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常会有教师这样抱怨:这个问题,我都讲多少遍了,你们还算错!运算错误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粗心,实质上是运算能力的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数教师会认为:学生练习做得少,学习比较被动,运算不细心造成的.教师很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实际上,学生的计算错误不仅和学生本人有关系,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课程标准;运算;算理;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课程标准》中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培养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运算贯穿于中学数学的始终.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注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而忽略了运算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论述.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条件、法则的应用范围、每一步计算的依据等进行周密的思考,让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加强计算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著名数学教育家曹才翰先生在《初等代数教材教法》中指出:“由于初中代数中,运算多半是操作性的,因而容易忽略算理,单纯地按程序操作,这样,学生虽然会运算,但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求运算结果正确,还要能说出每一步的运算依据,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在教学中只求运算结果的正确,不讲究过程的依据以及规范的表达,那么会导致学生进行乱运算.例如,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只有准确掌握依据,才能保证运算过程的正确性、合理性.如,计算a-b 2b2a b=(a-b)(a b) 2b2的错误,就是学生把分式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相混淆了.
三、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倡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知识,明确算理,学习新知.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计算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途径,又使学生积累操作经验,获得感性认识,理解计算算理.这样,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计算,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而是把结论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首先抛出问题:你能尝试求出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吗?请各小组在实验报告纸上完成.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出的方法有三种:测量、拼接、分割.引导学生分析:虽然分割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相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积极思维,主动获取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
四、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
莱布尼兹有一句名言:“没有什么比看到发明的源泉(过程)比发明本身更重要了.”新课标的要求,从原来的双基上升到了现在的四基.其中,就增添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如整体代入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及化归思想.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渗透有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被发现过程、思路的探索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等,否则学生遇到新问题时,尽管头脑中也知道要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解决,但仍然不知从何处入手.例如,求不等式3(x-1)-0.5<4(x-1) 8的最小整数解.解得x>-7.5,好多学生得出整数解是x=-8.从整个解题过程来看,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都是正确的,却在找最小整数解时出现了问题.课后,我让学生利用数轴找最小整数解,学生却顺利找到了正确答案.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形结合教学的必要性显而易见,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就可以减少或避免错误的发生.
五、充分利用教师、“学霸”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反思纠错的能力
荷蘭的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学生的现实世界数学化,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首次学习的概念、法则、定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准确地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生仅仅能模仿例题进行计算很简单,但要懂得每一步的算理,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时要引导学生多说一说,采取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由说、同桌说、引导说、规范说等,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世界,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典型错误和学生的疑惑点及时进行认真分析、互相交流讨论,深刻反思,引起认知上的“冲突”,把错误转化成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从而进行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思路,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
总之,运算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名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不仅要不断地学习各种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要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运算技能,给学生动手操作、深入思考、充分表达、分享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地给每名学生提供出彩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目标,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标准;运算;算理;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课程标准》中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培养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运算贯穿于中学数学的始终.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注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而忽略了运算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论述.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条件、法则的应用范围、每一步计算的依据等进行周密的思考,让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加强计算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著名数学教育家曹才翰先生在《初等代数教材教法》中指出:“由于初中代数中,运算多半是操作性的,因而容易忽略算理,单纯地按程序操作,这样,学生虽然会运算,但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求运算结果正确,还要能说出每一步的运算依据,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在教学中只求运算结果的正确,不讲究过程的依据以及规范的表达,那么会导致学生进行乱运算.例如,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只有准确掌握依据,才能保证运算过程的正确性、合理性.如,计算a-b 2b2a b=(a-b)(a b) 2b2的错误,就是学生把分式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相混淆了.
三、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倡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知识,明确算理,学习新知.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计算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途径,又使学生积累操作经验,获得感性认识,理解计算算理.这样,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计算,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而是把结论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首先抛出问题:你能尝试求出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吗?请各小组在实验报告纸上完成.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出的方法有三种:测量、拼接、分割.引导学生分析:虽然分割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相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积极思维,主动获取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
四、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
莱布尼兹有一句名言:“没有什么比看到发明的源泉(过程)比发明本身更重要了.”新课标的要求,从原来的双基上升到了现在的四基.其中,就增添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如整体代入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及化归思想.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渗透有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被发现过程、思路的探索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等,否则学生遇到新问题时,尽管头脑中也知道要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解决,但仍然不知从何处入手.例如,求不等式3(x-1)-0.5<4(x-1) 8的最小整数解.解得x>-7.5,好多学生得出整数解是x=-8.从整个解题过程来看,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都是正确的,却在找最小整数解时出现了问题.课后,我让学生利用数轴找最小整数解,学生却顺利找到了正确答案.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形结合教学的必要性显而易见,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就可以减少或避免错误的发生.
五、充分利用教师、“学霸”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反思纠错的能力
荷蘭的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学生的现实世界数学化,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首次学习的概念、法则、定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准确地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生仅仅能模仿例题进行计算很简单,但要懂得每一步的算理,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时要引导学生多说一说,采取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由说、同桌说、引导说、规范说等,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世界,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典型错误和学生的疑惑点及时进行认真分析、互相交流讨论,深刻反思,引起认知上的“冲突”,把错误转化成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从而进行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思路,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
总之,运算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名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不仅要不断地学习各种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要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运算技能,给学生动手操作、深入思考、充分表达、分享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地给每名学生提供出彩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目标,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