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子所处的春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征伐持续不断,《孙子兵法》的出现,可以说响应了时代的需要。孙子,名武,字长卿,生卒年月不详,但大致可知他与孔子是同时期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十三下》可知,孙子祖先是陈国贵族的后裔。公元前532年,孙武从齐国避难逃到南方的吴国,公元前512年,孙子经伍子胥的推荐,见到了吴王阖闾,孙子向吴王阖闾进献了兵法十三篇(即《孙子兵法》)。可见,《孙子兵法》大概是写于公元前532年至公元前512年之间。吴王阖闾非常欣赏孙子,任命孙子为将军。随后,孙子率领吴军,五战入郢,西破强楚。公元前484年,吴军又在艾陵打败齐国军队,公元前482年,吴国借黄池会盟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赞云:“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1。
《孙子兵法》是中国春秋时期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春秋时期战略思想的重要代表,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三国时期,曹操曾为《孙子兵法》作注。此后,又有《孙子十家注》。北宋神宗时,官定兵书《武经七书》以《孙子兵法》为首。南宋时,《孙子兵法》是选考武将的必考内容。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兵诀评》中写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2。由此可见,《孙子兵法》在中国军事理论著作中的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论述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在孙子十三篇的丰富内容中,蕴含了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在此我仅略论三个主要方面。
一、战略上要极端重视战争,不可轻易开战
《孙子兵法》第一篇名为“计”。“计”,包含了战略、谋略和计谋的意思,内涵相当丰富。《计篇》第一句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3这就是说,战争(兵者)乃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一定要慎重对待,开宗明义地说明对待战争,首先在战略上要极端慎重。这说明孙子已明确意识到,战争乃是政治的继续,应尽可能避免战争。在其后的《谋攻篇》中,孙子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之语4,贯穿其间的,正是慎战思想。故,尽管《孙子兵法》虽未明确说出要尽量避免战争之类的话,但就孙子的思想而言,其实已将尽可能通过政治等其他途径解决利益冲突作为一种最高战略。避免战争的思想,可给予当代企业极其重要的启发。消费者不是企业的敌人,企业应通过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利润,应避免与消费者出现对立的局面。因为一旦出现危机,消费者就可能会对企业产生“敌意”,从而与企业形成“敌对”状态。企业陷入危机后,公共关系尽管能够处理危机,但已是次一等的公共关系了。最杰出的公共关系活动是防患于未然,使企业避免陷入危机,这类公共关系活动,可能无智名、无勇功,但担得起“出神入化”的赞誉。
在《作战》篇中,孙子指出战争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兵既久,国力必然受到伤害。他说:“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5这毫无疑问也是孙子慎战思想的具体体现。儒家倡导“王道”,反对“霸道”,其思想是与孙子的慎战思想相契合的。在儒家占据主流后,《孙子兵法》得以在后世影响巨大,多多少少也因其在战略思想最高层面与儒家思想暗合。
孙子的慎战思想,也可以在当代的“和平”思想中获得共鸣。人类历史上很多次战争及其后果表明,采取战争手段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既定的战略目标。当然,慎战的正面例子也有。2017年6月18日,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阻挠我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我国使用政治攻势、舆论造势、外交交涉与军事演习施压等多种办法迫使印度越界人员于当年8月28日撤回边界印方一侧。我国对洞朗对峙事件的冷静、克制的应对,乃是深知战争的巨大危害,尽力避免了战争,可谓是对孙子慎战思想的新近“注释”。
二、战略应包括道、天、地、将、 法五个方面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可被视为孙子对其战略思想的概括性阐释。孙子认为,只要充分掌握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就可预测战争的胜负。
居于条件第一位的是政治因素,要看战争是否符合“道”。孙子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6在这里,孙子对于“道”的解释是比较肤浅的,并未像老子那样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一部指导战争的實用之书,孙子显然并不想让自己的论述纠结于哲学层面。不过,从《孙子兵法》的多处行文可看出,孙子所谓的“道”,几乎是默认了一点——它应该符合仁义。比如,孙子强调将领重要的素质之一是“仁”;再如,在《用间》篇中,孙子云:“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7。因此,可以认为孙子所谓的“道”,亦包含“道义”之意。
孙子所言的“天”、“地”,主要指自然的天时、地理因素。孙子云:“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8合天时、占地利,在孙子看来,是为了赢得战争胜利,必须去争取的战略因素。如果结合孙子之前所言的“道”这一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天”这一因素是可以与“道”这一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古的启曾用天意之说激励民众与己同心讨伐有扈氏(《尚书》中记载了启的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9。)战争要符合天意、天道,是中国上古由来已久的战略思想,于此又现其形。
