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家长 我们为什么不敢减负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77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一文刷爆网络。家长们担心的是,减负之后,大筛选依然存在。
  竞争的核心已经转化为掌握社会资源多寡,这种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公平的丧失。
  给学生减负已经是持续了快20年的运动了,结果我们都知道——越减越重。不能说减负没有成果,但减负的直接后果是公立教育的削弱,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家长教育成本的急剧增加。随着减负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和家长更加辛苦了。
  考试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
  简单说,减负恰恰是加负的根源,在国家减负的同时,学生家长在拼尽全力地加负。而加负是一场军备竞赛,军备竞赛在崩溃前是不能停止的。
  减负减的是公立教育的负,无论动机为何,它所涉及的仅是公立教育能干涉的范围。具体执行无外乎减少纲外教学,削减课外作业,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直到降低考试的难度为止。如果只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当前学生的负担肯定是过重的,减轻他们的负担确实能保留学习的兴趣,保护学生的身体,不能说减负就没有道理,但这从来就不只是教育的事情。
  要知道由国民的税金所支撑的公立教育承担的是普及教育,是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标志,承担着由社会提供的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机制,而这种培养最终是以考试的形式成为人才的筛选器,构成了一个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
  这是我们教育的本质,重大考试是社会上升的一道道门槛,这种筛选无疑维系着一种社会公平。虽然出身不是平等的,能得到的资源不是平等的,但至少有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教育承担的是这样一个使命。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公立教育的存在就是以国家资源来维持这个最基本的公平。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供工作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就会知道,要筛选就需要竞争,竞争需要一个标尺。进一步说,对公立教育最大的伤害不仅仅是减负,危害更大的是考试难度的降低。当人人都能考95分的时候,考核的价值就降低了,逼迫社会换一种方式去筛选人才,而这些新的方式更不利于普通人。
  警惕“蜘蛛丝”现象
  用军备竞赛来形容这场愈演愈烈的加负运动并不为过。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当公立教育足够强大的时候,大部分人从中获得的资源就足以形成竞争和筛选,人们就不需要投入太多自己的资源。只有当竞争的核心是来自竞争者自己才能的时候,社会公平才能实现。
  减负带来的是公立教育输出的削弱,教授的知识减少了,提供的资源减少了,但大筛选依然存在。为了赢得竞争,人们就要从别的渠道获得社会资源。此时,竞争的核心已经转化为掌握社会资源多寡,随之而来的是公平的丧失。那些拥有更多资源的人想了许多方法,核心不外乎是直接越过这场筛选,海外留学也好,特殊人才直升也好,但终究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要在这场竞赛里胜过他人,就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超越他人,这就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军备竞赛。
  直接后果就是所有人竭尽全力,把竞争提高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位置,就像冷战带来的技术进步一样,而这种进步是不能停止的,先停止者只有被淘汰一途。这就出现了“蜘蛛丝”现象。
  所谓的蜘蛛丝效应,来自芥川龙之介讲过的一个故事。一天,佛祖看到认识的一个大盗在地狱里受苦,于是向下丢了一根蜘蛛丝使他有机会升入天堂。大盗顺着蜘蛛丝奋力爬行,眼看就要离开地狱,却发现脚下爬上来无数同样受苦的恶人,大盗惊讶于细细的蛛丝如何能承受这样的重量,于是奋力地摇晃蛛丝打算甩下其他人,结果蛛丝断裂,所有人都摔回了地狱。
  教育的军备竞赛面临的也是这样的窘境,不断地投入只能不断地增加教育的成本,而恶意的垄断消费者比经营者还要热情。举一个例子,某地有一个颇受欢迎的每小时1000元的外语课,随着名声的提高,家长们開始反复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尽快提高价格。看上去匪夷所思,但对于那些能付出每小时1500元一堂课的家长来说,这就把只能支付每小时1400元的家庭的孩子甩下去了。
  当然,如果我们站在天堂,比如那些根本不用上外语课,直接把孩子送去海外或者干脆雇个外教的家庭来说,这群意图抬价的家长也不过是摇晃着蜘蛛丝的大盗而已,他们终究要彼此厮杀把价格提高到承受的极限为止,而爬上天堂的蜘蛛丝终究不过是佛祖的夏日之梦而已。
