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到二轮复习已经由高考考点知识的了解、识记,提升到培养学生去解析命题老师的意图,题干的提问技巧,并能结合知识基础,灵活答题。诗歌鉴赏到二轮复习期间已经经历的两次次模拟考试,同时也接触了较多的模拟题,这些高质量的考题,对学生应答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老师要充分利用好高质量试卷里的每条诗歌鉴赏题,抓好解析关。重点抓好三步:
第一步:分析题干有几问
文字表述题阅卷是按得分点给分,如果有提问没有回答,那此项就没有得分。细数有几个疑问,这个看似简单,却往往是学生丢分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学生审题不到位,有很多高超的问答技巧,学生不仔细分析,漏答现象屡有发生。
例1(2011江苏卷)“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解析:这个题干很简洁,就是两个问题,用问号标志的很清楚。
例2(2011山东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解析:这个题干虽然没有问号,亦能很快审出有一个问题。
例3: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解析:这种提问方式很有技巧,首先是“描述景物”,然后是“呈现的气氛”。很多学生快速地完成“呈现的气氛”,白白丢了一半的分。
例4(2011全国卷)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解析:这个题干其实隐含两个疑问,很多人认为这两个是紧密相关的题目可以看似一个,但老师在分析的时候仍要提醒从问句的结构分析,这是两个问题。
第二步:领悟题干考点术语
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就是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三大方面,这其中涉及到很多术语。学生在一轮复习中熟悉了这些术语,学生苦恼的是题干中涉及的術语太多,不知道怎么答。二轮复习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将这些术语的外延融合,帮助学生拓清术语上的迷雾。
返看例2(2011山东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解析:术语“赏析”,此题限定的是赏析对象是“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这句,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这个题目相对而言就比较好解决,题干变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只要点到即可。
返看例3: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解析:术语“描述景物”,等同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哪些景物”,“景物是怎么样的”;“呈现氛围”等同于“营造了什么氛围”,“景物什么特点”,这样题干可以变成更简单——李世南画的扇面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例5: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解析:术语“赏析”范围很大,但前半句限定从“景与情”的角度,这样答题思路应立刻归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一番思考后,这个题干相当于问——本诗的颔联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这样学生答题就很靠谱了。
第三步:下笔注意“准、全、美”
题干分析到位后,第三步就是准确地下笔答题,这个要注意三字要诀“准、全、美”。
首先是“准”。第一、二步已经将题干需要答的知识点简化到学生最可理解理解的程度,避免答案跑题。扣准题干和知识点,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想好答题步骤。
其次是“全”。这里有个非常巧妙的地方就是看分值下点,质量高的题目给分很严格,是按点下分。学生可以根据分值来判断几个点,比如一题4分,正常是两个小点;若6分,一般需要3个小点。下面就具体题目结合分值来说明。
例6(2011全国新课标卷)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解析:此题是6分,可判定是三个得分点,高考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每点2分)。证实判断正确。
例7(2011江苏卷)“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解析:这个题干是两个问题,应该是各2分。高考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2分)。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分)。
在“全”上,有的题目是只有一个问,实际上是分几步完成答题,每小步都是得分点。
例8(2011安徽卷)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高考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1分);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1分)。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2分)。
例9(2011湖北卷)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高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2分)。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2分)。
最后是“美”。教师平时复习时要时刻提醒学生,老师在阅卷时的感受,对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卷面清晰的会更亲睐。诗歌鉴赏属于文字表述题就要达到美观的效果。如何达到“美”?
