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支柱。根据西方经济学的IS-LM模型,若能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能使经济政策的效果事半功倍;若没有进行良好的协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扩张型 稳健型
一、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包括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调整法定准备率。
根据主流的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能调节国民收入,从而稳定物价,实现充分就业,达到经济稳定增长。不过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不需要通过中间变量来发挥作用;货币政策要通过利率影响总需求,间接发挥作用。
二、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总体上来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增加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应,降低总需求。
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迅速传播,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许多沿海发达城市的经济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并且国内也面临着通货膨胀加剧的危机,物价飞速上涨,货币贬值。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必须要结合实际,运用合理的经济政策来调节中国的经济,保障人民的安定生活。所以从2008年以来,政府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的经济动向,适时的对经济政策进行合理的搭配。
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先后经历了从“双稳健”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接着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财政政策对国内经济的调节起的作用大于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善于解决我国与外国的经济往来中所产生的问题。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内忧外患,所以最终采取双松的经济政策,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解决国内的通货膨胀问题,以稳健性的货币政策拉动经济的发展:
(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减少所得税:税收是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盈利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减少所得税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修改各种税法制度和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方案,合理利用税收的杠杆效应,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能够有较为充足的资金进行自我周转及盈利。并且减少所得税能够增加消费、减少投资、改善通货膨胀,对国民生产总值产生正的影响,所以这无疑是最为便捷也最有成效的政策。
2.增加政府开支: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支出的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在经济面临冲击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增加购买支付水平。例如举办公共工程等,一方面增加了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就业,一箭双雕更益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是一种货币性支出。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使得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刺激消费,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
3.投资津贴:投资津贴是指政府对企业的投资进行一些补贴,这会降低企业的成本,激励企业进行投资,刺激经济的增长。企业投资的增加,会刺激消费,带动经济的增长。这在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扩大货币供给:扩大货币供给会使得利率下降,人们就会将用于储蓄的钱更多的用于消费。并且利率的降低使得企业的借款成本降低,企业会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和消费的扩张都会刺激经济的发展。扩大货币供给无疑是促进经济发展又快又有效的措施,但是过度使用会使得市面上流通的纸币增多,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加剧通货膨胀。
2.降低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的准备金,使得银行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放贷和融通。在为银行创造更多效益的同时,流通资金的增加促使消费增加,促进经济的增长。不过变动法定准备率有时滞,并且作用太激烈,可能会使经济陷入强行扭转轨迹的误区。
3.降低再贴现利率: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向中央银行借款。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就相应增加,货币供应也会增加,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贴现率政策是一个相对来说效果并不明显的政策,因为再贴现的时间短,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临时性的资金周转问题,并不能长期的进行经济的调节;况且再贴现率政策不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政策,如果商业银行并未申请再贴现,那这个政策就是无效的。所以现实中这个政策的运用不是很广泛。
4.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买卖政府债券等来控制货币的供给和利率,这是目前中央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购进政府债券时,相当于增加了货币供应。另外,公开市场操作会引起交易市场上债券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从而影响债券价格以及市场利率,影响经济的发展。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连续的、灵活的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债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其他政策所不具有的优点,所以采取的比较多,并且效果比较好。
三、未来应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从消费需求看,要求采取正确的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需求看,要求采取措施,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的国家想要继续发展壮大,未来依旧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样才能活跃经济。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喜欢存钱而不善于消费,投资更是不活跃,所以鼓励消费和投资,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今我国的经济前景一路看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会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如虎添翼。
综上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优点和缺陷,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会比单纯的运用一项货币工具更有效果。就当前的国民经济形势来看,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性的货币政策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结果,顺利的度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且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结合国情,我国应该继续坚持扩张性的政策,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高鸿业.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01月.
[2]新华网.新华时评:“新常态”中有新亮点——三评经济“新常态”之一.2014年10月.
