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人创造的,回看历史长河中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能给今天的我们很多的启迪。
当生活遇到坎坷或陷入低潮的时候该怎么办?是彻底沦陷还是耐心等待曙光出现的时刻?在古代中国即将迎来大一统的前夕,也就是战国时代,有两位国相的人生轨迹,作出了很好的注释。
首先出场的是张仪。据说他是魏国人,师从鬼谷子学游说之术。这个鬼谷子先生,实在是个神秘莫测的人物。学游说之术,当然就是为了能够出人头地,出师后的张仪尽管口齿伶俐才学满腹,仍然还是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
为了前途,张仪四处奔走,到处钻营,指望能遇上机会。有一次他费尽心机才得了个去赴高官宴会的机会,却不想好运气没来倒霉事却先到了。宴会的主人楚相令尹在宴席中丢失了一块价值不菲的玉璧,众人唧唧喳喳一番之后,竟将矛头都转向了张仪,说:“此人穷得很,也没听说品行有什么好,肯定是他见钱眼开偷了相国的玉璧。”看来小人物加穷人,成了犯罪的嫌疑了,张仪也没法辩解,只好任由众人抓起来拷打。问题是他确实没偷玉璧,怎么也不可能交出来。众人打了又打,最后看看实在是没有,也就放了他——至于道歉赔偿?那是不可能的,谁让他是小人物呢。
张仪拖着身子回到家里,妻子眼见他的模样不禁伤心叹气说:“要不是你去学什么游说,怎会落得这个地步?”张仪却仍然志气不改,认为自己身怀技艺,只要用于游说的舌头还在,必然会有出人头地之日。
张仪的机会很快就来到了。公元前336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将秦孝公的广招天下人才政策继续发扬光大,诸国的“士”都纷纷奔往秦国,张仪也加入其中。这一次他的运气不错,做上了惠文王的客卿,还立下了战功,并且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提出了很多对秦国及惠文王有利的建议,在公元前327年当上了秦国国相。
当上了秦国相的张仪为秦国效力,他在其他诸侯国间奔走,舌灿莲花机谋百出,运用各种手段,给秦国带来了极大好处,还把自己曾经受辱的楚国给涮了又涮,以一张“割秦国六百里地予楚”的空头支票骗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使楚国腹背受敌,最终被秦国打得大败,不但没得到秦国的土地,反倒被秦国弄走了好几个郡县。不知那时候楚国国内还有没有亲身经历那场玉璧风波的人在?他们该作何感想?
在惠文王和张仪都去世多年之后,秦国的权力转到了惠文王的儿子秦昭王、实际上是秦昭王的生母秦宣太后手里。宣太后是楚国人,掌控朝政后起用了自己的异父同母弟魏冉、同父同母弟芈戎,宣太后的另两个儿子公子市、公子悝。为防昭王无子早逝,公子市被立为储君,公子悝则为市的嗣君,实行“兄终弟及”。这四人被合称为“四贵”。当“四贵”在秦国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了三十多年后,一个名叫范雎的人,作为张仪的同乡,从魏国狼狈投奔秦国而来。
这位范雎先生在来秦国之前,虽然也大小算个官,仍然还只是个小人物。在出使齐国时,他得罪了正牌使者须贾,被一状告到魏国相魏齐那里。结果被痛打一顿,昏死后被当死尸丢进茅房,然后又被一个小吏一泡尿浇醒。
亏得这一泡尿浇下,范雎恢复了神志,就哀求这小吏救自己的命。
小吏大概觉得尿到别人头上过意不去,就向魏齐说:“死人在茅厕里碍手碍脚,不如把那具死尸从茅厕拖出,丢到野外去吧。”魏齐就吩咐这小吏照办。
范雎这才逃出生天。这时他已被打得腿折肋断牙齿脱,好不容易才爬回家。挨了这一场狠抽,他从此装死,以张禄的名义活下来。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晦气的范某人,却是将要终结秦国大人物“四贵”锦绣生涯的人物。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来到了魏都。范雎的挚友郑安平,当初曾经救助范雎,深知范雎留在魏国的危险性之大。此时郑安平听说秦使来到,认为这是好机会,便应聘做馆驿的仆役,找机会接近王稽。
郑安平果然得到了机会,向王稽推荐“贤士张禄”。趁着夜色,郑安平将范雎悄悄带进馆驿。王稽面见之下,顿时对范雎的才识胆气十分佩服,于是订下计策,悄悄地将范郑二人都带回了秦国。从此后,范雎不但逃出生天,而且踏上青云路。
