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2年6月我院50份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
结果:产生误差的50份血液检验标本中:14份前期工作不到位,占28%;6份受检者自身因素,占12%;8份采集过程因素,占16%;18份血液送检不及时,占36%;4份检验时处理不佳,占8%。
结论:导致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很多,提高受检者、医务人员的重视与配合,加强检验的操作技术,可以避免误差的产生。
关键词: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3-02
检验科的日常管理中主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血液标本的采集,血液标本的合格与否对检验报告的准确性起决定作用[1]。因此,在进行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务必要降低误差的产生。想要降低误差,就要注重血液的采集、存放、运输等环节的操作。近几年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地医院检验科的血液检验报告误差率高于50%[2]。现对我院检验科2012年1月~2012年6月50份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所选取的50份存在误差的标本均为2012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检验科进行的血液检验标本。对存在误差的血液检验标本清晰地记录不合格因素,并与检验报告一同向临床科室反映,共同总结性分析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
2结果
产生误差的50份血液检验标本中:14份前期工作不到位,占28%;6份受检者自身因素,占12%;8份采集过程因素,占16%;18份血液送检不及时,占36%;4份检验时处理不佳,占8%。
3讨论
医疗设备的日益更新,各科室对血液检验标本的需求有所不一[3]。这就要求检验科的检验人员必需加强自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做到能够很好地控制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
3.1标本误差存在的原因。
3.1.1采集前期工作不到位。在血液采集的前一日,医务人员没有对受检者进行注意事项的叮嘱和指导,使受检者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胡乱准备后进行血液的采集和检验。例如:采集前未禁食、进行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服用药物等因素都会使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在本组的研究对象中,有14例存在此项因素,占造成误差总因素的28%。
3.1.2受检者自身因素。本次选取的6例(12%)属受检者自身因素:受检者对血液检验的意识不高,对相关注意事项不了解;在医务人员交代注意事项后没有重视或与之违背;在血液采集时不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受检者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私自服用药物,且不如实告知医务人员等。
3.1.3采集过程存在的因素。进行血液采集的相关人员中有8例(16%)是由于专业知识不牢固:对使用的针管选择不当,影响采血效果;采血量过多或者过少,影响凝血效果;采集的顺序不正确,造成血液凝集;采集的时间太长,改变血液的相关指标和性质[4];采集的技术不娴熟,直接影响血液标本的采集。
3.1.4血液送检不及时。试验组中有36%(18例)是因为血液采集后不及时送检,存放时间过长造成的误差。血液在离开人体后,血细胞仍在进行物质代谢,标本存放一段时间,其含氧量会下降,氨与CO2的含量会逐渐上升,各种酶半衰变的时间很短,若不及时送检验科检验,血液标本就失去了检验的价值[5]。
3.1.5检验时处理不佳。4例(8%)是由于以下原因而产生的误差:检验科的检验人员对送检的血液标本存放不合理,储存的时间和方法不正确,使标本形成溶血;检验人员对使用仪器的检验步骤不严谨,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熟练,使检验的结果容易产生误差。
3.2减少误差的方法。
3.2.1对受检者的干涉。采集血液前一日,医务人员应对受检者进行前期教育指导工作:嘱咐受检者采血前需空腹12个小时左右,不宜过长或者过短;在血液采集前30分钟应停止运动,避免由于大量运动引起糖、钾、尿素、钠等含量的改变而产生的误差;了解受检者的生理状态和用药情况,并详细标注在化验单上。医务人员要明确的告知和监督受检者务必要严格执行血液采集前的要求,同时解释这些因素会导致的后果,引起受检者的重视,并自觉遵守,从而有效的降低了误差的发生。
3.2.2血液采集中的控制。加强相关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端正态度、认真负责,熟练操作技能。在采集血液时先核对化验单与医嘱,正确选取真空管,熟练压脉、拍打、穿刺等一系列操作,避免钾离子和溶血影响检验结果;血量必须符合要求,血量过多时无法充分抗凝,形成部分血凝固,影响检验效果,血量过少,则导致检验结果的血液凝血功能水平下降;多管血液采集的一般顺序是凝血试验标本、血沉与血常规、其他检验标本,这就有效避免了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凝集;采集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蛋白和血凝指标的改变。
3.2.3及时送检。对采集好的血液标本应及时送检,避免存放时间过长,运送时避开猛烈摇晃和震动,不能雨淋、阳光照晒以及因试管破裂造成的外溅和污染,此类情况都会严重影响血液检验的结果,应重新采集。
3.2.4检验中的处理。对送检的血液标本合理分类和储存,避开晃动与倾斜,保证储存的条件和时间,预防溶血现象的发生;对长时间储存的血液标本,需分离血清后再冷藏;对仪器的保养、校准和使用要彻底、合理、准确,降低对血液标本的污染。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致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很多,提高受检者、医务人员的重视与配合,加强检验的操作技术,从而避免产生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曹仲梅.血液检验标本30份误差原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07)
[2]谭明凤.血液标本不合格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11)
[3]于建梅.临床中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当代医学,2010(03)
[4]苑瑞琴.29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02)
[5]王維.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及对策[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08)
