志向、人生观对心理状态有着巨大的调控作用。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美好的志向和正确人生观来启发引导青少年,使他们一方面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另一方面具有是非、美丑观念,能比较好的接受各方面教育,始终保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
情景调节法:人的心理,起源于社会客观环境,我们要为处在青春期的中职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行为。如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转移注意调节法:就是通过目标转移、活动转移或活动补偿等途径,把青少年的注意力或意向性的活动内容从旧的事物、旧的目标上转移到新事物、新目标上来,以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从而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如以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心胸和眼界更加开阔,使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陶冶情操、升华对生活对理想的认识,于不动声色中悄然消除学生潜在的逆反心理。
其二,掌握中职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适当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师既要尊重中职生的“成人感”,尊重学生的意志和人格,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要对学生独立性施加影响;既要把握时机,深入学生心灵,又要娓娓导引,层层分析,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所以,掌握中职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促使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还应富有理性、切实有效,避免采用诸如愤怒、漫骂、惩罚、横加干涉等粗暴方式,否则不但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加深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仇视心态,使之走向教育者良好愿望的反面。因此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关键。
1、尊重学生,教育因人而异。学生因受知识和阅历等多因素的限制,明辩是非的能力较低,在行为上难免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应采取一种宽容和善解人意的态度,不必声色俱厉地抓住问题不放,不要新帐老帐一起算,,应把握分寸,心中充满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即使是批评学生也应建立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如对性格暴躁、性如烈火的学生,不宜操之过急,先让他情绪稳定下来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服;对热情洋溢、性格爽朗的学生不必绕弯子,象朋友般畅所欲言;对个性敏感、自尊心强的学生,则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偶尔犯错误的学生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批评;对“软硬不吃、刀枪不入”的有严重行为过失的学生,将批评与关爱相结合,然后适度表扬引导,就有可能“点”石成金、培养成才。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虽说教诲无涯,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批评时注意场合和方式,避免诱发逆反心理的外因,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方法,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2、加强赏识教育,注重沟通与交流。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赏识教育,与学生在情感上进行真诚、耐心的交流,及时了解其想法,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努力成为学生最信赖的人。当学生真正把你作为学习、生活上的向导、益友和做人的表率时,才能在师生的心与心之间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
教师在平时要多观察,从小处入手,善于在细节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多表扬;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春风化雨,而不是疾言厉色。在中专99电气班,学生张某,成绩落后,但值日做得特别好,我就经常在班上表扬他,在不断的赏识激励中,他从未出现过顶撞老师、破坏班风的行为,而且成绩越来越有进步。采用赏识激励的方法,我“征服”了不少看似“棘手”的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人格的丰碑铸进学生的心灵中,才能达到无往不胜的境界。
3、迂回曲折、智慧应对逆反心理
爱心和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前提,但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还需要智慧。每位教师都要善于运用心理战术,避免因言语和行为上的不当造成师生之间的直接对立,迂回曲折,使学生听出弦外之音,积极反省,改过自新。
担任中专11冶炼计算机课时,一次上课,我正讲的兴致勃勃,忽听噗的一声,看见学生郑某将痰吐向了窗外,以前就听说该生爱随地吐痰,采用多种方法教育无效,问其原因,回答“老师越说我越想吐”,如何教育呢?沉思片刻后,我给全体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学生兄弟俩人在做题,小弟弟说:“哥哥,我这道题不会,你教我?”哥哥突然站起来就走,弟弟不知他去干什么,就紧跟着,结果哥哥去厕所吐痰。我问学生为什么这个小哥哥不立刻教弟弟题,大部分学生回答:“他要到厕所吐痰”,也有个别学生说可能不会。我说,不会不要紧,但最起码告诉弟弟应该把痰吐到什么地方,说到此刻,郑某低下了头,此后,该生课上再也没吐过痰。
教学中还可合理地采用激将法,激发学生潜能,以智取胜。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可是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由此可见,逆反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要是能巧妙加以利用,可以产生有益的、积极的影响。教师应该抓住逆反心理的这一特点,大胆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4、角色置换法
角色置换法,是指师生心理互换,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去分析,激发反向思维,揭示事物的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学生李某,上课总是说话,克制不了自己,我三番五次地说服教育均不奏效,于是利用班会搞了一次模拟课堂,让他上讲台到“老师”,下面的学生有的说话,有的打逗,气得他大声斥责下面的学生,课后我让他总结当老师的感受,他红着脸说:“我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了,今后我会认真听讲,不再做扰乱课堂秩序的事情。”事实证明,师生之间的角色置换可以积极地扭转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在自我教育中得出结论。
