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晋书》(中华书局标点本,下同)卷七八《孔愉传附孔坦传》云:“咸康元年,石聪寇历阳。王导为大司马,讨之,请坦为司马。会石勒新死,(石)季龙专恣,石聪及谯郡太守彭彪等各遣使请降。”按诸史实,此叙述讹误。
【机 构】
:
武汉大学中国3—9世纪历史研究所博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书》(中华书局标点本,下同)卷七八《孔愉传附孔坦传》云:“咸康元年,石聪寇历阳。王导为大司马,讨之,请坦为司马。会石勒新死,(石)季龙专恣,石聪及谯郡太守彭彪等各遣使请降。”按诸史实,此叙述讹误。
其他文献
《南齐书·裴昭明传》载,裴昭明“永明三年,使虏,世祖谓之日:‘以卿有将命之才,使还,当以一郡相赏。’还为始安内史。郡民龚玄宣,云神人与其玉印玉板书,不须笔,吹纸便成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惑众,前后郡太守敬事之。昭明付狱按罪。”此外,《南史·裴松之传附孙昭明传》中也有类似记载。
清初儒学的经道合一论,针对晚明儒学经道分离而发。经道合一有其思想源流。明代中叶以来,面对经道分离,一些学者给予批判,初步提出经道合一思想。承明人倡导,清初儒学在摒弃空谈性与天道的研求之后,不约而同地趋向于讨论经与道的关系问题。其论述视角虽有不同,但使经道舍一的思想更加明确、系统化了。提出经道合一,意在矫挽明末经学空疏之弊,然而由于受明清之际社会的剧变,以及学术自身的影响,使儒学发生演变,即由明道向经世转变,由穷经向通经学古转变。康熙后期,经道合一呈以经代道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是学术与政治的互动结果。也是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学者科学利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研究气候变化问题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没有形成公认的较为规范的方法和手段。以最近刊出的《中国热带的小冰期及其环境效应》一文为例,该文作者时作为研究基础工作的历史气候资料搜集得很不全面、系统、完整,对现存历史气候资料的特点缺乏应有的认识,而对历史气候责料的判读存在多处不应有的错误。由此,本文提出并探讨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研究华南气候变化时应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
唐代戎服“橐鞬服”由抹额、袍稃、靴、刀、箭房弓袋等服饰组成,是刺史谒见观察使、节度使谒见宰相或朝廷使臣时穿的礼服,属于“剌史礼”或“宰相礼”范畴。穿上“橐鞬服”,不仅表示对上级对宰相对朝廷的尊从,也表示愿意从军事上接受指挥,反映了唐代刺史所具有的军事长官色彩。
小林正美氏的《六朝道教史研究》(日文版,创文社,1990年初版;李庆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是研究六朝前期道教经典、思想与历史的一部道教学专著。六朝时期佛、道二教开始盛行并深深影响到中国社会,这也是六朝隋唐历史发展的重要方面。另外,六朝历史文献传至今日者屈指可数,而《道藏》中大量的六朝道典则是尚待中古史研究者发掘的另一庞大资料宝库。因而本书无论对于专门的道教学者,还是亟欲扩展六朝文献阅读视野的中古史学者,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央决策体系的运行,是历代政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对元代百官集议制作了些考察和论述。文章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元朝议事制度的发展,指出百官集议由中统年间的“堂议”发展而来。第二部分全面考察了集议的议事过程、议事地点、参加人员、议事事项等具体内容,着重指出元代前后期集议的程序虽然大致相同,但前期集议中主要不同意见官员可御前辩论,即“廷辩”;后期权相往往凭己见决定议事结果,不同政见者几无廷辩机会。第三部分进一步论述了元代百官集议作用的大小和中书省地位及皇权强弱的变化有关。
魏晋南北朝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李军魏晋南北朝是秦以后中国古代分裂时间最长、动乱频率最高的历史时期,史学家们常常称之为“乱世”。从高等教育方面来看,这个时代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变革、大转轨。所谓大变革,是指从汉代正统的独尊的儒家经学教育中摆脱出来...
太尉非秦官考辨汤其领太尉是秦王朝“三公九卿”中枢机构中掌管国家军事的最高官职。《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曰:“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然而,由于在有关记载秦代的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中,至今不曾发现何人担任过此职,故自古及今许多人对“太尉,秦官”提出...
《唐六典》性质刍议宁志新《唐六典》的性质问题,不仅是中国法律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唐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为行政法典。以张晋藩、乔伟、王超先生为代表。张、乔二先生虽然认为:“《唐六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行政...
苟子作为先秦思想的总结者,以继承和弘扬孔门儒学为主旨,对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诸子百家的理论学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批评和指摘,并有所借鉴、吸收和承袭。从而充实丰富了儒家学说的理论深度、思想内容及表现方式。诚然,他对诸子学说的批评也不免显出思想上的某些局限,或失于武断,或过于偏激,固不失其儒家传人的本色。此思想内容呈现给后世的,则是先秦时代思想界诸子百家并鸣的总体印象和历史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