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家舍作为“江南三部曲”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反复出现于三部作品之中。按时间顺序,作者借花家舍的变迁向我们展示了“乌托邦”的构建至幻灭。由此,我们看到的是格非对乌托邦悲剧的反思。
关键词:“江南三部曲” 花家舍 乌托邦 悲剧反思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011年,格非终于完成了他的长篇巨制——“江南三部曲”的创作。花家舍作为连接三部作品的重要节点,其作用不容忽视。它从乌托邦的试验田到最后沦为销金窟,作者深切地反思了这一悲剧。
一、花家舍的变迁
在“江南三部曲”组装出来的所有空间形象当中,花家舍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将原本没有多少情节联系的三部小说从“空间逻辑”的角度紧紧连接在一起,还额外被格非赋予了叙事枢纽的使命,以至于它有足够的能力让三部小说互相对视、打量、猜测,互相考察自己的前世、今生和来世。
(一)梦想中的“桃源”胜境
在《人面桃花》的诗意叙述中,花家舍以类似于陶潜笔下的桃花源般的人间仙境出现。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美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世外桃源般的花家舍实际上是一个土匪窝。当初王观澄为了筹集修造房屋、风雨长廊等的资金,不得已去抢。可土匪又不是那么好当的,于是他便集合起自己做官时的那些隶属,这种无异于引狼入室的行为使得花家舍越来越偏离他最初的设想。最终,受革命党人策划的连环命案影响,花家舍的头领们在恐惧与猜疑中先后被杀。王观澄想于乱世中隐居,在大动乱的背景下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不可能的,时代不允许他这么做。“他被自己的念头缠住了”,最终他的美好理想只能化为一场虚幻的梦境。
(二)理想中的人民公社
故事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山河入梦》中的谭功达在被免职之后以“地级巡视员”的身份来到花家舍,并在命运的指引下住到母亲曾住过的湖心小岛。此时的花家舍俨然成为一个模范公社,在外表看似美好的花家舍公社中,人人如履薄冰,失去了一颗本该自由快乐的心。在摸索着“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年代,郭从年的探索给人以希望,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更大的失望甚至是绝望。致力于消除人性差异的郭从年同时也意识到了个体差异只会使得花家舍的一切消散得更快,这也注定了它只能是存在于人们理想中的公社,于现实是不可取的。
(三)现实中的销金窟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花家舍已经从神坛走向现实,完全变成新时代产物的商业新村。《春尽江南》中的谭端午受徐吉士的邀请,参加一个全国性的诗歌研讨会,来到了花家舍。现在的花家舍,有泊游艇的碼头、高尔夫球场、酒吧街、夜总会甚至隐秘的销金窟,同时也保留着老街,但是已经不住人,只是用来供游客参观。恰如当初郭从年所言,它变成了一个集休闲、娱乐、色情于一体的场所。跟以前的花家舍相比,它显然已经具备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新模样。从此时花家舍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面对冷冰冰的现实,他们选择了以狂欢作安慰。
从梦想中的桃源胜境到理想中的人民公社,一路走来,花家舍越来越贴近现实,最后竟沦为现实中声色犬马的销金窟。这是时代选择的必然,也是一种可悲的必然。通过对花家舍变迁的描写与表达,渗透了格非对乌托邦梦想最终悲剧的深切反思。
二、乌托邦悲剧背后的反思
“江南三部曲”中的三个主人公心里都有一个乌托邦世界,虽然意义不同,然而他们祖孙三代的“乌托邦”最终都不幸成为悲剧。下面以《山河入梦》为例,浅析乌托邦悲剧背后格非的反思。
(一)对宿命悲剧性的不可逃脱的感叹
格非写人物的那种出于理性的预感与悲剧性存在的巧合,写偶然突发的一系列误会改变人的整个命运,写人心的变幻莫测以表达作者对虚幻人生的感悟。作者用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恰恰起到了扭转时局的作用,这也是对命运安排的不可捉摸的一种恐惧和感叹。
(二)对理想主义的反思
尽管作者承认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山河入梦》中,我们还是能看出他在深层次对“乌托邦”理想主义的反思和思考。格非说:“姚佩佩的悲剧是具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她的个性因素,她所处的时代并不提倡自我意识,她本可以投身集体主义,放逐自我,跟社会融合,但是她并没有那么做。随着她越来越清醒,更加不愿那么做。”而谭功达对梅城建设的做法和想法,前提是好的,是为人民更好地生活着想的,但只是太超前,不符合当时社会和自然的实际情况。他只是一心怀揣着乌托邦理想国的美好蓝图,却没有办法采取实际行动,自然也无法实现。
格非在“江南三部曲”中,借花家舍转达人物内心的乌托邦世界,又用他们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乌托邦”的构想和幻灭,而在这悲剧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反思。
参考文献:
[1]格非.人面桃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2]格非.山河入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3]格非.春尽江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4]敬文东.格非小词典或桃源变形记——“江南三部曲”阅读札记[J].当代作家评论,2012(05).
[5]孟繁华,刘虹利.这个时代的精神裂变——评格非长篇小说《春尽江南》[J].小说评论,2012(04).