范雎到秦国之后,苦等了两年,终于等到合适的时候,制造机会使秦昭王单独召见了自己,并且抓住机会得到了秦昭王的信任。随后,范雎抛出了他的第二招,向昭王上了一道奏章,建议他改“近交远攻”为“远交近攻”,即:改睦邻友好为与远邦交好,而首先攻克邻国,既巩固实力,又逐步推进,最后达到攻克远邦,甚至一统天下的目的——范雎的军事远见固然是高,但是教唆了秦国来灭自己的国家,未免太不成话。在这方面,他和他的前辈张仪如出一辙。
秦昭王对这项战略十分推崇,立即拜范雎为客卿,并且将这一战略视作秦国的国策。果然“远交近攻”其效如神,秦国国势越发强盛。秦昭王此时已视范雎为神人,在内政上也事事询问他的意见。
范雎便再一次提出“强干弱枝”的观点,要求秦国削弱诸侯列贵的权势,巩固中央集权。并向秦昭王进言道:“臣居山东时,闻齐只有孟尝君,不闻有齐王;闻秦有太后穰侯,而不闻有秦王。……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今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重,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布王左右,恐千岁万岁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秦昭王一听,顿时如醍醐灌顶,醒悟过来。其实他早就有心立自己的儿子柱为太子,只是眼见四贵势大,昭王不敢妄动而已。现在他决定行动了。
由于当时诸侯国之间时常互派储君皇子为质,公子市也顺理成章地赶了这把潮流,经常在不同的国家为质。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就在公子市赴魏国为质期间,厄运降临,在这个范雎先生的故乡之地,公子市被刺杀了,刺客则追查无迹。
在这场诡异的刺杀案发生两年后,宣太后终于不得不同意秦昭王立其子柱为继承人,穰侯魏冉和公子悝返回封地远离京城,宣太后则归居深宫。与此同时,范雎当上了秦国国相。
我们在意气风发的时候,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而在生命的低谷,则不要自暴自弃,要相信自己,坚持下去。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守得云开见月明。
编辑/姚 晟
当生活遇到坎坷或陷入低潮的时候该怎么办?是彻底沦陷还是耐心等待曙光出现的时刻?在古代中国即将迎来大一统的前夕,也就是战国时代,有两位国相的人生轨迹,作出了很好的注释。
首先出场的是张仪。据说他是魏国人,师从鬼谷子学游说之术。这个鬼谷子先生,实在是个神秘莫测的人物。学游说之术,当然就是为了能够出人头地,出师后的张仪尽管口齿伶俐才学满腹,仍然还是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
为了前途,张仪四处奔走,到处钻营,指望能遇上机会。有一次他费尽心机才得了个去赴高官宴会的机会,却不想好运气没来倒霉事却先到了。宴会的主人楚相令尹在宴席中丢失了一块价值不菲的玉璧,众人唧唧喳喳一番之后,竟将矛头都转向了张仪,说:“此人穷得很,也没听说品行有什么好,肯定是他见钱眼开偷了相国的玉璧。”看来小人物加穷人,成了犯罪的嫌疑了,张仪也没法辩解,只好任由众人抓起来拷打。问题是他确实没偷玉璧,怎么也不可能交出来。众人打了又打,最后看看实在是没有,也就放了他——至于道歉赔偿?那是不可能的,谁让他是小人物呢。
张仪拖着身子回到家里,妻子眼见他的模样不禁伤心叹气说:“要不是你去学什么游说,怎会落得这个地步?”张仪却仍然志气不改,认为自己身怀技艺,只要用于游说的舌头还在,必然会有出人头地之日。
张仪的机会很快就来到了。公元前336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将秦孝公的广招天下人才政策继续发扬光大,诸国的“士”都纷纷奔往秦国,张仪也加入其中。这一次他的运气不错,做上了惠文王的客卿,还立下了战功,并且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提出了很多对秦国及惠文王有利的建议,在公元前327年当上了秦国国相。
当上了秦国相的张仪为秦国效力,他在其他诸侯国间奔走,舌灿莲花机谋百出,运用各种手段,给秦国带来了极大好处,还把自己曾经受辱的楚国给涮了又涮,以一张“割秦国六百里地予楚”的空头支票骗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使楚国腹背受敌,最终被秦国打得大败,不但没得到秦国的土地,反倒被秦国弄走了好几个郡县。不知那时候楚国国内还有没有亲身经历那场玉璧风波的人在?他们该作何感想?
