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感染性胫骨骨不连的骨外固定治疗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1995年,应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成功的治疗了21例外伤后感染性胫骨骨不连,并对6例肢体短缩者重建了肢体长度。21例均采用骨外固定器行骨断端加压固定,所有病例均行腓骨截骨术。合并肢体短缩者6例于同期或二期行胫骨上或下干骺端截骨延长术,以达到肢体长度的均衡。虽有再骨折、针道感染、钢针松动等并发症,但所有骨不连最终均达到愈合,创面感染快速得到控制。骨愈合时间3~11个月,平均5个半月。肢体短缩者6例均恢复了肢体长度。目前在骨不连的治疗方法中,骨外固定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优点是:(1)牢稳的弹性固定及固定刚度的可调性,应力遮挡率低;(2)远离感染病灶,不干扰骨断端的血循环,利于畸形矫治;(3)方便术后处理;(4)利于早期下床及负重锻炼。

其他文献
目的:介绍带血管蒂前臂后皮神经电缆式移植修复上臂桡神经缺损的应用解剖、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2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前臂后皮神经及桡侧副动脉的行程及外径,设计以桡侧副动脉为蒂的前臂后皮神经电缆式移植修复上臂桡神经缺损的新术式并应用于临床。结果:前臂后皮神经与桡侧副动脉伴行关系密切,具有形成带血管蒂前臂后皮神经转移的解剖学条件;前臂后皮神经横径2.0cm左右,可切取长度15.0cm左右,折叠
期刊
自1989年以来,临床应用一种新型脊柱固定器械,共68例,其中52例为胸腰椎骨折,16例为椎体滑脱。经临床观察和随访,治疗效果满意。这种新型固定器械,既可行胸腰椎骨折的固定,也可行椎体滑脱的复位。根据临床需要,该器械可行压缩、撑开、成角和中立位固定。作者强调,脊柱损伤只要有手术指征,手术时机甚为重要,应早期或立即手术,有利于脊柱骨折和椎管前方骨块的复位,早期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期刊
目的:研究肘部尺神经半脱位的发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侧成人尸体肘部的尺神经位置进行解剖观察;在人群中随机调查了854位正常人肘部尺神经的位置。结果:肘管深度为7.1±0.14mm(±s)。解剖观察发现,6侧肢体的尺神经在屈肘时发生半脱位,肘管深度平均为4.8mm。854位正常人肘部尺神经半脱位发生率为8.9%(76/854)。结论:绝大多数的肘部尺神经半脱位是先天性的。肘部尺神经半脱位
对63例腕部及前臂远端离断(完全性35例,不完全性28例)再植术后进行了2~25年(平均8.5年)的随访。结果不全离断再植术后的手关节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 TAM)优良率为68%,完全离断为32%。切割伤(33例)、挤压伤(20例)及碾挫撕脱伤(10例)的TAM优良率分别为70%、60%和20%;指尖两点辨别觉分别为5.1±0.5mm、5.7±0.4mm和7.3±1.4
期刊
为探讨腰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对10个成人正常腰椎间盘和5个病理腰椎间盘的弹性蛋白水解产生的具有特征性的五肽VGVPG的量进行了测定,从而确定腰椎间盘内弹性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弹性蛋白仅占正常椎间盘干重的1.741%±0.247%,且其在椎间盘内分布极不均匀。病理性腰椎间盘弹性蛋白的含量仅占其干重的0.956%±0.492%,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减少(P<0.01),
本文报告3例罕见的新鲜性月骨、三角骨周围性腕骨轴向崩解症。该症是在腕的三个纵向功能解剖的基础上,遭受了以纵向为主兼有侧向偏斜的暴力而发生的。它的基本病变是月骨及三角骨与桡骨关系正常,而其余腕骨皆在其三个纵轴间发生崩解,致使患腕在结构上出现了严重紊乱。在这种复杂的病变中月骨和舟骨起着关键的作用,亦是腕骨轴向崩解的基础。本病在受伤机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上,均与月骨周围性脱位或创伤性腕骨轴向脱位有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