  芥川龙之介的蜘蛛丝故事告诉我们,挽救在于彼此团结和谅解,而现实社会的人类往往就是这样非理性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何况,教育军备竞赛的蜘蛛丝,钓上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有力的大盗,还有无数的金银,更转移了人们的关注。当他们把视野放在彼此的时候,就不会去窥视天堂的住民了。蜘蛛丝的游戏有这样多的好处,必然要有更多的利益集团去鼓动它,最关键的当然是尽量减少进入天堂的渠道。
  到头来,随着减负带来的不是更宽松的竞争,而是更残酷的竞争。
  多元化使竞争更加残酷
  和公立教育削弱一起到来的,除了教育成本的急剧增加,还有上升渠道的进一步分流,或者叫多元化。多元化看来是一个好消息,成佛有八万四千种方法,不用很累就可以成功了。但多元化其实加大了竞争的残酷程度。
  要知道,传统的考试模式是成本最低廉的一种,科举的极大意义就在于用极低的成本让底层拥有了上升的通道,而那些丰富多彩的新通道,我可以断言没有哪一个会比这个旧通道更加低廉的。更多的考试只是要求更多的投入,看上去更多的选择,实际上整个上升渠道并没有变多,就像朝三暮四的故事里给猴子的食物一样,不过是把一块糖果切成几块而已,如果因此没有变少的话。表面是正门在收窄的同时开了无数的侧门,但这些侧门更像是更多食槽,用来插下已经太过拥挤的吸管。
  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让人觉得容易了。但请一定要记住,筛选的核心从来都是要么能收割最多的资源,要么具备最突出的才能,这是没有捷径可言的,否则筛选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那些试图异军突围的聪明人大部分会发现道路越走越窄,成本越来越高,高得远远超出旧途的水平,所谓的异途绝非近路,不过所求不同而已,只是这时真是进退不得了。   可以预言的是,这场教育竞赛不但要加大竞赛的烈度,还要增加竞赛的长度。许多人已经开始体会到从幼儿园开始的阶层划分了,将来他们还会体验到一次次的往复筛选,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为了跟上每一步,一个家庭的全部资源和精力都要投入其中。在这场竞赛里,考验的已经不仅僅是后代自身的才能,还有父母的才能,最终形成以家族为单位的整体考核,形成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考核链条,足以耗尽一群人的半生精力。
  耗尽精力后迎来的佛系人生
  即使经历了这样九九八十一难式的考验,过五关斩六将,是不是就真的能够升上天堂,完成阶层跃升呢?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并不乐观。
  一个处于高考军备竞赛里的学生,一天学习12个小时以上,但这种奋斗有多大价值在如今的社会标准下就变得可疑了。在进入职场5年后,初始学历的意义就不大了,一个人5年后如果还只能强调他的学历,那在用人单位的眼里就说明他的工作履历乏善可陈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就算你拼尽一切,得到了一块敲门砖,很可能也不过得到一个佛系青年的未来而已,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社会现状。向西天取经的和尚半路遇到去东方朝圣的喇嘛,相逢一笑,我看只能是苦笑,因为无论哪边都已经没有救赎了。这是我们许多人已经在关注的社会现实,巨大的城市涌进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耗尽自己的青春才能,维持着繁荣,直到被城市踢出来为止,就像用过的废电池一样。
  难道现代的青年真是愿意与世无争,平平淡淡过一天算一天的吗?如果这就是奋斗的未来,那么辛劳和奋斗的价值又在哪里?许多人已经切实地感受到,随着新常态的到来,那个高速上升的时代正在走向一个更为稳固的社会结构。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积累也已经初步完成。在许多二三线城市,人们已经可以初步感受到这一点,如果拥有自产房的话,老老实实地躺着,只要做一份最基本的工作,犯不着去争取什么,再继承一点父母的积累,争取找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结婚,只要你不太多去考虑未来,一切都很轻松。对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当然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未必不是一个理想而美好的未来。
  不进则退的现实逼迫
  如果奋斗也不过是一个佛系的将来,为什么还要让你所深爱的子女义无反顾地投入一场艰苦卓绝的军备竞赛里?这种压力当然来自我们自己。
  前路如此艰难,未来如此暗淡,为什么我们还要努力?无他耳,我们是经过天崩地坼的一代人。整个东亚无疑都有着渴求阶层上升的文化传统,而刚刚经历了整个社会狂飙跃进的一整代中国人更甚。和前代不同,我们中许多人实实在在地看到过,就在上个世纪末,整个社会阶层在一夜之间崩塌。我们中的许多人还经历过生活的贫乏困苦,通过艰难的前进才勉强来到今天的境地。这种天然的不安定感始终徘徊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对这样一整代人来说,停滞是不可想象的,不能前进就是下坠开始。对子女的压力,恰恰是来自对自身地位下跌的深切担忧,而这一切并非空穴来风。
  不可否认的是资源依旧在集中,最好的机会来自最大的城市,而最大的城市意味着最激烈的竞争。激扬向上的野心是社会上升的标志,是社会的活力所在。劳动永远值得尊重,但什么时候鼓吹鱼店老板的儿子有义务回去继承百年老店那就是社会停滞的标志。
  在资本面前,也许这种声音起不到多大作用,至少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不接受减负,而通过个人的努力补齐公立资源的输出减少是无法避免的选项。但只要社会还处于上升期,我们就一定要拒绝减负,这是我们对社会公平基本的主张。只要还能发出这种声音,至少也说明我们对国家的前进和国家公平是寄予希望的。
  这种努力是不是就已经没有意义了?还是一开始我提到的那个问题,如果未来不努力也可以简单愉悦,相当富裕地度过,还要不要努力?
