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与高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基于理解的对话式的。本文通过对话教育基本理念的分析,对构建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做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对话;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作者简介:丁伟民(1965-),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浙江 杭州 31005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实施一种单向度的教育,缺乏一种平等的双向互动交流与沟通。从伦理学角度看,教育理论的主题是人的对话,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关系。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话,师生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才能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使得教师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真正做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提高实效。
一、对话教育的基本理念
正如保罗·弗莱雷所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只能是民主的、平等的。教育对话是指教育主体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平等、自由的交流,也即体现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有别于传统的主客形式的师生关系,它意味着教育的平等性和对话性。教育是“人”对“人”教育,教育是人对人的“理解”,教育是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最终达到视域的融合,形成共识。对话教育所表明的是,受教育者之所以接受“灌输”,不仅在于已被论证的有效性基础,而且还因为接受不是出于强加,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接受的相互论证与理性对话。
然而,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主客关系,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中国传统教育教学基本被理解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传,学生就得接;教师要授,学生就得受。由于解惑往往是变相的传授,所以传统教育实际上就是传接、授受活动。显而易见,教师和学生在传接、授受着一种在他们之外的被称为教育内容的东西。教师作为传授者,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对学生而言是“先知先觉者”。师生知识上和年龄上的不平等,实际上使传统教育成为“传话教育”。在传话教育中即使是形式上的对话也是极少的。在“满堂灌”之余,只是一些近乎机械的问对,实在谈不上是对话,更不要说教育的平等性。在教育领域中,德国的克林伯格强调: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然而,师道尊严,使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平等对话生成新知几近落空,培养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人的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选择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式是对话,即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基础上的对话,而不是传统的“传话式”灌输。
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对话教学体现了新的理念:
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置于权威者的地位。对话的精神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教师要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成长之路上的 “朋友”、“帮助者”和“引路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我—你”关系,是平等的。正如弗莱雷所言,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这样的术语。思想教育中的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平等、民主本身也是教育陶冶的产物,师生对话就是对民主精神的一种宣扬,是对民主能力的一种培养。
对话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强加给学生,代替学生的思考和体验。对话的精神是教师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学习者,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诚恳地直面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表达和反省它们,和学生共同思索人生观、价值观。而只有在开放、自由、真诚的情景中,学生才能直面存在于主体之内的潜隐的思想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地呈现、表达和反省自己现有的认识。“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钟启泉)。 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刘庆昌,杨宗礼)
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在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学生更多地是充当“受众”,学生少有表达自我思想感受和意愿的机会。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对话教学中的创造意在“自主构建”,对话教学借助创造性的、生成性的过程,使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或是知识的发生器。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平等的尊严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受到道德成长的愉悦。
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对话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个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整体教育情景之中。对于有着深远的以单向传输为典型特征的传话式而言,积极营造自由的交流情景,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宽容的价值理念,开放的话语模式,乃是走向对话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关键。
1.营造自由的交流情景
学生对教育者的情感倾向,直接关系到教育内容的接受。教育者缺乏“亲和力”,对情感教学的重视不够,导致教学接受障碍。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常常是权威地讲授教育內容,与接受主体无“亲和力”,缺乏可信度,大学生极其反感这种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多种手段,消解由文化传统、教师权威、人格依附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师生之间沟通的距离、障碍,彼此接纳对方,使学生能够平等地与教师交流,而且乐于与教师沟通,能充分进入师生对话的情景之中,正如伽达默尔所言,“每次真正的谈话都表现为一个人向另一个敞开自己,真正认为对方的观点值得考虑并且深入另一个人的内心。”“一次涉及根本问题的谈话永远不是我们想要进行的谈话。……而是卷入谈话之中。”(陈华兴)营造自由和谐的谈话情景,使学生进入对话之中,这是对话性思想教育模式的起点。
