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信息传达方式冲击着各行各业,也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结合服务营销的课程特点,提出以微课推动服务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了微课在服务营销中的的设计方法和具体应用。
关键词:服务营销;微课;教学模式
一、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信息传达方式冲击着各行各业,也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几年来,应用到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有多种,其中微课以其易获得、短小精炼、教学内容模块化的特点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随着2012~2013年我国首届高校微课比赛的顺利进行,微课开始也引起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在全国掀起微课建设热潮,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微学习方式。
服务营销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而服务营销传统教学存在教学内容老旧、教学形式单一、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近年来,有些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仍在摸索阶段。如何有效制作微课推动服务营销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上课下时间,培养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值得我們研究。
二、 微课的简介
所谓“微课”又称微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建构、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是以微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应用相结合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主题突出,内容精炼、结构良好”等特点。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来。
首先,微课以视频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集中,授课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效提高授课效率。其次,微课程主要通过移动化设施设备的使用,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有利于学生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全面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习人员不仅可以对学习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学习,对于没有明白的学习内容还能反复的使用微课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 微课的设计
从总体上来说,服务营销课程主要研究服务的基础理论、服务营销策略和管理控制三个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些知识点,微课内容的选取应尽量选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选择要细,要使这些知识点在短时间内被准确呈现和讲解,并能体现微课之间的独立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以“服务的定价方法”为例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具体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第一,要明确教学目标。这里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包括知识目标,还包括技能目标,即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尤其针对应用型的课程,以此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学生通过“服务的定价方法”的微课学习,就能较好掌握“如何从企业实际出发选择正确定价方法”这一实际问题。第二,精心设计、构建完整精炼的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体现其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特性,让人一目了然、轻松学会,提升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首先切入主题要新颖和快速,可以从生活现象或者实际问题入手,带动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其次在微课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并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亮点;最后在微课结尾处,小结的方法应科学和快捷。第三,在课件设计方面,要体现其实用性,做到形象直观,兼顾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并正确选择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力争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 微课的应用
要做好微课的设计和应用,一方面需要关注其技术性指标,如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合理设计,另一方面还需注意微课设计过程中所传达的知识点之间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尽管微课目标单一、内容短小、时间很短,但微课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具备基本的教学要素,要求是结构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教学单元。因此要求教学人员在制作微视频时应对教学内容能有效提炼,突出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并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微课这种教学模式要想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还应注重其学习平台的开发和管理,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辅助环境。当然为了能促使教师制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微课,校方也需提供更多的保障措施,开展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微课比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势和信息网络技术来开展教学,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五、 结束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补充。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单一,课堂所能传递的信息量相对较小,而将微课融入到服务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来可以克服此种不足。因此,将微课与传统教学互相融合,取长补短,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许芳.微课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J].亚太教育,2015(22):169-169.
作者简介:
丁美琴,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关键词:服务营销;微课;教学模式
一、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信息传达方式冲击着各行各业,也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几年来,应用到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有多种,其中微课以其易获得、短小精炼、教学内容模块化的特点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随着2012~2013年我国首届高校微课比赛的顺利进行,微课开始也引起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在全国掀起微课建设热潮,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微学习方式。
服务营销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而服务营销传统教学存在教学内容老旧、教学形式单一、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近年来,有些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仍在摸索阶段。如何有效制作微课推动服务营销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上课下时间,培养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值得我們研究。
二、 微课的简介
所谓“微课”又称微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建构、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是以微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应用相结合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主题突出,内容精炼、结构良好”等特点。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来。
首先,微课以视频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集中,授课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效提高授课效率。其次,微课程主要通过移动化设施设备的使用,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有利于学生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全面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习人员不仅可以对学习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学习,对于没有明白的学习内容还能反复的使用微课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 微课的设计
从总体上来说,服务营销课程主要研究服务的基础理论、服务营销策略和管理控制三个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些知识点,微课内容的选取应尽量选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选择要细,要使这些知识点在短时间内被准确呈现和讲解,并能体现微课之间的独立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以“服务的定价方法”为例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具体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第一,要明确教学目标。这里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包括知识目标,还包括技能目标,即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尤其针对应用型的课程,以此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学生通过“服务的定价方法”的微课学习,就能较好掌握“如何从企业实际出发选择正确定价方法”这一实际问题。第二,精心设计、构建完整精炼的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体现其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特性,让人一目了然、轻松学会,提升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首先切入主题要新颖和快速,可以从生活现象或者实际问题入手,带动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其次在微课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并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亮点;最后在微课结尾处,小结的方法应科学和快捷。第三,在课件设计方面,要体现其实用性,做到形象直观,兼顾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并正确选择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力争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 微课的应用
要做好微课的设计和应用,一方面需要关注其技术性指标,如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合理设计,另一方面还需注意微课设计过程中所传达的知识点之间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尽管微课目标单一、内容短小、时间很短,但微课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具备基本的教学要素,要求是结构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教学单元。因此要求教学人员在制作微视频时应对教学内容能有效提炼,突出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并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微课这种教学模式要想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还应注重其学习平台的开发和管理,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辅助环境。当然为了能促使教师制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微课,校方也需提供更多的保障措施,开展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微课比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势和信息网络技术来开展教学,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五、 结束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补充。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单一,课堂所能传递的信息量相对较小,而将微课融入到服务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来可以克服此种不足。因此,将微课与传统教学互相融合,取长补短,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许芳.微课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J].亚太教育,2015(22):169-169.
作者简介:
丁美琴,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