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正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在当前世界形势下,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历史的深度,目光要放到后危机时期,放在中国将来的发展战略上,甚至更远一些。结合经济形势,总结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和发展方式的“三危三机”:世界经济的陈旧体系之危,系统改革之机;中国经济的外向经济之危,结构调整之机;发展方式的粗放发展之危,创新转型之机。要保持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内应固本强体,外要积极参与推动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城市发展而言应把经济建设(增强城市力量)、社会建设(形成城市内在素质)、市政建设(显示城市形象)、文化建设(塑造城市灵魂)“四位一体”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建设出一个有实力、有魅力、有潜力的现代城市。对于未来“十二五”规划中城市经济发展问题,提出四点意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综合发展,突出重点;不忘国情,关注民生;城市统筹,共同富裕。
周道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抵抗经济风险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平稳、较快发展,这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决策者们要始终保持理性的清醒,国际金融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也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
在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引导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国内城市的发展面临重大选择的时机,耒阳积极开展转型发展规划,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城市转型的具体实践中来,对耒阳乃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中部地区正面临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创造辉煌历史的中部地区人民,一定会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进一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好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开拓创新,再写中部崛起的新篇章。
王茂林(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
在研究中部经济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我国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在中部城市的崛起;中部城市的城市化是我国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关键;中部城市组团式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形态突破的重点;中部城市的产业转型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节点。
耒阳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城市,应科学规划转型道路,精心培育继续产业,有序推进城市发展。当务之急一是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二是加快发展附加值高的农业;三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耒阳前景很有希望,应在2040年前完成整体转型,成为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双文明建设领先、新型工业化领跑、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现代化示范城市。
周干峙(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从我们的媒体,还有学术活动中都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注意,大家都在热烈的讨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古往今来都是在矛盾中发展前进的,有了矛盾就促使人们想办法去解决。毫无疑问,最突出问题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依靠,特别是经济学界出主意,想办法。学会活动要积极开展,主要应该向多元、交叉、综合、协调的方向发展,要更加紧密的配合发展形势。虽然过去都有问题,但现在的问题不同,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不一样。
总的来说,学会活动走在前面,学术思想走在前面。一个是困难的时期,一个是学术的春天,这二者是并存的。我赞成城市经济学会做一些大的活动,下一步可以和其他相关学会合作搞一些活动,城市经济中,城市是基础,解决空间的基础,与经济互相之间影响作用。接下来的学术活动天地很广,抓住机会为国家和社会多提建议。
陈栋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我国的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并在一年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平稳的发展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变化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1.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布局优化;3.要素产业空间转移加快;4.发展新空间的拓展;5.城市群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新一轮城市化高潮及其特点。
杨重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新型城市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工业为产业基础,以现代交通、通讯网络为物质基础,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布局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空间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并以城乡和谐发展为目的,城市带领农村发展,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向新型城市化转变包括六个方面:第一,从单纯集中向综合布局转变;第二,从以农支工向以工支农的转变,以农支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力支工,一个是土地支工支持城市的发展;第三,以农哺城向以城反哺农的转变;第四,以城乡对立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第五,从恶化环境向生态建设转变;第六,从城乡产业结构的人为分割向产业一体化或产业的连续化转变。
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城乡的和谐发展、共同富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分为六个方面:1.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2.新型城市化是综合全面的城市化;3.新型城市化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4.新型城市化以城乡和谐发展为核心;5.新型城市化具有多目标和多模式;6.新型城市化是高度和谐和广泛包容的城市化。
