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美国法律教训中国的“熊孩子”
当在法庭上得知自己可能被“终身监禁”时,翟芸瑶一贯带着轻蔑嘲讽表情的脸,突然蒙掉了。
庭审现场,律师弗瑞德宣读了她的悔过书,其中几句话让人从这个霸王性格的强势女孩身上,窥见了中国留学生的群体困扰:“我知道自己的行为让父母颜面扫地,父母把我送到美国,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过上自由的生活,这种自由让我一下子迷失、不适应。但我不想告诉父母我真实的感受,不想让他们为我担心,我决定一个人扛下所有的挑战。我想是失控的情绪导致我伤害了他人。”
这起案件中涉及到的中国孩子,被称为“降落伞少年”。2014年,加州就有超过9200名这样的中国高中生,他们的共同状态是:家境优越,父母都在国内;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缺乏约束;凭借着前十多年形成的想当然的逻辑,在国外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酒驾、炫富、暴力、滥情……“国外更自由”的奇妙逻辑一次次得到“印证”后,终于有人用自己的惨痛经历,为同胞们画出了留学生涯的自由边界线所在。
翟芸瑶是其一,小倪是其二。2月1日,这名刚刚结束期末考试的中国留学生发布了一张持枪照片并配文:“这学期我这么认真学习,如果学校还是让我挂了,就让教授们体会下当年卢刚的恐惧。”
卢刚也是曾在爱荷华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因持枪射杀教授而被捕。枪、卢刚,这两个词一相加,就是让爱大草木皆兵的恐怖预警,但用中国式幽默思考的小倪并不清楚这点。
发文后不久,便有警方来他家询问,并没收了枪支。随后他被学校列入危险人物名单并开除学籍,移民局将他列入遣返名单。
人人都有抑郁症
翟芸瑶们用抱团式的放纵排遣独在异乡的孤独,
相比于孤独、封闭等带有感性色彩的“软”烦恼,学业压力是刚硬而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让人更加绝望每年都有中国留学生因为无法顺利毕业而自杀。1月25日,一名正在就读全美顶尖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小陆,因课业压力等原因,选择跳进冰冷的密歇根湖,结束28岁的年轻生命。
国内网站“知乎”上,网友“犀利豆”描述了在英国读经济学的好友因学业压力大接近崩溃的情况:“她甚至不记得前一天发生过什么事情,做事没法集中精力,下楼梯会摔倒,不敢去查看学校邮箱,不敢登录学校网站,坐在电脑前整个人都恐惧到哭得不行。”
当留学是为了获得文凭和更好的生活机会,这一代人无法再像父辈那样用激情克服一切困难,他们更容易消极。《2015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显示,77.3%的意向留学生还未走出国门,就已经考虑 “回国就业难”“海外工作机会少”以及“自身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的等问题了。
为什么把孩子送出国?
经济条件允许就一定要把孩子送出去,这是中国大部分家长的共同心声。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并不能准确地回答“为什么要孩子去留学”这个问题。留学是好事啊,在接受采访时有人诧异地反问,“这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
抱着中国式逻辑的不只是孩子。
案中另一个涉案学生的父亲在案发两周后,为了救孩子,企图用贿赂受害者的形式了结此案,“花钱摆平”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处理问题方式,但在美国,他因此被警方逮捕。
法庭审判时,章鑫磊的父亲老泪纵横:“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绝对不会把孩子送出国。”为打官司,他已经花费了超过200万元,却并没有给孩子争取到减刑判决。