“将”指选将、用将之法,孙子强调将领的五种素质,即智、信、仁、勇、严。孙子认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10。“势”这个字,在汉语里面内涵相当丰富,可以解释为“势态”、“优势”、“势力”等。在战争中,“势”即是战争一方对另一方具有的“优势”及可压倒对方的“趋势”。“势”来自何处?它可以来自于孙子所言的“道”、“天”、“地”等因素,可以来自于将领的智、信、仁、勇、严。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对为将者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要求,而且构成了战略的一部分,是孙子战略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法”在此处是指部队的组织、管理制度。孙子云:“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11。所谓曲制,是指军队的编制。“曲”,意思为“部曲”。官道,意思是军队里各级将官的职守范围及规定。“主用”的意思是指管理军需的物资。由此可见,孙子的战略思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扎实内容的。在其所言之“五事”中,“法”是前“四事”的具体表现,也是前“四事”得以发挥作用的具体保障。
三、战略应具有预先性、机变性和保密性
孙子强调,在战争之前,应该在高层进行充分的谋划,多谋划,胜算就多。这是强调战略制定的重要性,揭示了制定战略要有预先性。孙子也强调战争乃是“诡道”,要出其不意,即不可被敌人识破自己的战略。这是暗示战略要有的机变性、保密性。预先性、机变性和保密性,是孙子揭示的战略的重要特征。在《孙子兵法》中,集中体现战略应有“预见性”战略思想的是这样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2。关于战略“机变性”的论述,在《虚实篇》中比较集中。孙子云:“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13。关于战略应具有保密性的论述,主要体现于《虚实篇》、《间篇》中,比如,孙子云:“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14;又云:“事莫密于间”15 。
以上论及孙子战略思想的三个主要方面,未能穷尽《孙子兵法》中丰富的战略思想内容。比如,孙子还提出了速胜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一旦开战,损耗极大,战争越久,损耗越大。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对日开展持久战的战略,可谓深得《孙子兵法》要义,反其道而行之,在中方无法速胜的情况下,以持久战消耗日本侵略者,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速胜战略。正是因为蕴含了丰富的战略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孙子兵法》引起了企业界的兴趣,其中的思想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
(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历史语言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近著《龙影: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王国的命运》)
标注信息:
1.《史記·孙子吴起列传》。
2.《武备志·兵诀评》。
3.《孙子兵法·计篇》。
4.《孙子兵法·谋攻篇》。
5.《孙子兵法·作战篇》。
6.《孙子兵法·计篇》。
7.《孙子兵法·用间篇》。
8.《孙子兵法·计篇》。
9.《尚书·甘誓》。
10.《孙子兵法·势篇》
11.《孙子兵法·计篇》。
12.《孙子兵法·谋攻篇》。
13.《孙子兵法·虚实篇》。
14.《孙子兵法·虚实篇》。
15.《孙子兵法·用间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春秋时期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春秋时期战略思想的重要代表,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三国时期,曹操曾为《孙子兵法》作注。此后,又有《孙子十家注》。北宋神宗时,官定兵书《武经七书》以《孙子兵法》为首。南宋时,《孙子兵法》是选考武将的必考内容。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兵诀评》中写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2。由此可见,《孙子兵法》在中国军事理论著作中的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论述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在孙子十三篇的丰富内容中,蕴含了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在此我仅略论三个主要方面。
一、战略上要极端重视战争,不可轻易开战
《孙子兵法》第一篇名为“计”。“计”,包含了战略、谋略和计谋的意思,内涵相当丰富。《计篇》第一句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3这就是说,战争(兵者)乃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一定要慎重对待,开宗明义地说明对待战争,首先在战略上要极端慎重。这说明孙子已明确意识到,战争乃是政治的继续,应尽可能避免战争。在其后的《谋攻篇》中,孙子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之语4,贯穿其间的,正是慎战思想。故,尽管《孙子兵法》虽未明确说出要尽量避免战争之类的话,但就孙子的思想而言,其实已将尽可能通过政治等其他途径解决利益冲突作为一种最高战略。避免战争的思想,可给予当代企业极其重要的启发。消费者不是企业的敌人,企业应通过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利润,应避免与消费者出现对立的局面。因为一旦出现危机,消费者就可能会对企业产生“敌意”,从而与企业形成“敌对”状态。企业陷入危机后,公共关系尽管能够处理危机,但已是次一等的公共关系了。最杰出的公共关系活动是防患于未然,使企业避免陷入危机,这类公共关系活动,可能无智名、无勇功,但担得起“出神入化”的赞誉。
在《作战》篇中,孙子指出战争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兵既久,国力必然受到伤害。他说:“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5这毫无疑问也是孙子慎战思想的具体体现。儒家倡导“王道”,反对“霸道”,其思想是与孙子的慎战思想相契合的。在儒家占据主流后,《孙子兵法》得以在后世影响巨大,多多少少也因其在战略思想最高层面与儒家思想暗合。
