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小档案”教学设计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3do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8页成长小档案、第115页自我评价。
  设计理念与教学策略:
  为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与能力发展,新人教版教材设置了过程性评价的板块,内容有:一是“成长小档案”,安排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和每册次学习结束时,让学生回顾通过本单元、本册次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二是“自我评价表”,安排在全部学习结束时,让学生对自己本学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反思与自我评价,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学习习惯。这样的安排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本课是全册学习结束时的“成长小档案”,可用一整课时的时间来学习,设计5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通过读目录,按知识各类合并目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全册课本所学知识的基本结构;第二环节,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第三、四环节,通过阅读课文、分类整理、反思评价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全册课本所学知识的基本语言、基本思路;第五环节,通过查错纠错进行自我修正,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本册课本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时,以“成长小档案”的5幅插图为索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课文,进一步明确学习任务,对知识要点进行分类、整理,对学习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最有趣的事进行回顾、再现。这样,通过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读目录
  引导学生读课本目录,并整理第二、四、五、六单元合并起来是“数的运算”,这是本册课本的主要内容。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分数与整数的不同,它是一种新的数,也能像整数一样进行加减运算。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图形的特征和周长,它与第三单元“测量”的长度单位有密切联系。
  第一单元“时、分、秒”学习时间单位。第三单元“测量”学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第九单元“数学广角”学习集合。
  环节二:了解复习内容和方法
  读课题,第108页的“总复习”。读复习内容:一是“这学期有什么收获”;二是“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让学生边阅读相应的课文,边整理数学知识,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继续绘制“知识树”。
  环节三:说说“这学期有什么收获”
  1.认识分数。
  教学图一。读课文,理解分数的意义: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批注“1→■”。把长方形剪成4个正方形(在课文画正方形),把4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也是■;批注“4→1→■”。
  阅读第八单元课文,回顾主要的知识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比较大小,分数加减法,用分数的含义和除法解决问题。
  2.认识图形。
  教学图二。读课文,回顾主要的知识点: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阅读第三、七单元课文,总结认识图形的方法:从边和角两个角度观察图形,角有几个,有无直角;边有几条,边的长度。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画一个单位的长度,回顾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用一个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为了简便,把一些单位放在一起做成尺子等测量工具。
  3.认识时间。
  教学图三。读课文,体会测量时间的方法:把一些单位放在一起做成钟表,用一个单位去测时间的长短。秒针走1小格是1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时针走1字是1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即1分=60秒;分针走一圈,时针走1字,即1时=60分。
  阅读第一、三单元课文,回顾1秒和1吨在生活中的表象。测量质量的方法:把一些单位放在一起做成称子,用一个单位去量物体的质量。
  阅读第五单元课文,“倍”的实质是:用一个数为单位,用它去量另一个数,而度量的结果是一个数。
  小结:数学家喜欢将所有标量看作为同一个概念。当单位确定后,就可用同一类的数去度量所有的量,这是数学的优点。
  4.数的运算。
  教学图四。读课文,让学生把乘法的计算法则补充完整(参见课本第62页)。
  阅读第六单元课文,理解多位数乘法的条件:(1)与因数的每一位数相乘,(2)因数的每一位数的乘法与表内乘法相同,(3)掌握“进位”。0和任意数相乘都得0,所以,有的可以口算,有的可以用简便算法。
  阅读第二、四单元课文,理解学会多位数加减法的条件:(1)只有同一数位的数才能直接进行加减;(2)同一数位上的数的加减与单位数的加减完全相同;(3)掌握“进位”和“退位”。
  小结:多位数乘法的计算原理和加减法的有很大的不同。
  5.认识集合。
  阅读第九单元课文,说说集合的主要内容。
  环节四:谈谈“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
  教学图五。读图中同学的话,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其意思:左边同学说时间的表象,与图三连线。右边同学说身份证号码的信息,让学生阅读课文“数字编码”。
  引导学生从方法和感受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体会,也可以把各单元中“成长小档案”的语句读一读。
  “自我评价”。阅读第115页的评价项目,对照项目进行自我评价:表现好的,在第一栏画3朵红花;表现良好的,在第二栏画2朵红花;表现一般的,在第三栏画1朵红花。
  引导学生统计自己所得红花的数量,与上个学期的数量进行比较,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以书面的形式回答问题:“你觉得自己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更努力些?”