18岁时,李清曦中断高中学业独自去澳大利亚留学。两年后,他疲倦地拖着一个箱子回了国,里面没有文凭、居留证明,甚至没有衣服。只装着一台终日陪伴他的游戏机。他变成一个“海带”(海待),前途一片渺茫。经过一年的反思,李清曦写了一本书——《别了,澳大利亚》,在书里,他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李清曦的父亲李洁送儿子出国的理由很简单:潮流。他列了一个长长的名单,上面是十几个把孩子送出国的同事的名字。“我生活的圈子里,送孩子出国的,不夸张地讲在80%左右。”李洁说,有点钱,又有这样的交际圈子,儿子出去是注定的事。
至于儿子想不想出去,能否适应国外生活,他并没有过多考虑。在国内也算“见多识广”的李洁,对国外生活很陌生,他所知道的留学就是“读完语言,随便就能念大学;找工作很简单,想打工就打工,赚得是比人民币值钱的澳元,绝对能养活自己”。
比李清曦更极端的是小西。2014年8月,他从美国加州富乐顿州立大学的教学楼上一跃而下,当场身亡。来自单亲家庭的小西不是富二代,工薪阶层的母亲省吃俭用把儿子送到美国读高中,可小西却在3年里一直不能通过英语考试,因此无法进入大学本科。2013年他的合法学生身份就已过期,母亲无力再负担他的的生活开销,他本人又不愿回国,最终走投无路选择轻生。
留学事业到今天,已不再是富人的专利。不少工薪家庭砸锅卖铁,甚至负债都要送孩子出国。“如果条件具备,倾尽全力也未尝不可,毕竟孩子的教育最佳时机不容错过。但若反之,也不能勉强。”旅美22年、深入研究美国教育10余年的陈伟建议。他因女儿在本科阶段被世界排名第一的沃顿商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同时录取而在留学圈内小有名气。
出国后,父母和孩子极少交流是中国留学生家庭的特点。
小倪因发“枪支图”被遣返回国,他的父亲是在出事后一段时间才获知此事,他说:“我前段时间在外地做生意,人不在杭州,还没和孩子面对面好好聊过。”
想寻求父母帮助时,却因观念、文化差异无法继续沟通,知乎网友“大嘴巴鱼”就是例子。和一些留学生一样,她因种种原因陷入难以摆脱的抑郁症中,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打电话给父母,谁知家人根本不相信她所谓的抑郁症,“你每天住得好吃得好,花那么多钱供你读书,你有什么好抑郁的?”
摆脱泥泞的勇敢者
李开复曾在一个访谈中回答“什么样的人才适合留学”:一是能独立生活,性格开朗,有足够的适应力,包括对教育体制、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适应;再是从感情上你要能够忍受思念、孤独,学会处理和亲友、爱人的关系;其次语言能力要尽量掌握,经济上没有问题,无论是靠家庭还是靠奖学金。
杨卓旭在澳洲读过高中,现在美国东北大学建筑专业读大二,她也曾有留学生都有的血泪史,但现在却过得很自在。“我在澳洲的时候被问是不是澳洲人,在新加坡被问过是不是新加坡人或美国人,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熟悉、自己偏爱的方式。”
“学会理解”是打开文化差异之锁的钥匙。起初见到澳洲人宁愿洗盘子时冲不干净也不再多用水,杨卓旭难以理解,后来才明白,澳洲缺水,当地人都很珍惜用水,“他们说残留的泡沫晾干后自然就没有了。”
孤独不是不可避免。春节是许多中国留学生最难过的时刻,独自漂泊时看着春晚竟也泪点满满。在澳洲私立高中时,也曾哭过两年的杨卓旭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庆祝春节——组织一次全校春晚。她先和宿管老师沟通,巧的是,这个澳洲老师的父母曾经在重庆生活过,她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她又去和厨师长沟通,对方爽快的答复了:“让我们一起来实现吧。”
往常,同学们吃饭是分食制。那天厨师们在杨卓旭的指导下做了中式糕点,所有的菜肴也是装在大盆子里,让大家一起夹着吃。她还给到场所有的人准备了一杯绿茶。“当天正副校长都来了,我的春晚还启发了校方,之后每一个月都有一個主题活动,比如拉丁文化主题,墨西哥主题等。”
因为这个春晚,杨卓旭在高三毕业时还得到校方颁发的“促进多文化和种族和谐最大贡献奖”。在她之前,学校已经有四年没有颁发该奖项。
留学生众生相的种种难题并非无法克服,总有勇敢者走出泥泞,融化坚冰。杨卓旭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摘自《家人》