[6]明飞龙.直逼现实的时代叩问——评格非《春尽江南》[J].中国图书评论,2012(02).
(作者简介:张莹莹,女,河北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陈安丽)
关键词:“江南三部曲” 花家舍 乌托邦 悲剧反思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011年,格非终于完成了他的长篇巨制——“江南三部曲”的创作。花家舍作为连接三部作品的重要节点,其作用不容忽视。它从乌托邦的试验田到最后沦为销金窟,作者深切地反思了这一悲剧。
一、花家舍的变迁
在“江南三部曲”组装出来的所有空间形象当中,花家舍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将原本没有多少情节联系的三部小说从“空间逻辑”的角度紧紧连接在一起,还额外被格非赋予了叙事枢纽的使命,以至于它有足够的能力让三部小说互相对视、打量、猜测,互相考察自己的前世、今生和来世。
(一)梦想中的“桃源”胜境
在《人面桃花》的诗意叙述中,花家舍以类似于陶潜笔下的桃花源般的人间仙境出现。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美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世外桃源般的花家舍实际上是一个土匪窝。当初王观澄为了筹集修造房屋、风雨长廊等的资金,不得已去抢。可土匪又不是那么好当的,于是他便集合起自己做官时的那些隶属,这种无异于引狼入室的行为使得花家舍越来越偏离他最初的设想。最终,受革命党人策划的连环命案影响,花家舍的头领们在恐惧与猜疑中先后被杀。王观澄想于乱世中隐居,在大动乱的背景下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不可能的,时代不允许他这么做。“他被自己的念头缠住了”,最终他的美好理想只能化为一场虚幻的梦境。
(二)理想中的人民公社
故事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山河入梦》中的谭功达在被免职之后以“地级巡视员”的身份来到花家舍,并在命运的指引下住到母亲曾住过的湖心小岛。此时的花家舍俨然成为一个模范公社,在外表看似美好的花家舍公社中,人人如履薄冰,失去了一颗本该自由快乐的心。在摸索着“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年代,郭从年的探索给人以希望,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更大的失望甚至是绝望。致力于消除人性差异的郭从年同时也意识到了个体差异只会使得花家舍的一切消散得更快,这也注定了它只能是存在于人们理想中的公社,于现实是不可取的。
(三)现实中的销金窟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花家舍已经从神坛走向现实,完全变成新时代产物的商业新村。《春尽江南》中的谭端午受徐吉士的邀请,参加一个全国性的诗歌研讨会,来到了花家舍。现在的花家舍,有泊游艇的碼头、高尔夫球场、酒吧街、夜总会甚至隐秘的销金窟,同时也保留着老街,但是已经不住人,只是用来供游客参观。恰如当初郭从年所言,它变成了一个集休闲、娱乐、色情于一体的场所。跟以前的花家舍相比,它显然已经具备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新模样。从此时花家舍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面对冷冰冰的现实,他们选择了以狂欢作安慰。
从梦想中的桃源胜境到理想中的人民公社,一路走来,花家舍越来越贴近现实,最后竟沦为现实中声色犬马的销金窟。这是时代选择的必然,也是一种可悲的必然。通过对花家舍变迁的描写与表达,渗透了格非对乌托邦梦想最终悲剧的深切反思。
二、乌托邦悲剧背后的反思
“江南三部曲”中的三个主人公心里都有一个乌托邦世界,虽然意义不同,然而他们祖孙三代的“乌托邦”最终都不幸成为悲剧。下面以《山河入梦》为例,浅析乌托邦悲剧背后格非的反思。
(一)对宿命悲剧性的不可逃脱的感叹
格非写人物的那种出于理性的预感与悲剧性存在的巧合,写偶然突发的一系列误会改变人的整个命运,写人心的变幻莫测以表达作者对虚幻人生的感悟。作者用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恰恰起到了扭转时局的作用,这也是对命运安排的不可捉摸的一种恐惧和感叹。
(二)对理想主义的反思
尽管作者承认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山河入梦》中,我们还是能看出他在深层次对“乌托邦”理想主义的反思和思考。格非说:“姚佩佩的悲剧是具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她的个性因素,她所处的时代并不提倡自我意识,她本可以投身集体主义,放逐自我,跟社会融合,但是她并没有那么做。随着她越来越清醒,更加不愿那么做。”而谭功达对梅城建设的做法和想法,前提是好的,是为人民更好地生活着想的,但只是太超前,不符合当时社会和自然的实际情况。他只是一心怀揣着乌托邦理想国的美好蓝图,却没有办法采取实际行动,自然也无法实现。
格非在“江南三部曲”中,借花家舍转达人物内心的乌托邦世界,又用他们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乌托邦”的构想和幻灭,而在这悲剧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反思。
参考文献:
[1]格非.人面桃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2]格非.山河入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3]格非.春尽江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4]敬文东.格非小词典或桃源变形记——“江南三部曲”阅读札记[J].当代作家评论,2012(05).
[5]孟繁华,刘虹利.这个时代的精神裂变——评格非长篇小说《春尽江南》[J].小说评论,2012(04).
[6]明飞龙.直逼现实的时代叩问——评格非《春尽江南》[J].中国图书评论,2012(02).
(作者简介:张莹莹,女,河北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陈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