袁延文(中共衡阳市委常委、耒阳市委书记)
耒阳市委、市政府基于“没有煤炭就没有耒阳的今天,单靠煤炭就没有耒阳的明天”的思考,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经济转型”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承接珠三角,配套长株潭,学赶长浏望,领跑大湘南”的工作目标,以此激励全市上下增强危机感,积极投身经济转型。目前,耒阳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建材、轻工、机械、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广东韶能集团、温氏集团,湖南山河智能等一批知名上市公司在这里成功落户。立足耒阳,企业获得丰厚回报;依托企业,耒阳得以快速发展。耒阳已跻身湖南县域经济十强县市行列。
耒阳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汲取先进城市经济发展经验,结合耒阳实际,进一步拓展“黑色”资源,即做大做强以煤炭为代表的矿业经济;挖掘“白色”资源,即挖掘以蔡伦造纸为代表的古代历史文化资源,打响“蔡伦造纸”这一世界名片;同时,整合“红色”资源,开发“绿色”资源,打造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更加坚定有力地推进经济转型,加快实现富民强市。
岳颂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
宜居城市广义理解就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能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城市的生态平衡,能够满足广大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适宜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狭义理解则是指地理、气候条件宜人,生态平衡,适合人类居住,强调城市建设和环境对居民的影响。
宜居城市应该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观察层次。比如宏观的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中观代表城市本身的规划、设计和城市的基础设施齐备、社区和谐。从微观层次来讲,指居民所居住的单体建筑结构合理,即建筑是否能达到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是否是一个绿色、节能的建筑。
而要实现宜居城市目标,需要有若干条件,如经济要繁荣,要达到充分的就业,市民的收入能够稳步的提高;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阶层融合、社区亲和;历史的文化遗产丰厚;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景观优美宜人等。
董志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2009年以来,国家开始了将城镇化的眼前目标与终极目标有机结合的方针,即将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等的短期目标与增进全民福利的最终目标结合起来。在200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展中小城镇已经成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一环。同时要看到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增进全民福利。政府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进一步疏通金融血脉,把更多的资源和资本引导到实业生产、科技创新、就业岗位创造上,以增进人们实际福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争取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0%,城乡人口平分秋色;到2020年达到60%,进入基本城市化的阶段;到2050年预计达到75%,成为一个城镇化国家。
(编辑整理 史晓燕)
在当前世界形势下,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历史的深度,目光要放到后危机时期,放在中国将来的发展战略上,甚至更远一些。结合经济形势,总结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和发展方式的“三危三机”:世界经济的陈旧体系之危,系统改革之机;中国经济的外向经济之危,结构调整之机;发展方式的粗放发展之危,创新转型之机。要保持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内应固本强体,外要积极参与推动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城市发展而言应把经济建设(增强城市力量)、社会建设(形成城市内在素质)、市政建设(显示城市形象)、文化建设(塑造城市灵魂)“四位一体”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建设出一个有实力、有魅力、有潜力的现代城市。对于未来“十二五”规划中城市经济发展问题,提出四点意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综合发展,突出重点;不忘国情,关注民生;城市统筹,共同富裕。
周道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抵抗经济风险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平稳、较快发展,这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决策者们要始终保持理性的清醒,国际金融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也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
在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引导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国内城市的发展面临重大选择的时机,耒阳积极开展转型发展规划,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城市转型的具体实践中来,对耒阳乃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中部地区正面临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创造辉煌历史的中部地区人民,一定会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进一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好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开拓创新,再写中部崛起的新篇章。
王茂林(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
在研究中部经济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我国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在中部城市的崛起;中部城市的城市化是我国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关键;中部城市组团式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形态突破的重点;中部城市的产业转型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节点。
耒阳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城市,应科学规划转型道路,精心培育继续产业,有序推进城市发展。当务之急一是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二是加快发展附加值高的农业;三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耒阳前景很有希望,应在2040年前完成整体转型,成为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双文明建设领先、新型工业化领跑、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现代化示范城市。