责任编辑:子非
当在法庭上得知自己可能被“终身监禁”时,翟芸瑶一贯带着轻蔑嘲讽表情的脸,突然蒙掉了。
庭审现场,律师弗瑞德宣读了她的悔过书,其中几句话让人从这个霸王性格的强势女孩身上,窥见了中国留学生的群体困扰:“我知道自己的行为让父母颜面扫地,父母把我送到美国,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过上自由的生活,这种自由让我一下子迷失、不适应。但我不想告诉父母我真实的感受,不想让他们为我担心,我决定一个人扛下所有的挑战。我想是失控的情绪导致我伤害了他人。”
这起案件中涉及到的中国孩子,被称为“降落伞少年”。2014年,加州就有超过9200名这样的中国高中生,他们的共同状态是:家境优越,父母都在国内;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缺乏约束;凭借着前十多年形成的想当然的逻辑,在国外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酒驾、炫富、暴力、滥情……“国外更自由”的奇妙逻辑一次次得到“印证”后,终于有人用自己的惨痛经历,为同胞们画出了留学生涯的自由边界线所在。
翟芸瑶是其一,小倪是其二。2月1日,这名刚刚结束期末考试的中国留学生发布了一张持枪照片并配文:“这学期我这么认真学习,如果学校还是让我挂了,就让教授们体会下当年卢刚的恐惧。”
卢刚也是曾在爱荷华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因持枪射杀教授而被捕。枪、卢刚,这两个词一相加,就是让爱大草木皆兵的恐怖预警,但用中国式幽默思考的小倪并不清楚这点。
发文后不久,便有警方来他家询问,并没收了枪支。随后他被学校列入危险人物名单并开除学籍,移民局将他列入遣返名单。
人人都有抑郁症
翟芸瑶们用抱团式的放纵排遣独在异乡的孤独,
相比于孤独、封闭等带有感性色彩的“软”烦恼,学业压力是刚硬而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让人更加绝望每年都有中国留学生因为无法顺利毕业而自杀。1月25日,一名正在就读全美顶尖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小陆,因课业压力等原因,选择跳进冰冷的密歇根湖,结束28岁的年轻生命。
国内网站“知乎”上,网友“犀利豆”描述了在英国读经济学的好友因学业压力大接近崩溃的情况:“她甚至不记得前一天发生过什么事情,做事没法集中精力,下楼梯会摔倒,不敢去查看学校邮箱,不敢登录学校网站,坐在电脑前整个人都恐惧到哭得不行。”
当留学是为了获得文凭和更好的生活机会,这一代人无法再像父辈那样用激情克服一切困难,他们更容易消极。《2015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显示,77.3%的意向留学生还未走出国门,就已经考虑 “回国就业难”“海外工作机会少”以及“自身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的等问题了。
为什么把孩子送出国?
经济条件允许就一定要把孩子送出去,这是中国大部分家长的共同心声。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并不能准确地回答“为什么要孩子去留学”这个问题。留学是好事啊,在接受采访时有人诧异地反问,“这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
抱着中国式逻辑的不只是孩子。
案中另一个涉案学生的父亲在案发两周后,为了救孩子,企图用贿赂受害者的形式了结此案,“花钱摆平”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处理问题方式,但在美国,他因此被警方逮捕。
法庭审判时,章鑫磊的父亲老泪纵横:“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绝对不会把孩子送出国。”为打官司,他已经花费了超过200万元,却并没有给孩子争取到减刑判决。
