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福柯认为,权力无处不在,话语就是权力的象征。本文主要以语言运用为例,探讨英国族裔作家奈保尔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语言和权力关系。
关键词: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语言;权力
作者简介:尹雯(1984-),女,硕士,讲师,兰州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
语言与权力的关系一直是人文社会学科关注的重要问题。福柯说,话语即权力,语言本身就是权力的象征。在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族裔作家奈保尔的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殖民地人民努力运用英语这一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英语是宗主国的标准语言,殖民地人民也把它当作是官方和标准的语言,认为只有更好地掌握了它,才能更为有效或更有机会接近权力中心。在该作品中,毕司沃斯先生使用英语既是为了在“自己的”家里确立地位,为了和哈奴曼大宅的人平起平坐,又是为了和殖民国家英国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图尔斯太太和赛斯在哈奴曼大宅中总是坚持使用英语,也是为了掌控和维护更大的权力。本文主要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话语与权力关系。
小说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的画面:大多数人为了确立自己的地位,为了融入宗主国英国,尽量运用英语和他人交流。毕司沃斯先生即是一个典型代表。他除了在外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还在“自己的”家和哈奴曼大宅中坚持使用英语。虽然他毕生都未能真正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他在妻子莎玛和儿女跟前,显然想成为这个小群体的权力中心。然而,妻子莎玛总是把哈奴曼大宅称为家,他们的儿女们也更喜欢哈奴曼大宅,觉得它比父亲匆匆忙忙临时搭建的几座房子要好得多。面对权威的坍塌这一事实,为了在妻子和儿子女儿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毕司沃斯先生一直使用英语。英语是宗主国英国的官方语言,在殖民地也是权力的象征。毕司沃斯先生在完全没有必要的场合使用英语,其实是为了维护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和权力。
在哈奴曼大宅,毕司沃斯先生初次见到图尔斯太太,就为她虽然速度慢但非常標准的英语发音和语调震惊,顿时产生了敬畏之情。这其实与他已经深刻领会了语言所隐含的权力有很大关系。越是标准的英语,就与宗主国约相近,越是权力的象征。因此,从一入赘到哈奴曼大宅,他就开始学习和使用英语,他明白自己决不能比别人低一个层次。到后来,他几乎总是在哈奴曼大宅说英语,即使对方说印地语。他早就明白,虽然哈奴曼大宅表面上杂乱无章,但实际上井然有序,个人地位是按照次序划分的,就像其琴塔在派德玛之下,莎玛在琴塔之下,而赛薇在莎玛之下,至于他自己,则远在赛薇之下。因此,毕司沃斯先生说英语,也是确立和维护自己在哈奴曼大宅中的地位。
图尔斯太太是哈奴曼大宅的权力中心,所有人都在围绕着她转,包括嫁出去的女儿和她们的女婿们。特别是在她生病时,一切都以玫瑰房间为重,因为它是权利中心的中心。她基本上一直说英语,因为她觉得,说英语会让自己的话显得更有分量。虽然她自己就是印度人,但她对自己的身份并不特别认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说英语,可骂人时,却用印地语。她的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对自己语言的排斥,是对讲英语的英国的认同和向往。
在哈奴曼大宅中,英语就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哈奴曼大宅的那些姐妹们即使英语说得不好,也一直在坚持。奥华德从英国回来之后,她们更是如此,不停地讨好奥华德。在她们眼里,奥华德是最接近英国这个权力中心的人,和奥华德关系好,也就是和英国关系好,自己也就处于更高的地位。图尔斯太太也为儿子奥华德能在英国留学倍感骄傲,因为她感到相较于别人,自己的地位更高。
哈奴曼大宅除了图尔斯太太,赛斯是另一个权力中心。他替图尔斯太太掌管大半个家的事务。初次在图尔斯商店见面时,毕司沃斯先生对于他的口气感到十分不快,更让他心绪不宁的是,赛斯讲的是英语。从入赘哈奴曼大宅,毕司沃斯先生就与赛斯合不来,赛斯作为半个一家之主一直压制着他,而且一直不认可这个一无所有入赘到哈奴曼大宅的毕司沃斯先生。赛斯和图尔斯太太一样,一直用英语讲话,肯定英国的语言和权力,而否定了自己的文化与语言。话语即权力。如果赛斯不讲英语,就觉得自己在哈奴曼大宅的地位会低于别人,更不用说代替图尔斯太太处理家庭琐事、掌管产业。
在小说中,奈保尔并没有具体描写宗主国英国如何对殖民地印度实施统治,但我们从这些人物的语言运用等细节中,就可以感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无处不在的权力关系。英国在殖民的过程中,强迫殖民地人民接受了自己法律、教育、文化等体系。与此同时,本土居民也慢慢地从潜意识上接受他们的统治,并努力向他们靠近。比如,大家都努力学着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要是自己没机会融入上层社会,接近权力中心,他们就想尽办法让孩子努力学习,赢得奖学金,以便有机会接近英国,成为上层社会的人。
作为典型的后殖民为本,奈保尔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深刻揭示了语言与权力自己的关系。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正是通过语言这一“知识”媒介构建起来。语言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语言的运用,其实暗含着使用者本身的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判断。在后殖民时代,曾经的殖民地要真正实现独立,还需要重新树立本土语言的地位,重构本土的文化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志明.《毕司瓦斯先生的房子》:一个自我反讽的后殖民寓言[J].外国文学评论,2003 (04).
