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明清之际,清军为尽快攻克城市,改良传统战法,在我国历史上首次采取开挖隧洞、运入火药、炸坍城墙的新战术.这一战术首见于崇德元年攻取宝坻之役,在清入关前后的多次战役中亦有使用,由八旗汉军和“三顺王”甲兵执行,是辅助攻坚手段之一.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7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之际,清军为尽快攻克城市,改良传统战法,在我国历史上首次采取开挖隧洞、运入火药、炸坍城墙的新战术.这一战术首见于崇德元年攻取宝坻之役,在清入关前后的多次战役中亦有使用,由八旗汉军和“三顺王”甲兵执行,是辅助攻坚手段之一.
其他文献
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是党的鲜明品格、最大优势和显著标志.建党百年来,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改正错误、纯洁队伍、锤炼作风,使党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是自我革命的实践基础,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三大作风"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和理论创新.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应有之义,在执政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落实在党的建设全部活动之中.新时代的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增强"四个自我"能力,抓住了新时代自我革命的关键.
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或即将颠覆传统的人伦关系,带来传统主客体关系的演变,并可能进一步加深技术化生存的困境.信息技术在重塑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重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国家治理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影响我们现存的法律、传统的道德甚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具有挑战性的道德治理难题:算法歧视妨碍社会公正、网络霸权挑战网络主权、技术异化威胁人类文明.为此,信息技术问题的道德治理,要以"关心人的本身"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以价值敏感性设计保障科技向善,以前瞻性道德责任构建信息时代的责任伦理,进而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新文化"之所以"运动"起来,关涉某些身兼"思想家"与"运动家"角色的人物.蒋梦麟与江苏省教育会同人依托"欧战"后举国求新的氛围,在沪组建新教育共进社,联结南北以谋全国文教新潮之起.关于何为"新潮",蒋梦麟将之统一于"平民主义";在此主义与相应立场影响下,蒋梦麟早早将五四爱国风潮"自然"并接既起的文教新潮,继而以不同于蔡元培、胡适诸人的方式,参与促成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然而蒋梦麟转至北京大学,东南方面对于"新文化"的界定意识与权力更趋弱化.以蒋梦麟在五四前后的言行为主线,结合相关的组织行为逻辑,可
东晋太学建于司马睿称帝的前一年(317),国学立于咸康三年(337).国学在永和八年(352)遭到罢废后,又于太元九年(384)复建.东晋太学博士之制经历了从五博士制到九博士制,再到十一博士制、十六博士制的发展过程.太学、国子博士的选任虽以明经为首要标准,但仍是政治场域的人事安排.东晋前中期,博士被朝廷视作政治资源用以巩固地方统治.朝廷以博士征召的方式笼络地位边缘的会稽士族.与琅邪王氏争夺江州的颍川庾氏,则以荐举江州人物来争取民心.淝水之战后,博士的议政权及太学、国学的政治象征性,被孝武帝加以凸显并运用在
长期的元杂剧研究将元代视为没有清官的时代,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这种刻板印象遮蔽了元代清官本来的面目.历史上,元代不仅有清官,而且数量众多.元代多民族融合,出现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清官,这是元代清官的一大特色.元代诗文中存在大量清官的书写,以诗存史,诗史互证,保存了许多底层清官的勤政为民事迹,表达了对清官的尊敬之情.这些诗文丰富了元诗的清官书写,成为元诗宝贵的历史记忆.
目前理解元宇宙的主要方式是将元宇宙视为技术意义上的虚拟空间.在这一方式中,一种虚拟世界、数字世界被技术构造出来.然而要更好地理解这一点,需要对元宇宙的空间性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只有在元宇宙的空间接口、空间构造及特征、空间经验的基础以及空间边界和空间转移等问题得到更好地揭示之后,才能对这一新的与人类未来命运相关的技术现象有恰当的认识.
阿尔泰语系语言代词在结构、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具有相互对应关系,其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来源一致,是由两个表达“身体”语义的词语演变而来的.阿尔泰语系语言人称代词的演变过程如下:身体Ⅰ(泛指)>自己的身体(特指)>自己(语法化的反身代词)>第一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指近)>指示代词(指近);身体Ⅱ(泛指)>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指远)>指示代词(指远).汉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反身代词的演变历程与阿尔泰语系语言有着共同的特点,而阿尔泰语系语言部分代词借用了汉藏语系语言.
满族神话是中华民族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献和口头传统中存在大量的满族神话,但从目前采集的情况看,这些文本还存在采集不充分的情况.通过分析收录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中的22则满族神话为样本可发现,这些神话包含了诸神起源神话、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等.此类神话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料学价值.
老子形象的神仙化是早期道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列仙传》《列异传》等汉晋时期的仙道题材小说,继承《山海经》《楚辞》等书神话内容的动物叙事模式,在老子“出关”故事中增加“青牛”“紫气”等文化事象,基本上实现了对老子形象的重塑.牛在商周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青色在先秦时期的“五色”“五方”观念中,则被视为东方之色、生命之色.因此,就其与道家、道教思想的关联而言,老子“出关”过程中所骑乘的“青牛”,其实可以看作“德性”与“长寿”的象征.在魏晋以后的文学作品中,“青牛”或用以营造玄远
满通古斯神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具有明显的中华文化的特征,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龙蛇崇拜、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伸张正义、惩恶劝善等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正确认知和合理发掘满通古斯神话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