孙子的慎战思想,也可以在当代的“和平”思想中获得共鸣。人类历史上很多次战争及其后果表明,采取战争手段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既定的战略目标。当然,慎战的正面例子也有。2017年6月18日,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阻挠我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我国使用政治攻势、舆论造势、外交交涉与军事演习施压等多种办法迫使印度越界人员于当年8月28日撤回边界印方一侧。我国对洞朗对峙事件的冷静、克制的应对,乃是深知战争的巨大危害,尽力避免了战争,可谓是对孙子慎战思想的新近“注释”。
二、战略应包括道、天、地、将、 法五个方面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可被视为孙子对其战略思想的概括性阐释。孙子认为,只要充分掌握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就可预测战争的胜负。
居于条件第一位的是政治因素,要看战争是否符合“道”。孙子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6在这里,孙子对于“道”的解释是比较肤浅的,并未像老子那样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作为一部指导战争的實用之书,孙子显然并不想让自己的论述纠结于哲学层面。不过,从《孙子兵法》的多处行文可看出,孙子所谓的“道”,几乎是默认了一点——它应该符合仁义。比如,孙子强调将领重要的素质之一是“仁”;再如,在《用间》篇中,孙子云:“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7。因此,可以认为孙子所谓的“道”,亦包含“道义”之意。
孙子所言的“天”、“地”,主要指自然的天时、地理因素。孙子云:“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8合天时、占地利,在孙子看来,是为了赢得战争胜利,必须去争取的战略因素。如果结合孙子之前所言的“道”这一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天”这一因素是可以与“道”这一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古的启曾用天意之说激励民众与己同心讨伐有扈氏(《尚书》中记载了启的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9。)战争要符合天意、天道,是中国上古由来已久的战略思想,于此又现其形。
“将”指选将、用将之法,孙子强调将领的五种素质,即智、信、仁、勇、严。孙子认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10。“势”这个字,在汉语里面内涵相当丰富,可以解释为“势态”、“优势”、“势力”等。在战争中,“势”即是战争一方对另一方具有的“优势”及可压倒对方的“趋势”。“势”来自何处?它可以来自于孙子所言的“道”、“天”、“地”等因素,可以来自于将领的智、信、仁、勇、严。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对为将者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要求,而且构成了战略的一部分,是孙子战略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法”在此处是指部队的组织、管理制度。孙子云:“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11。所谓曲制,是指军队的编制。“曲”,意思为“部曲”。官道,意思是军队里各级将官的职守范围及规定。“主用”的意思是指管理军需的物资。由此可见,孙子的战略思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扎实内容的。在其所言之“五事”中,“法”是前“四事”的具体表现,也是前“四事”得以发挥作用的具体保障。
三、战略应具有预先性、机变性和保密性
孙子强调,在战争之前,应该在高层进行充分的谋划,多谋划,胜算就多。这是强调战略制定的重要性,揭示了制定战略要有预先性。孙子也强调战争乃是“诡道”,要出其不意,即不可被敌人识破自己的战略。这是暗示战略要有的机变性、保密性。预先性、机变性和保密性,是孙子揭示的战略的重要特征。在《孙子兵法》中,集中体现战略应有“预见性”战略思想的是这样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2。关于战略“机变性”的论述,在《虚实篇》中比较集中。孙子云:“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13。关于战略应具有保密性的论述,主要体现于《虚实篇》、《间篇》中,比如,孙子云:“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14;又云:“事莫密于间”15 。
以上论及孙子战略思想的三个主要方面,未能穷尽《孙子兵法》中丰富的战略思想内容。比如,孙子还提出了速胜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一旦开战,损耗极大,战争越久,损耗越大。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对日开展持久战的战略,可谓深得《孙子兵法》要义,反其道而行之,在中方无法速胜的情况下,以持久战消耗日本侵略者,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速胜战略。正是因为蕴含了丰富的战略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孙子兵法》引起了企业界的兴趣,其中的思想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
(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历史语言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近著《龙影: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王国的命运》)
标注信息:
1.《史記·孙子吴起列传》。
2.《武备志·兵诀评》。
3.《孙子兵法·计篇》。
4.《孙子兵法·谋攻篇》。
5.《孙子兵法·作战篇》。
6.《孙子兵法·计篇》。
7.《孙子兵法·用间篇》。
8.《孙子兵法·计篇》。
9.《尚书·甘誓》。
10.《孙子兵法·势篇》
11.《孙子兵法·计篇》。
12.《孙子兵法·谋攻篇》。
13.《孙子兵法·虚实篇》。
14.《孙子兵法·虚实篇》。
15.《孙子兵法·用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