[6]石福荣,任海云,杨娟.影响血标本检验结果的常见原因及对策[J].山东医药,2010(15)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2年6月我院50份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
结果:产生误差的50份血液检验标本中:14份前期工作不到位,占28%;6份受检者自身因素,占12%;8份采集过程因素,占16%;18份血液送检不及时,占36%;4份检验时处理不佳,占8%。
结论:导致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很多,提高受检者、医务人员的重视与配合,加强检验的操作技术,可以避免误差的产生。
关键词: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3-02
检验科的日常管理中主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血液标本的采集,血液标本的合格与否对检验报告的准确性起决定作用[1]。因此,在进行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务必要降低误差的产生。想要降低误差,就要注重血液的采集、存放、运输等环节的操作。近几年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地医院检验科的血液检验报告误差率高于50%[2]。现对我院检验科2012年1月~2012年6月50份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所选取的50份存在误差的标本均为2012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检验科进行的血液检验标本。对存在误差的血液检验标本清晰地记录不合格因素,并与检验报告一同向临床科室反映,共同总结性分析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
2结果
产生误差的50份血液检验标本中:14份前期工作不到位,占28%;6份受检者自身因素,占12%;8份采集过程因素,占16%;18份血液送检不及时,占36%;4份检验时处理不佳,占8%。
3讨论
医疗设备的日益更新,各科室对血液检验标本的需求有所不一[3]。这就要求检验科的检验人员必需加强自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做到能够很好地控制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
3.1标本误差存在的原因。
3.1.1采集前期工作不到位。在血液采集的前一日,医务人员没有对受检者进行注意事项的叮嘱和指导,使受检者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胡乱准备后进行血液的采集和检验。例如:采集前未禁食、进行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服用药物等因素都会使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在本组的研究对象中,有14例存在此项因素,占造成误差总因素的28%。
3.1.2受检者自身因素。本次选取的6例(12%)属受检者自身因素:受检者对血液检验的意识不高,对相关注意事项不了解;在医务人员交代注意事项后没有重视或与之违背;在血液采集时不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受检者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私自服用药物,且不如实告知医务人员等。
3.1.3采集过程存在的因素。进行血液采集的相关人员中有8例(16%)是由于专业知识不牢固:对使用的针管选择不当,影响采血效果;采血量过多或者过少,影响凝血效果;采集的顺序不正确,造成血液凝集;采集的时间太长,改变血液的相关指标和性质[4];采集的技术不娴熟,直接影响血液标本的采集。
3.1.4血液送检不及时。试验组中有36%(18例)是因为血液采集后不及时送检,存放时间过长造成的误差。血液在离开人体后,血细胞仍在进行物质代谢,标本存放一段时间,其含氧量会下降,氨与CO2的含量会逐渐上升,各种酶半衰变的时间很短,若不及时送检验科检验,血液标本就失去了检验的价值[5]。
3.1.5检验时处理不佳。4例(8%)是由于以下原因而产生的误差:检验科的检验人员对送检的血液标本存放不合理,储存的时间和方法不正确,使标本形成溶血;检验人员对使用仪器的检验步骤不严谨,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熟练,使检验的结果容易产生误差。
3.2减少误差的方法。
3.2.1对受检者的干涉。采集血液前一日,医务人员应对受检者进行前期教育指导工作:嘱咐受检者采血前需空腹12个小时左右,不宜过长或者过短;在血液采集前30分钟应停止运动,避免由于大量运动引起糖、钾、尿素、钠等含量的改变而产生的误差;了解受检者的生理状态和用药情况,并详细标注在化验单上。医务人员要明确的告知和监督受检者务必要严格执行血液采集前的要求,同时解释这些因素会导致的后果,引起受检者的重视,并自觉遵守,从而有效的降低了误差的发生。
3.2.2血液采集中的控制。加强相关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端正态度、认真负责,熟练操作技能。在采集血液时先核对化验单与医嘱,正确选取真空管,熟练压脉、拍打、穿刺等一系列操作,避免钾离子和溶血影响检验结果;血量必须符合要求,血量过多时无法充分抗凝,形成部分血凝固,影响检验效果,血量过少,则导致检验结果的血液凝血功能水平下降;多管血液采集的一般顺序是凝血试验标本、血沉与血常规、其他检验标本,这就有效避免了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凝集;采集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蛋白和血凝指标的改变。
3.2.3及时送检。对采集好的血液标本应及时送检,避免存放时间过长,运送时避开猛烈摇晃和震动,不能雨淋、阳光照晒以及因试管破裂造成的外溅和污染,此类情况都会严重影响血液检验的结果,应重新采集。
3.2.4检验中的处理。对送检的血液标本合理分类和储存,避开晃动与倾斜,保证储存的条件和时间,预防溶血现象的发生;对长时间储存的血液标本,需分离血清后再冷藏;对仪器的保养、校准和使用要彻底、合理、准确,降低对血液标本的污染。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致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很多,提高受检者、医务人员的重视与配合,加强检验的操作技术,从而避免产生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曹仲梅.血液检验标本30份误差原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07)
[2]谭明凤.血液标本不合格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11)
[3]于建梅.临床中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当代医学,2010(03)
[4]苑瑞琴.29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02)
[5]王維.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及对策[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08)
[6]石福荣,任海云,杨娟.影响血标本检验结果的常见原因及对策[J].山东医药,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