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形势,引用时事热点,成为教师的普遍选择。从思想品德教材选材存在的问题、教学渗透时事材料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时事材料等角度进行阐述,表达浅薄的个人意见。
[关键词]时事材料 思想品德 时效性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72
新课程改革以来,追求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追求教学背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形成,成为教师的教学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要求教师摆脱原有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新意,寻找各种教学资源做为课堂的补充。思想品德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所能运用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时事材料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本文就围绕时事材料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缺乏时效性——思想品德课教材选材存在的问题
翻翻手中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么一个问题:有些教材缺乏时效性,年复一年都是同样的材料,特别是初三的教材。初三思想品德课主要侧重于国家的政策制度和理论教学,跟初一、初二相比,有一定的难度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理解起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就更需要利用一些契合实际的案例来说明问题,使学生体会更深刻。而教材选材缺乏时效性,就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有时甚至会误导学生。比如初三教材中的内容——“富有活力的经济制度”,课本中引用了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数据,而数据的年份为2007~2011年,这些数据显得有些过时,不能明确地说明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搜集最近几年的经济数据,渗透时事资料,既让学生明确知识点,又让学生掌握当前的经济形势,对国情形成正确的认识。再比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学,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科技现状,课本中引用了2010~2012年的数据,反映了我国的教育科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显然,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材料的话,学生可能会一直对我国的教育科技失去信心。可见教材选材的滞后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二、课堂的贤内助——渗透时事材料的作用
1.适应思想品德考试的需要
小到平时的期中、期末考,大到中考,时事问题的考查必不可少。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必须把时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甚至在复习时还必须展开时事专题的研究,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考试的需要。
2.适应学生兴趣的需要
思想品德课知识的讲授往往显得枯燥乏味,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材料,可以把知识点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社会现状,使整堂课变得有血有肉,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改变了学习无用的认识,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适应思想品德课教育功能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思想品德课更是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是学校的忽视、学生的不重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关。而在教学中渗透时事材料,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寻找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思考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思想品德课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三、找准突破口——如何选择时事材料
1.选择典型的时事材料
对于一个知识点的传授,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教师应选择最典型的材料引入课堂。比如对法律的特征的讲授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我们可以引用最新的“官员下马”事件。这样学生既能熟悉这一社会事件,又能正确地看待这一事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材料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就能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在教学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时,我们可以选择“朝韩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思考。但当前的世界形势下,钓鱼岛事件可能更引人注意,更能聚焦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选择材料时应该认真思索,深入学生的世界。
3.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
课堂时事材料的渗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对于一些认知难度较高的材料,教师不要舍不得放弃,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错误运用知识,成为学习的盲点。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渗透时事材料,我们应避免普通,选择典型;避免乏味,注重趣味;避免错位,选择到位。只有正确地选择时事,及时地结合时事,才能发挥时事的特殊功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责任编辑 袁 妮)
[关键词]时事材料 思想品德 时效性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72
新课程改革以来,追求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追求教学背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形成,成为教师的教学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要求教师摆脱原有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新意,寻找各种教学资源做为课堂的补充。思想品德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所能运用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时事材料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本文就围绕时事材料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缺乏时效性——思想品德课教材选材存在的问题
翻翻手中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么一个问题:有些教材缺乏时效性,年复一年都是同样的材料,特别是初三的教材。初三思想品德课主要侧重于国家的政策制度和理论教学,跟初一、初二相比,有一定的难度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理解起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就更需要利用一些契合实际的案例来说明问题,使学生体会更深刻。而教材选材缺乏时效性,就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有时甚至会误导学生。比如初三教材中的内容——“富有活力的经济制度”,课本中引用了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数据,而数据的年份为2007~2011年,这些数据显得有些过时,不能明确地说明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搜集最近几年的经济数据,渗透时事资料,既让学生明确知识点,又让学生掌握当前的经济形势,对国情形成正确的认识。再比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学,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科技现状,课本中引用了2010~2012年的数据,反映了我国的教育科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显然,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材料的话,学生可能会一直对我国的教育科技失去信心。可见教材选材的滞后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二、课堂的贤内助——渗透时事材料的作用
1.适应思想品德考试的需要
小到平时的期中、期末考,大到中考,时事问题的考查必不可少。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必须把时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甚至在复习时还必须展开时事专题的研究,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考试的需要。
2.适应学生兴趣的需要
思想品德课知识的讲授往往显得枯燥乏味,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材料,可以把知识点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社会现状,使整堂课变得有血有肉,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改变了学习无用的认识,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适应思想品德课教育功能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思想品德课更是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是学校的忽视、学生的不重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关。而在教学中渗透时事材料,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寻找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思考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思想品德课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三、找准突破口——如何选择时事材料
1.选择典型的时事材料
对于一个知识点的传授,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教师应选择最典型的材料引入课堂。比如对法律的特征的讲授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我们可以引用最新的“官员下马”事件。这样学生既能熟悉这一社会事件,又能正确地看待这一事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材料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就能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在教学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时,我们可以选择“朝韩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思考。但当前的世界形势下,钓鱼岛事件可能更引人注意,更能聚焦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选择材料时应该认真思索,深入学生的世界。
3.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
课堂时事材料的渗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对于一些认知难度较高的材料,教师不要舍不得放弃,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错误运用知识,成为学习的盲点。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渗透时事材料,我们应避免普通,选择典型;避免乏味,注重趣味;避免错位,选择到位。只有正确地选择时事,及时地结合时事,才能发挥时事的特殊功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