作者简介:李晓雅(1994-),女,汉族,河南平顶山,郑州大学商学院,2012级本科生,金融学专业。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扩张型 稳健型
一、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包括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调整法定准备率。
根据主流的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能调节国民收入,从而稳定物价,实现充分就业,达到经济稳定增长。不过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不需要通过中间变量来发挥作用;货币政策要通过利率影响总需求,间接发挥作用。
二、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总体上来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增加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应,降低总需求。
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迅速传播,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许多沿海发达城市的经济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并且国内也面临着通货膨胀加剧的危机,物价飞速上涨,货币贬值。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必须要结合实际,运用合理的经济政策来调节中国的经济,保障人民的安定生活。所以从2008年以来,政府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的经济动向,适时的对经济政策进行合理的搭配。
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先后经历了从“双稳健”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接着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财政政策对国内经济的调节起的作用大于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善于解决我国与外国的经济往来中所产生的问题。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内忧外患,所以最终采取双松的经济政策,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解决国内的通货膨胀问题,以稳健性的货币政策拉动经济的发展:
(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减少所得税:税收是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盈利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减少所得税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修改各种税法制度和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方案,合理利用税收的杠杆效应,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能够有较为充足的资金进行自我周转及盈利。并且减少所得税能够增加消费、减少投资、改善通货膨胀,对国民生产总值产生正的影响,所以这无疑是最为便捷也最有成效的政策。
2.增加政府开支: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支出的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在经济面临冲击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增加购买支付水平。例如举办公共工程等,一方面增加了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就业,一箭双雕更益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是一种货币性支出。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使得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刺激消费,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
3.投资津贴:投资津贴是指政府对企业的投资进行一些补贴,这会降低企业的成本,激励企业进行投资,刺激经济的增长。企业投资的增加,会刺激消费,带动经济的增长。这在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扩大货币供给:扩大货币供给会使得利率下降,人们就会将用于储蓄的钱更多的用于消费。并且利率的降低使得企业的借款成本降低,企业会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和消费的扩张都会刺激经济的发展。扩大货币供给无疑是促进经济发展又快又有效的措施,但是过度使用会使得市面上流通的纸币增多,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加剧通货膨胀。
2.降低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的准备金,使得银行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放贷和融通。在为银行创造更多效益的同时,流通资金的增加促使消费增加,促进经济的增长。不过变动法定准备率有时滞,并且作用太激烈,可能会使经济陷入强行扭转轨迹的误区。
3.降低再贴现利率: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向中央银行借款。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就相应增加,货币供应也会增加,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贴现率政策是一个相对来说效果并不明显的政策,因为再贴现的时间短,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临时性的资金周转问题,并不能长期的进行经济的调节;况且再贴现率政策不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政策,如果商业银行并未申请再贴现,那这个政策就是无效的。所以现实中这个政策的运用不是很广泛。
4.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买卖政府债券等来控制货币的供给和利率,这是目前中央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购进政府债券时,相当于增加了货币供应。另外,公开市场操作会引起交易市场上债券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从而影响债券价格以及市场利率,影响经济的发展。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连续的、灵活的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债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其他政策所不具有的优点,所以采取的比较多,并且效果比较好。
三、未来应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从消费需求看,要求采取正确的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需求看,要求采取措施,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的国家想要继续发展壮大,未来依旧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样才能活跃经济。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喜欢存钱而不善于消费,投资更是不活跃,所以鼓励消费和投资,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今我国的经济前景一路看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会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如虎添翼。
综上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优点和缺陷,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会比单纯的运用一项货币工具更有效果。就当前的国民经济形势来看,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性的货币政策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结果,顺利的度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且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结合国情,我国应该继续坚持扩张性的政策,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高鸿业.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01月.
[2]新华网.新华时评:“新常态”中有新亮点——三评经济“新常态”之一.2014年10月.
作者简介:李晓雅(1994-),女,汉族,河南平顶山,郑州大学商学院,2012级本科生,金融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