2.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
传统独白性思想教育模式中,学生个体更多地是充当“听话者”的角色,作为被规训者,作为教育者“语言讲述的对象”,学生没有表达自我感受和意愿的机会和意识。在现代网络文化下,社会生活的复杂、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信息往往是多途径、多渠道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出现多层次、波动性,一些大学生时而会激情满怀,信心十足,时而会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甚至出现偏激行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立足于师生个体的道德境遇,立足于师生之间相互的“叙述—倾听”,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充分表达、展现自我道德生活境遇、道德意愿的权利,道德教育的过程正是对学生自我表达的引导与激励,从而在学生的自我表达与发现中实现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引导与提升,实现个体“心灵的转向”(柏拉图)。
3.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
传话式的思想教育,由于预设的一元道德价值的唯一正确性和权威性,不存在学生质疑的余地,也不容许学生的质疑问难,学生只能是先行设定的伦理规范的接受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会“食多生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同一时期针对确定的教育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从表面上来看,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在大学生的心理上却产生了精神厌食,出现排斥,很容易造成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认识到,对话性思想教育所强调的是个体道德认识之真是基于对话的共识,而不是先行设定,所以它强调师生的商谈,鼓励学生的质询,从自我生活世界的背景出发去思考道德生活的为什么、怎么样,在质询中展现学生自身生活世界的伦理状况,拓展学生的道德视界,提升学生的道德觉悟。
4.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传话式教化的典型话语模式是:X说P,所以是P。在任何情况下,X所代表的都不是说话人自己,而是高居于听话人之上的某种强势话语、绝对话语。比如,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仍然是思想品德课和形势政策教育课等,常常是使用固定的教材,从教学大纲的设计、实施是统一的,而且教学中必须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的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对于热门话题、热点问题的教育和释疑,往往在事过境迁的情况下进行,造成教育的不合时宜。对话性教育模式就是要告诉学生:“X”说“P”,但可能还有“P1”、“P2”、“P3”……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个体而言,可能是“P”最好,但也可能是“P1、”、“P2”、“P3”……,更重要的是不管是“P”最好,还是“P1”、“P2”、“P3”……都是学生个体自主选择的结果,是源自个体的道德理性的自觉。此外,建立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具备深厚伦理精神陶冶价值的优秀的教化文本,同时又不垄断文本之伦理意义的解释权,给个体提供开阔的伦理资源和开放的话语空间,让他们道德精神的触角得以充分延展,能积极感受个体生活世界的伦理关涉,为个体德性的生活提供切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尉乐音.实践伦理视域下的教育对话的实现形式[J].河南社会科学,2007,(1).
[2]张菁燕.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对话教学模式的初步建构[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Z1).
[3]刘铁芳.试论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
[4]周兴国.论对话伦理作为学校德育的伦理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对话;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作者简介:丁伟民(1965-),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浙江 杭州 31005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实施一种单向度的教育,缺乏一种平等的双向互动交流与沟通。从伦理学角度看,教育理论的主题是人的对话,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关系。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话,师生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才能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使得教师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真正做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提高实效。
一、对话教育的基本理念
正如保罗·弗莱雷所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只能是民主的、平等的。教育对话是指教育主体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平等、自由的交流,也即体现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有别于传统的主客形式的师生关系,它意味着教育的平等性和对话性。教育是“人”对“人”教育,教育是人对人的“理解”,教育是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最终达到视域的融合,形成共识。对话教育所表明的是,受教育者之所以接受“灌输”,不仅在于已被论证的有效性基础,而且还因为接受不是出于强加,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接受的相互论证与理性对话。
然而,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主客关系,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中国传统教育教学基本被理解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传,学生就得接;教师要授,学生就得受。由于解惑往往是变相的传授,所以传统教育实际上就是传接、授受活动。显而易见,教师和学生在传接、授受着一种在他们之外的被称为教育内容的东西。教师作为传授者,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对学生而言是“先知先觉者”。师生知识上和年龄上的不平等,实际上使传统教育成为“传话教育”。在传话教育中即使是形式上的对话也是极少的。在“满堂灌”之余,只是一些近乎机械的问对,实在谈不上是对话,更不要说教育的平等性。在教育领域中,德国的克林伯格强调: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然而,师道尊严,使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平等对话生成新知几近落空,培养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人的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选择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式是对话,即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基础上的对话,而不是传统的“传话式”灌输。
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对话教学体现了新的理念:
