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1995年8月24日,在金岳霖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和第二届金岳霖学术奖颁奖仪式结束后,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召开获奖者座谈会。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副会长、第二届金岳霖学术奖评审委员会主任黄楠森教授,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周礼全研究员,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秘书长刘培育研究员出席了会议。 黄楠森教授首先说,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科研成果进行评奖活动,这在我国还是头一次。参评的54项作品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获奖作品反映了我国现代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1995年8月24日,在金岳霖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和第二届金岳霖学术奖颁奖仪式结束后,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召开获奖者座谈会。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副会长、第二届金岳霖学术奖评审委员会主任黄楠森教授,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周礼全研究员,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秘书长刘培育研究员出席了会议。 黄楠森教授首先说,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科研成果进行评奖活动,这在我国还是头一次。参评的54项作品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获奖作品反映了我国现代西
其他文献
简评《诡辩和逻辑名篇赏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7用出版的孙中原编著的《诡辩和逻辑名篇赏析)一书,是中国逻辑研究的新论。编写者遍览古籍.择取中国古代具有深远影响的十余位逻辑家和诡辩论之名作,以纵向探源。横向比较之写法,假以明白晓畅之文学推出中国逻辑产生、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这是别开生面的逻辑研究。事实上.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的古代历史上,逻辑的发展往往和辩论之风分不开。在辩论中,一方面形成正确的论证,从而发现了逻辑规则.另一方面,又产生貌似有效论证的种种语言技巧,出现了诡辩术。当然.有时这两方面又交叉在
世纪末的焦灼与期待──评《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潘自勉自鸦叶战争始.一、大批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为近代中国的国富民强进行了苦苦的思索和不懈的奋斗,从他们的思想理论和实践行动中,可以发现一条明晰的线索,这就是从对器物的表层模仿转向对社会制度的政治批判,然后再进到对人的文化分析。因此.国民性问题便成了中国人自近代以来的自我认识的迫切要求。它实质上是中国人为了适应现代化的挑战而必须自我革命的重要问题。它既有地域性和时代性,又有人类文化比较的同一性。这意味着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必须广泛承认和接纳世界各民防泊
<正> 为纪念我国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和金岳霖学术基金会于今年8月24日至26日举行了纪念大会和学术研讨会。 在纪念大会上,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作了书面发言。发言的中心内容是谈如何科学地评价金先生的哲学思想的问题。他说,金先生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一个转变过程。他在成为一个马克
<正> 香港学者黄展骥先生,自6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悖论问题。91年以来,他出于繁荣祖国学术事业的迫切心愿,或者采用与内地学者联袂出论集的形式,或者直接利用内地众多的学术刊物,相继发表了自己在悖论研究方面的大量著述,在学术界产生了颇广的影响。在这里,笔者不揣浅陋,拟对黄先生的悖论观作一评析,以求正于黄先生及其他同道。
<正>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因此,只有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把这个理论放在它借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才能理解它是反映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只有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把这个理论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对它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特色,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宇宙本体统一于场吗?(续)──E·拉茨洛的亚量子全息场理论简介刘文海,钱兆华,周继红2、生命联系(hkconnections)在生物世界里,我们同样需要面对一些疑题:渐进的和偶然的进化不可能圆满地解释单个有机体形态发生以及物种种群的多样性和一致性,因为根据推算,由突变和自然选择这些随机过程不可能在几十亿年的时间内产生出如此高度有序的结果;遗传学理论至今还无法解释生物有机体再生器官和肢体的现象(如海绵、海胆、水爆等许多动物都有再生肢体或器官的本领),等等。生命的进化暗示了一定有某种不仅仅是机遇和遗传因素的东
<正> 1995年欣逢中国现代杰出哲学家、逻辑学家、一代宗师金岳霖诞生100周年。为了纪念金岳霖,推动我国现代哲学研究的发展,金岳霖学术基金会根据本会章程规定,于今年5~7月举办了第二届金岳霖学术奖评奖活动,奖励学科为现代西方哲学。评奖条例规定:凡1984年10月至1994年底正式出版的著作和正式发表的论文、论著出版(发表)时作者年龄在50岁以下者,均可申请参评。截止到5月15日,评选办公室共收到参评作品54件,其中专著22部,论文32篇。6~7月,评选委员会经过初评、复评和决评,于7月11日
<正>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客观性就是指事物、现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或性质。近年来,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沈明明认为,从哲学史上看,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否认客观性是一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普遍必然性。这一事实提醒人们,客观性的范畴是有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客观性范畴应有如下基本规定:第一,物质、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客观性的最终依据;第二,主体性不是主观的,它自身体现一种历史积淀的客观性;第三,客观性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关系中;第四,客观
<正>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人学研究的历程,它经历了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80年代初波及全国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带有较为浓重的政治启蒙色彩和思想解放的性质。就人学研究本身来说,它只能算是一个自发的阶段。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学术界开始站在更高的视界上,开始反思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问题,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问题,等等,人学研究进入自觉阶段。9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开始构思建立中国的人学理论。学术界在一系列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学、人
<正> 第10届国际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于1995年8月19日至25日在意大利弗罗伦萨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邀请了报告人63位,收到论文600多篇。笔者有幸受到大会的邀请,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国际学术会议。 大会共分15个专题组:(1)证明论和范畴逻辑;(2)模型论、集合论和形式系统;(3)递归论和构造主义;(4)逻辑和计算机科学;(5)哲学逻辑;(6)方法论;(7)概率、归纳和判定理论;(8)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的历史;(9)科学和技术伦理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