  我只能说,中国确实没有停滞的空间,由于中国的资源禀赋,中国终究难以复制发达国家福利社会的种种。这种暂时性的轻松生活有多少的持续性是可疑的,当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退潮终将到来。在大潮中被推着前进的二三线城市一旦衰退,会不会是第二个铁锈带?资本绝不是善男信女,资源收割的力度也只会越来越强,马太效应正是如此,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依旧将是一个不前进即下坠的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诚不我欺也。我们今天所有人的努力确实在提高社会福利的下限,但从根子上说,有几个人真的对下限感到满意?这种不满和野心正是国家前进的动力,如果整个社会都对下限感到满意,那才是社会灾难的开始。
其他文献
霍金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惊世骇俗的预言家,一直致力于探索宇宙奥秘的霍金,曾经做出过哪些预言呢?  霍金的预言都有点吓人,会灵验吗?可能他只是以这种方式来提醒世人,善待地球,善待生命。  霍金语录一:“外星人”正在看着我们  在2015年伦敦皇家科学学会寻找外星生命迹象的启动仪式上,霍金就说过:“在无限的茫茫宇宙中,一定存在着其他形式的生命。”  他说:“或许外星生命会正盯着我们看呢。”“不管最终地外
期刊
【摘 要】尽管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的总面积数量在不断攀升,扭转了一直以来的森林资源数量锐减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与森林积蓄的增长。森林资源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因此,林区整地、造林方法的重要性就十分凸显,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造林地;整理;植树造林;方法  0.前言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林业产业从小变大,从弱变强,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很多树木的年产量已经高居首位,出
都夸英国物理学家、当代科学界的传奇人物斯蒂芬·霍金的成就大,可他为什么没有拿到诺贝尔奖?答案在此。  作为科学工作者,我在这里不打算重复那些经常被传来传去的老生常谈或者以讹传讹,而是希望向公众尽量清楚准确地介绍霍金的实际成就。  霍金为什么没得诺贝尔奖?  因为他的成果没有达到诺贝尔奖的级别。并不是因为诺贝尔奖委员会有偏见或者搞什么政治阴谋,而是单纯科学上的原因。  霍金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你如果
期刊
霍金大半生为病魔缠绕,但这并未阻止他成为21世纪最为人所熟知的物理学家,为什么“渐冻症”放过了他神奇的大脑,他的病例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在21岁时,霍金患上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也称“渐冻症”)。就像他独特的思想一样,霍金所患的疾病也很罕见。  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最后一年,他终身的灾难已经初露端倪。霍金感到自己系鞋带有困难了,腿不太听使唤,走路老是撞上别的东西,讲话有时发音含混,
期刊
人们在向霍金投去敬意的目光时,也想知道他成功背后的故事,尤其是他与前妻简的爱情。他们一见钟情,相伴了25年,其间,他从籍籍无名到光芒万丈。在为霍金喝彩的同时,也该为简鼓掌。  相遇于微时  电影《万物理论》让很多人知道了霍金与简的故事。他们相遇在一次聚会上,霍金对简一见钟情,简也慢慢喜欢上了这个有才华的戴眼镜的小伙子。  这是电影里两人相遇的浪漫场景,在现实的生活中,原来两人早在童年的时候就是在一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更为重视,森林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森林保护以及造林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火灾的防治,如果森林发生大面积的火灾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不仅影响到植被结构的修复,也严重制约着生态系统的更替演变,本研究就对火烧迹地造林更新技术进行探究。  【关键词】火烧迹地;造林更新;技术探究  森林火灾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面临的严重自然
当地时间2018年3月19日,西班牙瓦伦西亚,火祭节进入最后一日狂欢,民众点燃巨型雕塑和人物肖像。“火祭节”是西班牙东部城市瓦伦西亚的传统节日,在3月份举行,人们点燃用木头和塑料精心制作的巨型雕塑和人物肖像,以欢庆春天的来臨。  双鹿共舞  在肯尼亚马赛马拉,两头长颈鹿在草原上跳起了双人舞,它们扭动脑袋和肩膀,长长的脖子时而交织在一起,跟着音乐节拍一同摇摆。  剃成“猴头”  3月18日,中国猴山
期刊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广电行业充满机遇的一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对即时信息和大量高质节目的需求大幅提升,广电借此契机,加快推进数字化整转,加大对新
霍金曾经三次来华。在第三次来华时他表示,“我喜欢中国女孩,她们都很漂亮。我也喜欢中国的文化和美食。”  霍金曾经三次来华:1985年来到中国合肥,2002年在北京和杭州作科普报告,2006年又到北京参加国际弦理论大会,2016年还开通中文微博成为“网红”。  1985年,霍金第一次来华。4月28日到 5月2日,霍金在合肥停留了4天,被安排住在稻香楼宾馆,是毛泽东在合肥的下榻处。中国科技大学是唯一的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发展的生命,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达到这个教育目的,教师在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