总之,逆反心理是思想教育的一种抗体,教育者要注意预防和设法使之转变,要“以理解动其心,以严教导其行。” 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它的本质,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掌握教育原则,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就能有效地加以克服,从而促进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宁海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
2、 杨选成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课程学习
3、 王莉 浅析中职学生逆反心理及沟通策略
【关键词】中职生 逆反心理 对策
【分类号】G715
当前,随着高中的逐年扩招,中职学校录取分数一降再降,其生源的综合素质也日趋下滑,包括学习成绩、品行素养、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暴自弃的逆反心理。表现为:与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对着干”,当面顶撞、背后漫骂教师,严重者甚至直接与老师动手…… 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巨大“拦路石”。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是处于青春期中职生的一种正常心理活动,但是危害极大,它给学校带来了教育难题,给家长带来了烦恼,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对抗情绪,甚至产生轻生、犯罪等严重后果。因此,正确分析中职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教育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要是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职生随着年龄增大,知识储量增加,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第二,生理急剧变化发展,心理也随之发展变化,独立性要求增强,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做事一意孤行,任凭兴趣行事,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管理产生逆反心态。产生逆反心理的外因,一是家长或教师不懂得、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们的缺点、错误。教师办事不公正或处理问题不得当,致使矛盾激化,不仅无助于学生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反而促成了他们的反抗和对立。二是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于大众,忽视了对中职生群体的关照,促成了逆反心态的形成,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一种反向作用。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职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例如,他们看到社会上弄虚作假、言行不一等阴暗面,就对社会道德中“诚实守信”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他们看到社会对见义勇为者的不公,就对“见义勇为”的教育提出质疑等等。
二、医治逆反心理的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自发的、盲目的心理现象,如任其发展,将导致个人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医治。
首先,针对中职生的逆反心理,要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方向不变的原则。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这一目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应加强理想、道德、纪律教育,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对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有力的批判和批评,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
二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对于学生存在的错误思想,应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年龄、思想实际,进行形象的、有充分说服力的正面教育。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同时,应采取以下对策:
其一,遵循学生心理变化规律,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教育。青春期是人身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的青少年,亲身体验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巨大变化,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困扰着他们的身心。这些矛盾是(1)生理成熟前倾,心理成熟滞后,二者发展不同步的矛盾;(2)要求尊重的成人感与社会经验缺乏、行为模式幼稚的矛盾;(3)心理上的闭锁性与渴望理解和关心的矛盾;(4)对他人的过高要求与过低自我要求的矛盾。对于青少年出现的上述种种矛盾,我们可试用以下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调节。
意识调节法:理想、信仰、志向、人生观对心理状态有着巨大的调控作用。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美好的志向和正确人生观来启发引导青少年,使他们一方面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另一方面具有是非、美丑观念,能比较好的接受各方面教育,始终保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
情景调节法:人的心理,起源于社会客观环境,我们要为处在青春期的中职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行为。如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转移注意调节法:就是通过目标转移、活动转移或活动补偿等途径,把青少年的注意力或意向性的活动内容从旧的事物、旧的目标上转移到新事物、新目标上来,以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从而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如以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心胸和眼界更加开阔,使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陶冶情操、升华对生活对理想的认识,于不动声色中悄然消除学生潜在的逆反心理。
