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与共生性决定着数字媒体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而应该是不同媒体间的共同发展
从口头相传到文字传播,从大众传媒到分众窄播,传播媒体的更新改变着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进而影响着生活的状态与文化的形成。如果说大众传播以点对多的方式实现了形式上接受信息的平等、极大地扩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却忽视了受众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与信息源头控制的潜在单一性,那么建立在网络传输特点基础上的数字媒体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作为新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数字媒体至今没有明确的范围界定与概念解析。综合国内研究专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数字媒体的独特性质总结为以下几点:(1)元素化:数字媒体是由各种不同的元素组成,它只有格式的区别。(2)互动性: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流通,数字媒体是以网络或者信息终端为介质的互动传播媒体。(3)智能化:数字媒体是软件化的元素组合,可以按照自动或人的指令操作。(4)文化的简洁化:传统的媒体需要我们在文化和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数字媒体更容易被接受。
基于数字媒体的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点,才有了其形式上的不断拓展,不断满足我们对于信息的需求。目前比较常见的数字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
从数字媒体多样的形式不难看出,由于数字化的技术特点,数字媒体更为便捷,可以无地域性地触达,实现无时无地不存在。同时,数字媒体的受众在接受媒体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大量的信息中摘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制造信息,从而形成了流动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数字媒体在当下的信息争夺中显出其优势。近一两年大热的“微博”,就是对数字媒体优势的一个很好佐证。“微博”是博客的衍生品,最早出现在网络媒体上,以其短信化的风格方式得到了众多网民的喜爱。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普及,“微博”逐渐成为了手机媒体的宠儿。从“微博”来看数字媒体,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是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它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的自媒体性。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
不难看出数字媒体在很多方面抢了风头,但却并不能简单地用“取代”来形容。数字媒体同样也具有不及传统媒体之处,虽然数字媒体可以在时间上抢占先机,但是对于信息的完整性、连贯性以及对于信息的深度挖掘是不够的。这也正是当下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从媒体发展的外部形态来讲,传统媒体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自己的数字媒体平台。如《纽约时报》在报社平面媒体那层楼开办了一个电视台;BBC也开办了自己的电视台网站;中央电视台也开办了自己的网络平台。这样不仅使受众更加详细地了解到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而且还实现了信息内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从受众的角度来讲,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媒体平台的拓展所带来的也是自身受众范围的扩展,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传统媒体的内容信息中。
与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媒体虽然拥有更加简便快捷的渠道、更加容易传播和被接受,但是与传统媒体之间也有着天然的联系。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与共生性决定着数字媒体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而应该是不同媒体间的共同发展。传播学者喻国明说过,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数字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新的传媒更多地体现在不同媒介形式间的整合上,而不是谁颠覆谁、谁取代谁。当前我们所看到的公交、地铁移动电视、手机媒体都很少有专门“量身定做”的原创性产品,依然沿用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形式,由此很难在整个的媒介生态中凸显自己的价值。因而我们应该在基于对媒体自身特性的研究之上,开发和生产属于该媒体特有的内容形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同样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带来重重的问题。不管怎样,当数字媒体遇到传统媒体所不断碰撞出来的火花,这其中的精彩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从口头相传到文字传播,从大众传媒到分众窄播,传播媒体的更新改变着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进而影响着生活的状态与文化的形成。如果说大众传播以点对多的方式实现了形式上接受信息的平等、极大地扩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却忽视了受众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与信息源头控制的潜在单一性,那么建立在网络传输特点基础上的数字媒体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作为新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数字媒体至今没有明确的范围界定与概念解析。综合国内研究专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数字媒体的独特性质总结为以下几点:(1)元素化:数字媒体是由各种不同的元素组成,它只有格式的区别。(2)互动性: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流通,数字媒体是以网络或者信息终端为介质的互动传播媒体。(3)智能化:数字媒体是软件化的元素组合,可以按照自动或人的指令操作。(4)文化的简洁化:传统的媒体需要我们在文化和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数字媒体更容易被接受。
基于数字媒体的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点,才有了其形式上的不断拓展,不断满足我们对于信息的需求。目前比较常见的数字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
从数字媒体多样的形式不难看出,由于数字化的技术特点,数字媒体更为便捷,可以无地域性地触达,实现无时无地不存在。同时,数字媒体的受众在接受媒体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大量的信息中摘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制造信息,从而形成了流动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数字媒体在当下的信息争夺中显出其优势。近一两年大热的“微博”,就是对数字媒体优势的一个很好佐证。“微博”是博客的衍生品,最早出现在网络媒体上,以其短信化的风格方式得到了众多网民的喜爱。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普及,“微博”逐渐成为了手机媒体的宠儿。从“微博”来看数字媒体,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是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它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的自媒体性。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
不难看出数字媒体在很多方面抢了风头,但却并不能简单地用“取代”来形容。数字媒体同样也具有不及传统媒体之处,虽然数字媒体可以在时间上抢占先机,但是对于信息的完整性、连贯性以及对于信息的深度挖掘是不够的。这也正是当下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从媒体发展的外部形态来讲,传统媒体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自己的数字媒体平台。如《纽约时报》在报社平面媒体那层楼开办了一个电视台;BBC也开办了自己的电视台网站;中央电视台也开办了自己的网络平台。这样不仅使受众更加详细地了解到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而且还实现了信息内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从受众的角度来讲,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媒体平台的拓展所带来的也是自身受众范围的扩展,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传统媒体的内容信息中。
与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媒体虽然拥有更加简便快捷的渠道、更加容易传播和被接受,但是与传统媒体之间也有着天然的联系。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与共生性决定着数字媒体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而应该是不同媒体间的共同发展。传播学者喻国明说过,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数字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新的传媒更多地体现在不同媒介形式间的整合上,而不是谁颠覆谁、谁取代谁。当前我们所看到的公交、地铁移动电视、手机媒体都很少有专门“量身定做”的原创性产品,依然沿用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形式,由此很难在整个的媒介生态中凸显自己的价值。因而我们应该在基于对媒体自身特性的研究之上,开发和生产属于该媒体特有的内容形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同样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带来重重的问题。不管怎样,当数字媒体遇到传统媒体所不断碰撞出来的火花,这其中的精彩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