一是习惯用小序号①②③,将每个得分点标出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例6参考答案);
二是准确地运用术语,接着就是围绕术语,结合诗歌简要评析,条分缕析;
返看例4(2011全国卷)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2分),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2分)。
例10(2011福建卷)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答题要点:对比(1分):以“有声”与“无声”对比(1分),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1分)。或者对偶(1分):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1分),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
三是注意语句的流畅,不要出现错别字、病句,有些考生忙中出错“寓情于景”写成“愉情于景”,这样就太可惜了。
高考二轮复习中,老师带领学生走好诗歌鉴赏题目讲析的三步,学生面对题干冷静分析,下笔时细致答题,条分缕析,得分必然有明显提高。
第一步:分析题干有几问
文字表述题阅卷是按得分点给分,如果有提问没有回答,那此项就没有得分。细数有几个疑问,这个看似简单,却往往是学生丢分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学生审题不到位,有很多高超的问答技巧,学生不仔细分析,漏答现象屡有发生。
例1(2011江苏卷)“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解析:这个题干很简洁,就是两个问题,用问号标志的很清楚。
例2(2011山东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解析:这个题干虽然没有问号,亦能很快审出有一个问题。
例3: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解析:这种提问方式很有技巧,首先是“描述景物”,然后是“呈现的气氛”。很多学生快速地完成“呈现的气氛”,白白丢了一半的分。
例4(2011全国卷)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解析:这个题干其实隐含两个疑问,很多人认为这两个是紧密相关的题目可以看似一个,但老师在分析的时候仍要提醒从问句的结构分析,这是两个问题。
第二步:领悟题干考点术语
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就是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三大方面,这其中涉及到很多术语。学生在一轮复习中熟悉了这些术语,学生苦恼的是题干中涉及的術语太多,不知道怎么答。二轮复习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将这些术语的外延融合,帮助学生拓清术语上的迷雾。
返看例2(2011山东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解析:术语“赏析”,此题限定的是赏析对象是“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这句,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这个题目相对而言就比较好解决,题干变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只要点到即可。
返看例3: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解析:术语“描述景物”,等同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哪些景物”,“景物是怎么样的”;“呈现氛围”等同于“营造了什么氛围”,“景物什么特点”,这样题干可以变成更简单——李世南画的扇面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例5: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解析:术语“赏析”范围很大,但前半句限定从“景与情”的角度,这样答题思路应立刻归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一番思考后,这个题干相当于问——本诗的颔联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这样学生答题就很靠谱了。
第三步:下笔注意“准、全、美”
题干分析到位后,第三步就是准确地下笔答题,这个要注意三字要诀“准、全、美”。
首先是“准”。第一、二步已经将题干需要答的知识点简化到学生最可理解理解的程度,避免答案跑题。扣准题干和知识点,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想好答题步骤。
其次是“全”。这里有个非常巧妙的地方就是看分值下点,质量高的题目给分很严格,是按点下分。学生可以根据分值来判断几个点,比如一题4分,正常是两个小点;若6分,一般需要3个小点。下面就具体题目结合分值来说明。
例6(2011全国新课标卷)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解析:此题是6分,可判定是三个得分点,高考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每点2分)。证实判断正确。
例7(2011江苏卷)“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解析:这个题干是两个问题,应该是各2分。高考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2分)。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分)。
在“全”上,有的题目是只有一个问,实际上是分几步完成答题,每小步都是得分点。
例8(2011安徽卷)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高考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1分);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1分)。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2分)。
例9(2011湖北卷)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高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2分)。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2分)。
最后是“美”。教师平时复习时要时刻提醒学生,老师在阅卷时的感受,对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卷面清晰的会更亲睐。诗歌鉴赏属于文字表述题就要达到美观的效果。如何达到“美”?
一是习惯用小序号①②③,将每个得分点标出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例6参考答案);
二是准确地运用术语,接着就是围绕术语,结合诗歌简要评析,条分缕析;
返看例4(2011全国卷)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2分),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2分)。
例10(2011福建卷)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答题要点:对比(1分):以“有声”与“无声”对比(1分),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1分)。或者对偶(1分):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1分),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
三是注意语句的流畅,不要出现错别字、病句,有些考生忙中出错“寓情于景”写成“愉情于景”,这样就太可惜了。
高考二轮复习中,老师带领学生走好诗歌鉴赏题目讲析的三步,学生面对题干冷静分析,下笔时细致答题,条分缕析,得分必然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