其二,掌握中职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适当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师既要尊重中职生的“成人感”,尊重学生的意志和人格,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要对学生独立性施加影响;既要把握时机,深入学生心灵,又要娓娓导引,层层分析,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所以,掌握中职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促使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还应富有理性、切实有效,避免采用诸如愤怒、漫骂、惩罚、横加干涉等粗暴方式,否则不但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加深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仇视心态,使之走向教育者良好愿望的反面。因此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关键。
1、尊重学生,教育因人而异。学生因受知识和阅历等多因素的限制,明辩是非的能力较低,在行为上难免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应采取一种宽容和善解人意的态度,不必声色俱厉地抓住问题不放,不要新帐老帐一起算,,应把握分寸,心中充满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即使是批评学生也应建立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如对性格暴躁、性如烈火的学生,不宜操之过急,先让他情绪稳定下来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服;对热情洋溢、性格爽朗的学生不必绕弯子,象朋友般畅所欲言;对个性敏感、自尊心强的学生,则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偶尔犯错误的学生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批评;对“软硬不吃、刀枪不入”的有严重行为过失的学生,将批评与关爱相结合,然后适度表扬引导,就有可能“点”石成金、培养成才。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虽说教诲无涯,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批评时注意场合和方式,避免诱发逆反心理的外因,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方法,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2、加强赏识教育,注重沟通与交流。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赏识教育,与学生在情感上进行真诚、耐心的交流,及时了解其想法,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努力成为学生最信赖的人。当学生真正把你作为学习、生活上的向导、益友和做人的表率时,才能在师生的心与心之间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
教师在平时要多观察,从小处入手,善于在细节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多表扬;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春风化雨,而不是疾言厉色。在中专99电气班,学生张某,成绩落后,但值日做得特别好,我就经常在班上表扬他,在不断的赏识激励中,他从未出现过顶撞老师、破坏班风的行为,而且成绩越来越有进步。采用赏识激励的方法,我“征服”了不少看似“棘手”的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人格的丰碑铸进学生的心灵中,才能达到无往不胜的境界。
3、迂回曲折、智慧应对逆反心理
爱心和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前提,但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还需要智慧。每位教师都要善于运用心理战术,避免因言语和行为上的不当造成师生之间的直接对立,迂回曲折,使学生听出弦外之音,积极反省,改过自新。
担任中专11冶炼计算机课时,一次上课,我正讲的兴致勃勃,忽听噗的一声,看见学生郑某将痰吐向了窗外,以前就听说该生爱随地吐痰,采用多种方法教育无效,问其原因,回答“老师越说我越想吐”,如何教育呢?沉思片刻后,我给全体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学生兄弟俩人在做题,小弟弟说:“哥哥,我这道题不会,你教我?”哥哥突然站起来就走,弟弟不知他去干什么,就紧跟着,结果哥哥去厕所吐痰。我问学生为什么这个小哥哥不立刻教弟弟题,大部分学生回答:“他要到厕所吐痰”,也有个别学生说可能不会。我说,不会不要紧,但最起码告诉弟弟应该把痰吐到什么地方,说到此刻,郑某低下了头,此后,该生课上再也没吐过痰。
教学中还可合理地采用激将法,激发学生潜能,以智取胜。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可是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由此可见,逆反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要是能巧妙加以利用,可以产生有益的、积极的影响。教师应该抓住逆反心理的这一特点,大胆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4、角色置换法
角色置换法,是指师生心理互换,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去分析,激发反向思维,揭示事物的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学生李某,上课总是说话,克制不了自己,我三番五次地说服教育均不奏效,于是利用班会搞了一次模拟课堂,让他上讲台到“老师”,下面的学生有的说话,有的打逗,气得他大声斥责下面的学生,课后我让他总结当老师的感受,他红着脸说:“我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了,今后我会认真听讲,不再做扰乱课堂秩序的事情。”事实证明,师生之间的角色置换可以积极地扭转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在自我教育中得出结论。
总之,逆反心理是思想教育的一种抗体,教育者要注意预防和设法使之转变,要“以理解动其心,以严教导其行。” 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它的本质,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掌握教育原则,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就能有效地加以克服,从而促进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宁海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
2、 杨选成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课程学习
3、 王莉 浅析中职学生逆反心理及沟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