在惠文王和张仪都去世多年之后,秦国的权力转到了惠文王的儿子秦昭王、实际上是秦昭王的生母秦宣太后手里。宣太后是楚国人,掌控朝政后起用了自己的异父同母弟魏冉、同父同母弟芈戎,宣太后的另两个儿子公子市、公子悝。为防昭王无子早逝,公子市被立为储君,公子悝则为市的嗣君,实行“兄终弟及”。这四人被合称为“四贵”。当“四贵”在秦国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了三十多年后,一个名叫范雎的人,作为张仪的同乡,从魏国狼狈投奔秦国而来。
这位范雎先生在来秦国之前,虽然也大小算个官,仍然还只是个小人物。在出使齐国时,他得罪了正牌使者须贾,被一状告到魏国相魏齐那里。结果被痛打一顿,昏死后被当死尸丢进茅房,然后又被一个小吏一泡尿浇醒。
亏得这一泡尿浇下,范雎恢复了神志,就哀求这小吏救自己的命。
小吏大概觉得尿到别人头上过意不去,就向魏齐说:“死人在茅厕里碍手碍脚,不如把那具死尸从茅厕拖出,丢到野外去吧。”魏齐就吩咐这小吏照办。
范雎这才逃出生天。这时他已被打得腿折肋断牙齿脱,好不容易才爬回家。挨了这一场狠抽,他从此装死,以张禄的名义活下来。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晦气的范某人,却是将要终结秦国大人物“四贵”锦绣生涯的人物。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来到了魏都。范雎的挚友郑安平,当初曾经救助范雎,深知范雎留在魏国的危险性之大。此时郑安平听说秦使来到,认为这是好机会,便应聘做馆驿的仆役,找机会接近王稽。
郑安平果然得到了机会,向王稽推荐“贤士张禄”。趁着夜色,郑安平将范雎悄悄带进馆驿。王稽面见之下,顿时对范雎的才识胆气十分佩服,于是订下计策,悄悄地将范郑二人都带回了秦国。从此后,范雎不但逃出生天,而且踏上青云路。
范雎到秦国之后,苦等了两年,终于等到合适的时候,制造机会使秦昭王单独召见了自己,并且抓住机会得到了秦昭王的信任。随后,范雎抛出了他的第二招,向昭王上了一道奏章,建议他改“近交远攻”为“远交近攻”,即:改睦邻友好为与远邦交好,而首先攻克邻国,既巩固实力,又逐步推进,最后达到攻克远邦,甚至一统天下的目的——范雎的军事远见固然是高,但是教唆了秦国来灭自己的国家,未免太不成话。在这方面,他和他的前辈张仪如出一辙。
秦昭王对这项战略十分推崇,立即拜范雎为客卿,并且将这一战略视作秦国的国策。果然“远交近攻”其效如神,秦国国势越发强盛。秦昭王此时已视范雎为神人,在内政上也事事询问他的意见。
范雎便再一次提出“强干弱枝”的观点,要求秦国削弱诸侯列贵的权势,巩固中央集权。并向秦昭王进言道:“臣居山东时,闻齐只有孟尝君,不闻有齐王;闻秦有太后穰侯,而不闻有秦王。……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今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重,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布王左右,恐千岁万岁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秦昭王一听,顿时如醍醐灌顶,醒悟过来。其实他早就有心立自己的儿子柱为太子,只是眼见四贵势大,昭王不敢妄动而已。现在他决定行动了。
由于当时诸侯国之间时常互派储君皇子为质,公子市也顺理成章地赶了这把潮流,经常在不同的国家为质。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就在公子市赴魏国为质期间,厄运降临,在这个范雎先生的故乡之地,公子市被刺杀了,刺客则追查无迹。
在这场诡异的刺杀案发生两年后,宣太后终于不得不同意秦昭王立其子柱为继承人,穰侯魏冉和公子悝返回封地远离京城,宣太后则归居深宫。与此同时,范雎当上了秦国国相。
我们在意气风发的时候,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而在生命的低谷,则不要自暴自弃,要相信自己,坚持下去。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守得云开见月明。
编辑/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