周干峙(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从我们的媒体,还有学术活动中都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注意,大家都在热烈的讨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古往今来都是在矛盾中发展前进的,有了矛盾就促使人们想办法去解决。毫无疑问,最突出问题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依靠,特别是经济学界出主意,想办法。学会活动要积极开展,主要应该向多元、交叉、综合、协调的方向发展,要更加紧密的配合发展形势。虽然过去都有问题,但现在的问题不同,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不一样。
总的来说,学会活动走在前面,学术思想走在前面。一个是困难的时期,一个是学术的春天,这二者是并存的。我赞成城市经济学会做一些大的活动,下一步可以和其他相关学会合作搞一些活动,城市经济中,城市是基础,解决空间的基础,与经济互相之间影响作用。接下来的学术活动天地很广,抓住机会为国家和社会多提建议。
陈栋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我国的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并在一年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平稳的发展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变化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1.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布局优化;3.要素产业空间转移加快;4.发展新空间的拓展;5.城市群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新一轮城市化高潮及其特点。
杨重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新型城市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工业为产业基础,以现代交通、通讯网络为物质基础,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布局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空间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并以城乡和谐发展为目的,城市带领农村发展,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向新型城市化转变包括六个方面:第一,从单纯集中向综合布局转变;第二,从以农支工向以工支农的转变,以农支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力支工,一个是土地支工支持城市的发展;第三,以农哺城向以城反哺农的转变;第四,以城乡对立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第五,从恶化环境向生态建设转变;第六,从城乡产业结构的人为分割向产业一体化或产业的连续化转变。
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城乡的和谐发展、共同富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分为六个方面:1.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2.新型城市化是综合全面的城市化;3.新型城市化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4.新型城市化以城乡和谐发展为核心;5.新型城市化具有多目标和多模式;6.新型城市化是高度和谐和广泛包容的城市化。
袁延文(中共衡阳市委常委、耒阳市委书记)
耒阳市委、市政府基于“没有煤炭就没有耒阳的今天,单靠煤炭就没有耒阳的明天”的思考,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经济转型”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承接珠三角,配套长株潭,学赶长浏望,领跑大湘南”的工作目标,以此激励全市上下增强危机感,积极投身经济转型。目前,耒阳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建材、轻工、机械、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广东韶能集团、温氏集团,湖南山河智能等一批知名上市公司在这里成功落户。立足耒阳,企业获得丰厚回报;依托企业,耒阳得以快速发展。耒阳已跻身湖南县域经济十强县市行列。
耒阳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汲取先进城市经济发展经验,结合耒阳实际,进一步拓展“黑色”资源,即做大做强以煤炭为代表的矿业经济;挖掘“白色”资源,即挖掘以蔡伦造纸为代表的古代历史文化资源,打响“蔡伦造纸”这一世界名片;同时,整合“红色”资源,开发“绿色”资源,打造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更加坚定有力地推进经济转型,加快实现富民强市。
岳颂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
宜居城市广义理解就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能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城市的生态平衡,能够满足广大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适宜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狭义理解则是指地理、气候条件宜人,生态平衡,适合人类居住,强调城市建设和环境对居民的影响。
宜居城市应该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观察层次。比如宏观的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中观代表城市本身的规划、设计和城市的基础设施齐备、社区和谐。从微观层次来讲,指居民所居住的单体建筑结构合理,即建筑是否能达到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是否是一个绿色、节能的建筑。
而要实现宜居城市目标,需要有若干条件,如经济要繁荣,要达到充分的就业,市民的收入能够稳步的提高;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阶层融合、社区亲和;历史的文化遗产丰厚;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景观优美宜人等。
董志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2009年以来,国家开始了将城镇化的眼前目标与终极目标有机结合的方针,即将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等的短期目标与增进全民福利的最终目标结合起来。在200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展中小城镇已经成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一环。同时要看到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增进全民福利。政府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进一步疏通金融血脉,把更多的资源和资本引导到实业生产、科技创新、就业岗位创造上,以增进人们实际福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争取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0%,城乡人口平分秋色;到2020年达到60%,进入基本城市化的阶段;到2050年预计达到75%,成为一个城镇化国家。
(编辑整理 史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