  环节五:拓展与延伸
  让学生整理出本学期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习题,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自己修正。
  ◇责任编辑:徐新亮◇
其他文献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具体形象地描述了钱塘江涌潮奔腾西去的壮观场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课文紧扣“奇观”,由远而近,依序写来,显得有条不紊;在突出“奇特”时,先闻其声,再观其形,显得有声有色。教学中,可聚焦“奇观”引导想象,展示语言情境,促进形象的感受;要围绕“奇观”引导品味,展示语言魅力,促进语言的内化。  一、揭示课题,引出“奇观”  理解“观潮”的
期刊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钟面”是一个封闭的结构,没有“头”和“尾”。而人们的思维定势就是从头开始的。因此,找准认识的起点很关键。一般而言,先认识“整时”,然后再认识“半时”和其他时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实验教材在一年级上册安排“认识钟表”,在一年级下册安排“认识时间”。修订版教材在一年级上册安排“认识钟表”,在二年级上册安排“认识时间”,并且在“认识钟表
期刊
“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小学传统的几何内容,10年间我先后三次执教该节公开课。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与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从开始的“一味强调等积转化”到“用面积单位度量和等积转化平行展示”,最后“顺应学生思维实现两种方式的沟通”,真正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计算公式。这一变化让学生学习空间不断加大,教师也由讲授者慢慢向组织者与引导者转变。很好地达成了“引导学生在直观理解基础上,跨越直观达到本质理解”的课堂
期刊
数学复习课通常机械而重复着这样的场景:复习巩固,形式单一,对认知目标的过度追求,大剂量的练习一股脑倾泻而下,困顿与乏味弥漫着整个课堂。笼罩在这样氛围下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极低。所以,教师必须尝试着对复习课教学方法作一些变革,使得复习过程鲜动灵活,饶有趣味,让学生神清气爽,情绪高昂。  一、来一次“忽悠”,让学生获得刻骨铭心的体验  在众多的数学复习课上,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一种“作壁上观”的姿态。教
期刊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作的献辞,面对环球旅行的特定假设,作者对书的选择是毫不犹豫的,对书的读法也是别具一格。在她看来,一本喜爱的书就是一位可爱的朋友,以书为侣,永不寂寞;与书相伴,其乐无穷。指导学生阅读,可围绕“选择”来感受作者爱书如友、爱书如家的美好情怀;可紧扣“读法”来感受作者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读书情趣,从而引领学生在多样的言语实践中感受书的
期刊
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数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学就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让学生看到教学建造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半成品。作为教师就要在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在教材和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桥梁,站在思维分析的高度来研究处理教材,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使思维训练得以发展。  一、挖掘
期刊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从而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表达心理变化的词语,梳通全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最后明白剪枝的道理。课后自认为整节课设计巧妙,重点突出,以点代面,课堂高效。但在观
期刊
萨德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引领的角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思路,有了它,阅读才有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品德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三个部分和能力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三个方面,都非阅读引领莫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体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
期刊
童话故事能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童话故事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童话故事不仅滋润童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指引学生习作的方向。  一、挖掘文本,有效“渗透”  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情节奇妙,曲折动人,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童话中有对学生进行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44~46页。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知道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事件数量的多少导致可能性结果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对随机现象中独立事件的不确定性理解与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活动,感受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创设情境,开展抓阄活动。  师:小明、小雪、小丽3个小朋友轮流玩角色扮演游戏,“警察、法官、小偷”各选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