[2]孙晓萌.语言与权力[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
[3]王丹.《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流散批评视角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 (04).
[4]余珺珉.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
关键词: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语言;权力
作者简介:尹雯(1984-),女,硕士,讲师,兰州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
语言与权力的关系一直是人文社会学科关注的重要问题。福柯说,话语即权力,语言本身就是权力的象征。在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族裔作家奈保尔的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殖民地人民努力运用英语这一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英语是宗主国的标准语言,殖民地人民也把它当作是官方和标准的语言,认为只有更好地掌握了它,才能更为有效或更有机会接近权力中心。在该作品中,毕司沃斯先生使用英语既是为了在“自己的”家里确立地位,为了和哈奴曼大宅的人平起平坐,又是为了和殖民国家英国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图尔斯太太和赛斯在哈奴曼大宅中总是坚持使用英语,也是为了掌控和维护更大的权力。本文主要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话语与权力关系。
小说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的画面:大多数人为了确立自己的地位,为了融入宗主国英国,尽量运用英语和他人交流。毕司沃斯先生即是一个典型代表。他除了在外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还在“自己的”家和哈奴曼大宅中坚持使用英语。虽然他毕生都未能真正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他在妻子莎玛和儿女跟前,显然想成为这个小群体的权力中心。然而,妻子莎玛总是把哈奴曼大宅称为家,他们的儿女们也更喜欢哈奴曼大宅,觉得它比父亲匆匆忙忙临时搭建的几座房子要好得多。面对权威的坍塌这一事实,为了在妻子和儿子女儿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毕司沃斯先生一直使用英语。英语是宗主国英国的官方语言,在殖民地也是权力的象征。毕司沃斯先生在完全没有必要的场合使用英语,其实是为了维护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和权力。
在哈奴曼大宅,毕司沃斯先生初次见到图尔斯太太,就为她虽然速度慢但非常標准的英语发音和语调震惊,顿时产生了敬畏之情。这其实与他已经深刻领会了语言所隐含的权力有很大关系。越是标准的英语,就与宗主国约相近,越是权力的象征。因此,从一入赘到哈奴曼大宅,他就开始学习和使用英语,他明白自己决不能比别人低一个层次。到后来,他几乎总是在哈奴曼大宅说英语,即使对方说印地语。他早就明白,虽然哈奴曼大宅表面上杂乱无章,但实际上井然有序,个人地位是按照次序划分的,就像其琴塔在派德玛之下,莎玛在琴塔之下,而赛薇在莎玛之下,至于他自己,则远在赛薇之下。因此,毕司沃斯先生说英语,也是确立和维护自己在哈奴曼大宅中的地位。
图尔斯太太是哈奴曼大宅的权力中心,所有人都在围绕着她转,包括嫁出去的女儿和她们的女婿们。特别是在她生病时,一切都以玫瑰房间为重,因为它是权利中心的中心。她基本上一直说英语,因为她觉得,说英语会让自己的话显得更有分量。虽然她自己就是印度人,但她对自己的身份并不特别认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说英语,可骂人时,却用印地语。她的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对自己语言的排斥,是对讲英语的英国的认同和向往。
在哈奴曼大宅中,英语就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哈奴曼大宅的那些姐妹们即使英语说得不好,也一直在坚持。奥华德从英国回来之后,她们更是如此,不停地讨好奥华德。在她们眼里,奥华德是最接近英国这个权力中心的人,和奥华德关系好,也就是和英国关系好,自己也就处于更高的地位。图尔斯太太也为儿子奥华德能在英国留学倍感骄傲,因为她感到相较于别人,自己的地位更高。
哈奴曼大宅除了图尔斯太太,赛斯是另一个权力中心。他替图尔斯太太掌管大半个家的事务。初次在图尔斯商店见面时,毕司沃斯先生对于他的口气感到十分不快,更让他心绪不宁的是,赛斯讲的是英语。从入赘哈奴曼大宅,毕司沃斯先生就与赛斯合不来,赛斯作为半个一家之主一直压制着他,而且一直不认可这个一无所有入赘到哈奴曼大宅的毕司沃斯先生。赛斯和图尔斯太太一样,一直用英语讲话,肯定英国的语言和权力,而否定了自己的文化与语言。话语即权力。如果赛斯不讲英语,就觉得自己在哈奴曼大宅的地位会低于别人,更不用说代替图尔斯太太处理家庭琐事、掌管产业。
在小说中,奈保尔并没有具体描写宗主国英国如何对殖民地印度实施统治,但我们从这些人物的语言运用等细节中,就可以感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无处不在的权力关系。英国在殖民的过程中,强迫殖民地人民接受了自己法律、教育、文化等体系。与此同时,本土居民也慢慢地从潜意识上接受他们的统治,并努力向他们靠近。比如,大家都努力学着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要是自己没机会融入上层社会,接近权力中心,他们就想尽办法让孩子努力学习,赢得奖学金,以便有机会接近英国,成为上层社会的人。
作为典型的后殖民为本,奈保尔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深刻揭示了语言与权力自己的关系。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正是通过语言这一“知识”媒介构建起来。语言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语言的运用,其实暗含着使用者本身的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判断。在后殖民时代,曾经的殖民地要真正实现独立,还需要重新树立本土语言的地位,重构本土的文化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志明.《毕司瓦斯先生的房子》:一个自我反讽的后殖民寓言[J].外国文学评论,2003 (04).
[2]孙晓萌.语言与权力[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
[3]王丹.《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流散批评视角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 (04).
[4]余珺珉.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