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侄孝似亲生儿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w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湖南省平江县有一对幸福的老夫妇。
  丈夫叫张芷凡,是一名退伍老兵,年近八旬,身材不高,但腰板挺直。古铜色的面孔伴着银色的须发。妻子叫朱典华,他们虽然高寿,但是耳聪目明,每日精神矍铄。
  老两口如此健康,一般人一定认为是他们的儿子儿媳照顾有方,其实他们并没有自己亲生的子女,抚养成人的养子也因为无法忍受山村的贫苦不告而别,一直以来照顾他们生活的是3个侄子。
  早先,曾经有人建议将张芷凡夫妇列入“五保”行列。此时,张芷凡夫妇的侄子们说:“我们是伯父伯母最亲的家人,他们的衣、食、住、行应由我们照料。我们能照顾伯父伯母就不推给国家。”此后20多年,侄子们与伯父伯母相伴为乐,和睦相处。伯父的衣食住行,每每列入一家人的议事日程。伯父的喜怒哀乐,总关侄子脸上的阴晴雨云。一日三餐,侄媳变换花样,为没牙的伯父做饭烧菜。侄子瞻前顾后,为伯父更衣穿戴。街坊邻居打心眼里羡慕他们,赞叹他们,说他们“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人心换人心,八两对半斤。侄子对伯父无微不至地照顾,伯父伯母对他们也倍加关爱。其实张家这三个侄子的少年时期令人心酸,他们的母亲李安很早就去世了,父亲张度凡因为工作忙无力照顾他们。慈祥的伯父伯母让他们重拾家庭的温暖,承担起了照顾的责任。3个侄子都发奋自强,大侄子早早成家立业,二侄子成为一名医生在广州工作,三侄子复员回乡自谋职业,有时心情不畅,郁郁寡欢。伯父闻知,总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一句温暖的话语,犹如一把开心的钥匙。父爱亲情,融掉三冬霜雪。
  如今,侄子们的生活也由小康走向富裕,他们对伯父伯母的照顾更加尽心尽力。伯父伯母每月的油、盐、米、零用钱,他们备足给足。老两口对此总是觉得过意不去,常对侄子们说:“我连累你们了……”每当此时,侄子们总是劝慰他们说:“我们已下决心要服侍你们成为百岁寿星哩!您可别破坏了我们的计划!”张芷凡听了总是呵呵笑。有这样的侄子和侄媳,老人早就放心安度晚年了。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照顾高龄老人与“精神养老”  高龄老人去不去住养老院?是很多家庭的两难选择!下面三者对入住养老院的看法,也许是一家之言,但愿能抛砖引玉,请读者告诉我们更多新颖意见和建议。  ——编者    美国曾做过研究,老人在入住养老机构的头3个月内过世的比例很高,其中“了无生趣的居住环境”是关键因素。  前几年,一个邻居脑部手术后,生活不能自理,家人把他送去养老院,不出半个月他就去世了。去年,我的一个远房表姨
期刊
国庆长假过后,医院病房里出现了数位因褥疮收治入院的病人。稍加留意,我发现这些病人年龄几乎都超过了70岁,患有老年痴呆或者帕金森症,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还有一点让人唏嘘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来自养老院。  我并不是想说养老院有什么不好,相反的我认为养老院是一个可以改善老人生活状态的公共机构。只是有时候,我发现多数养老院似乎并不适合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  这些褥疮病人多是因为照料不周造
期刊
有一天你已经病魔缠身、生活已经不能自理、行动已经开始不便的那个时候——该不该去住养老院?以前,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母亲的经历却让我深思。  85岁的母亲在养老院生活半年了。上半年母亲病重,入院治疗一个半月后命保住了,但人也“废”了:戴着氧气罩,插着尿管,意识不清,不能下床。如果出院回家,就算有保姆精心照顾,但换尿管、打针这样的专业护理工作,保姆干不了。我对比了几家养老院,总算相中一家。我不太
期刊
前天几位老友闲聊,他们知道我坚持读书看报写文章,练单杠又上互联网。有人就说:“你真是70岁年龄,60岁面容,50岁身体,40岁的心态啊!什么诀窍?”我笑答:“从《新天地》中学来的。你们也订一份读后就知道了,真是获益匪浅啊!”  我与《新天地》(原名《老人天地》)结缘于20年前,那是1989年的第9期,我还是个中年人。后来,我就自费订阅《老人天地》。当《老人天地》改为《新天地》后,我为之一振:这刊名
期刊
2009年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10年,也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老年人年”10年。10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  与此同时,2009年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年,也是老龄事业突飞猛进的一年。全社会对老龄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我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
期刊
职工退休了,常常会有依依不舍之情。单位为他们举行欢送茶话会,为他们送上一份珍贵的纪念品,更能使退休职工终身难忘。时下有的社区每隔4个月就要召开一次退休人员欢迎会。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值得推广。  此举不仅能显示出社区领导欢迎退休人员进社区的诚意,使他们有一种置身于家中的温馨感觉,也能激发退休人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社区召开的“退休人员欢迎会”,就是一个密切彼此感情、加深友谊的“连
期刊
唐志龙是个做事执着认真的人。他是长沙最早的一批知青,1963年就下放到了江永回龙墟农场。其实当时他已考上高中,可他硬是响应党的号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放弃了升学机会 ,上山下乡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别的知青下农村,大多是抱着锻炼几年再回城的想法,可唐志龙却决心在农村扎根一辈子。他向老农工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咬着牙关克服一切困难,很快过了劳动关、生产技术关,成了一个合格的新型农民,得到全场农工
期刊
夜深人静,与妻闲坐。妻织毛衣,棒针“的的”有声,闲散的话题絮絮绵绵。这时便有一种心动,柴米油盐的日子,已然刻骨铭心,这样延续了三十多年的交流已经出神入化。  读妻的脸,那行行道道条条的皱纹,每一条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条都流淌着爱的奉献和痴情。  妻初嫁我家,父母双双卧病在床,要她去伺候,几亩责任田等着她去耕种。妻没有犹豫,毫不动摇,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担起这副全家的重担,从此,这个面临崩溃的家,便有了生
期刊
生离死别的命运,把我们老俩拴在一起,在彼此满意的情况下,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北京执行任务时,我们再婚了。结婚的第一道关卡便是新老伴的鼾声。  新婚之夜,老伴头一挨枕头,呼噜声便随之而起,由阳春白雪、低吟浅唱到如潮如涌、如吼如雷,那声音所产生的振幅与撼动力,足以使招待所的左邻右舍难于安宁,更不用说与他同床共枕的我了。我把他推醒,他笑笑说:“对不起,我就这个老毛病,所以,每次出差都享受‘独间’的特殊待
期刊
善良岳母“情感出位”气昏老伴    2009年6月21日,在郑州铁路局上班的黄伟豪下班回到家,便觉得家里的气氛有些异样。岳父脸色铁青地在沙发上抽闷烟,岳母在卧室里嘤嘤哭泣,妻子坐在一边闷声不语。一看这情景,黄伟豪向妻子递了个眼色,妻子随即跟他进了卧室。妻子李泽惠话未出口,眼圈就红了,她说出了一桩让黄伟豪大感意外的事情——  原来,岳父李德成与岳母胡素芬婚后曾两地分居多年,一年到头几乎都是岳母带着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