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着手,通过分析改革的背景和前提条件,以改革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学科渗透几方面改革的方法、途径来探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地理高考的变革。
一、改革的地理背景
地理高考从“3+x”模式转到文综模式已走过多年,“3+x”地理试题为150分制,选择题占60分,综合题占90分,试题量大,覆盖面广,重在知识面的考查;而文综题100分制,选择题占44分,综合题占56分,重在能力的考查,题型求新求活,突出素质教育能力目标要求;前者重在量,后者突出活。因此,在地理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地理高考的要求,必须认真地对地理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二、改革的方法与途径列举
(一)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相一致的。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讲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等各种能力。
(1)重组法:这里所说的重组,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如按地点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2)图示法:利用地图或示意图整理知识,称之为图示法。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对地理事象分布知识宜采取形象编码,即在地图上显示出地理事象之间的“形”、“位”关系,建立起地理事象的空间形象,便于学生从图上一目了然地把握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整体地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二)注意地理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1)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利用气压高低判断气温的高低,利用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推知气压的高低等等。(2)综合(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他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应富有综合性、针对性及新颖性。各个阶段的复习课都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往往有些教师忽视了复习课的这种巩固双基、培养能力的作用;把复习课只看作是“划书活动”,或是一遍遍地‘炒冷饭”。这样,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会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这种复习方法,精心设计、避免雷同,使每节复习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三、改革的前提条件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首先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识,又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事物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既体现素质教育又体现高考要求。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但就目前高中地理使用的教材来说,它主要强调知识性、继承性,缺少对学生创造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意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个性和差异重视不够:引用的事例,资料较陈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不足,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总之,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技巧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發展,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一、改革的地理背景
地理高考从“3+x”模式转到文综模式已走过多年,“3+x”地理试题为150分制,选择题占60分,综合题占90分,试题量大,覆盖面广,重在知识面的考查;而文综题100分制,选择题占44分,综合题占56分,重在能力的考查,题型求新求活,突出素质教育能力目标要求;前者重在量,后者突出活。因此,在地理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地理高考的要求,必须认真地对地理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二、改革的方法与途径列举
(一)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相一致的。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讲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等各种能力。
(1)重组法:这里所说的重组,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如按地点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2)图示法:利用地图或示意图整理知识,称之为图示法。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对地理事象分布知识宜采取形象编码,即在地图上显示出地理事象之间的“形”、“位”关系,建立起地理事象的空间形象,便于学生从图上一目了然地把握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整体地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二)注意地理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1)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利用气压高低判断气温的高低,利用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推知气压的高低等等。(2)综合(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他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应富有综合性、针对性及新颖性。各个阶段的复习课都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往往有些教师忽视了复习课的这种巩固双基、培养能力的作用;把复习课只看作是“划书活动”,或是一遍遍地‘炒冷饭”。这样,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会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这种复习方法,精心设计、避免雷同,使每节复习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三、改革的前提条件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首先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识,又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事物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既体现素质教育又体现高考要求。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但就目前高中地理使用的教材来说,它主要强调知识性、继承性,缺少对学生创造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意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个性和差异重视不够:引用的事例,资料较陈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不足,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总之,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技巧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發展,适应新的地理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