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置于权威者的地位。对话的精神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教师要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成长之路上的 “朋友”、“帮助者”和“引路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我—你”关系,是平等的。正如弗莱雷所言,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这样的术语。思想教育中的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平等、民主本身也是教育陶冶的产物,师生对话就是对民主精神的一种宣扬,是对民主能力的一种培养。
对话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强加给学生,代替学生的思考和体验。对话的精神是教师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学习者,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诚恳地直面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表达和反省它们,和学生共同思索人生观、价值观。而只有在开放、自由、真诚的情景中,学生才能直面存在于主体之内的潜隐的思想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地呈现、表达和反省自己现有的认识。“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钟启泉)。 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刘庆昌,杨宗礼)
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在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学生更多地是充当“受众”,学生少有表达自我思想感受和意愿的机会。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对话教学中的创造意在“自主构建”,对话教学借助创造性的、生成性的过程,使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或是知识的发生器。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平等的尊严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受到道德成长的愉悦。
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对话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个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整体教育情景之中。对于有着深远的以单向传输为典型特征的传话式而言,积极营造自由的交流情景,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宽容的价值理念,开放的话语模式,乃是走向对话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关键。
1.营造自由的交流情景
学生对教育者的情感倾向,直接关系到教育内容的接受。教育者缺乏“亲和力”,对情感教学的重视不够,导致教学接受障碍。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常常是权威地讲授教育內容,与接受主体无“亲和力”,缺乏可信度,大学生极其反感这种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多种手段,消解由文化传统、教师权威、人格依附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师生之间沟通的距离、障碍,彼此接纳对方,使学生能够平等地与教师交流,而且乐于与教师沟通,能充分进入师生对话的情景之中,正如伽达默尔所言,“每次真正的谈话都表现为一个人向另一个敞开自己,真正认为对方的观点值得考虑并且深入另一个人的内心。”“一次涉及根本问题的谈话永远不是我们想要进行的谈话。……而是卷入谈话之中。”(陈华兴)营造自由和谐的谈话情景,使学生进入对话之中,这是对话性思想教育模式的起点。
2.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
传统独白性思想教育模式中,学生个体更多地是充当“听话者”的角色,作为被规训者,作为教育者“语言讲述的对象”,学生没有表达自我感受和意愿的机会和意识。在现代网络文化下,社会生活的复杂、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信息往往是多途径、多渠道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出现多层次、波动性,一些大学生时而会激情满怀,信心十足,时而会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甚至出现偏激行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立足于师生个体的道德境遇,立足于师生之间相互的“叙述—倾听”,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充分表达、展现自我道德生活境遇、道德意愿的权利,道德教育的过程正是对学生自我表达的引导与激励,从而在学生的自我表达与发现中实现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引导与提升,实现个体“心灵的转向”(柏拉图)。
3.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
传话式的思想教育,由于预设的一元道德价值的唯一正确性和权威性,不存在学生质疑的余地,也不容许学生的质疑问难,学生只能是先行设定的伦理规范的接受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会“食多生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同一时期针对确定的教育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从表面上来看,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在大学生的心理上却产生了精神厌食,出现排斥,很容易造成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认识到,对话性思想教育所强调的是个体道德认识之真是基于对话的共识,而不是先行设定,所以它强调师生的商谈,鼓励学生的质询,从自我生活世界的背景出发去思考道德生活的为什么、怎么样,在质询中展现学生自身生活世界的伦理状况,拓展学生的道德视界,提升学生的道德觉悟。
4.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传话式教化的典型话语模式是:X说P,所以是P。在任何情况下,X所代表的都不是说话人自己,而是高居于听话人之上的某种强势话语、绝对话语。比如,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仍然是思想品德课和形势政策教育课等,常常是使用固定的教材,从教学大纲的设计、实施是统一的,而且教学中必须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的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对于热门话题、热点问题的教育和释疑,往往在事过境迁的情况下进行,造成教育的不合时宜。对话性教育模式就是要告诉学生:“X”说“P”,但可能还有“P1”、“P2”、“P3”……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个体而言,可能是“P”最好,但也可能是“P1、”、“P2”、“P3”……,更重要的是不管是“P”最好,还是“P1”、“P2”、“P3”……都是学生个体自主选择的结果,是源自个体的道德理性的自觉。此外,建立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具备深厚伦理精神陶冶价值的优秀的教化文本,同时又不垄断文本之伦理意义的解释权,给个体提供开阔的伦理资源和开放的话语空间,让他们道德精神的触角得以充分延展,能积极感受个体生活世界的伦理关涉,为个体德性的生活提供切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尉乐音.实践伦理视域下的教育对话的实现形式[J].河南社会科学,2007,(1).
[2]张菁燕.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对话教学模式的初步建构[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Z1).
[3]刘铁芳.试论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
[4]周兴国.论对话伦理作为学校德育的伦理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