18岁时,李清曦中断高中学业独自去澳大利亚留学。两年后,他疲倦地拖着一个箱子回了国,里面没有文凭、居留证明,甚至没有衣服。只装着一台终日陪伴他的游戏机。他变成一个“海带”(海待),前途一片渺茫。经过一年的反思,李清曦写了一本书——《别了,澳大利亚》,在书里,他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李清曦的父亲李洁送儿子出国的理由很简单:潮流。他列了一个长长的名单,上面是十几个把孩子送出国的同事的名字。“我生活的圈子里,送孩子出国的,不夸张地讲在80%左右。”李洁说,有点钱,又有这样的交际圈子,儿子出去是注定的事。
至于儿子想不想出去,能否适应国外生活,他并没有过多考虑。在国内也算“见多识广”的李洁,对国外生活很陌生,他所知道的留学就是“读完语言,随便就能念大学;找工作很简单,想打工就打工,赚得是比人民币值钱的澳元,绝对能养活自己”。
比李清曦更极端的是小西。2014年8月,他从美国加州富乐顿州立大学的教学楼上一跃而下,当场身亡。来自单亲家庭的小西不是富二代,工薪阶层的母亲省吃俭用把儿子送到美国读高中,可小西却在3年里一直不能通过英语考试,因此无法进入大学本科。2013年他的合法学生身份就已过期,母亲无力再负担他的的生活开销,他本人又不愿回国,最终走投无路选择轻生。
留学事业到今天,已不再是富人的专利。不少工薪家庭砸锅卖铁,甚至负债都要送孩子出国。“如果条件具备,倾尽全力也未尝不可,毕竟孩子的教育最佳时机不容错过。但若反之,也不能勉强。”旅美22年、深入研究美国教育10余年的陈伟建议。他因女儿在本科阶段被世界排名第一的沃顿商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同时录取而在留学圈内小有名气。
出国后,父母和孩子极少交流是中国留学生家庭的特点。
小倪因发“枪支图”被遣返回国,他的父亲是在出事后一段时间才获知此事,他说:“我前段时间在外地做生意,人不在杭州,还没和孩子面对面好好聊过。”
想寻求父母帮助时,却因观念、文化差异无法继续沟通,知乎网友“大嘴巴鱼”就是例子。和一些留学生一样,她因种种原因陷入难以摆脱的抑郁症中,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打电话给父母,谁知家人根本不相信她所谓的抑郁症,“你每天住得好吃得好,花那么多钱供你读书,你有什么好抑郁的?”
摆脱泥泞的勇敢者
李开复曾在一个访谈中回答“什么样的人才适合留学”:一是能独立生活,性格开朗,有足够的适应力,包括对教育体制、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适应;再是从感情上你要能够忍受思念、孤独,学会处理和亲友、爱人的关系;其次语言能力要尽量掌握,经济上没有问题,无论是靠家庭还是靠奖学金。
杨卓旭在澳洲读过高中,现在美国东北大学建筑专业读大二,她也曾有留学生都有的血泪史,但现在却过得很自在。“我在澳洲的时候被问是不是澳洲人,在新加坡被问过是不是新加坡人或美国人,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熟悉、自己偏爱的方式。”
“学会理解”是打开文化差异之锁的钥匙。起初见到澳洲人宁愿洗盘子时冲不干净也不再多用水,杨卓旭难以理解,后来才明白,澳洲缺水,当地人都很珍惜用水,“他们说残留的泡沫晾干后自然就没有了。”
孤独不是不可避免。春节是许多中国留学生最难过的时刻,独自漂泊时看着春晚竟也泪点满满。在澳洲私立高中时,也曾哭过两年的杨卓旭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庆祝春节——组织一次全校春晚。她先和宿管老师沟通,巧的是,这个澳洲老师的父母曾经在重庆生活过,她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她又去和厨师长沟通,对方爽快的答复了:“让我们一起来实现吧。”
往常,同学们吃饭是分食制。那天厨师们在杨卓旭的指导下做了中式糕点,所有的菜肴也是装在大盆子里,让大家一起夹着吃。她还给到场所有的人准备了一杯绿茶。“当天正副校长都来了,我的春晚还启发了校方,之后每一个月都有一個主题活动,比如拉丁文化主题,墨西哥主题等。”
因为这个春晚,杨卓旭在高三毕业时还得到校方颁发的“促进多文化和种族和谐最大贡献奖”。在她之前,学校已经有四年没有颁发该奖项。
留学生众生相的种种难题并非无法克服,总有勇敢者走出泥泞,融化坚冰。杨卓旭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摘自《家人》
责任编辑: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