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对比分析石英纤维带、树脂在牙槽突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牙槽突骨折患者7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用牙弓夹板固定,观察组用石英纤维带和树脂固定。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固定前后牙龈出血指数、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牙龈出血指数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槽突骨折用石英纤维带和树脂固定治疗的效果优于牙弓夹板固定。
关键词:牙槽突骨折;石英纤维带;树脂
【中图分类号】R78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193-01
人的牙槽突呈上下颌骨突起的状态,容易因强大外力而产生骨折,一般患者均表现为单独骨折,但临床上部分患者存在颌面部软硬组织合并损伤的情况,或者牙脱位和牙折等合并症,恢复患者的口腔功能与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可用于牙槽突骨折的手段较多,但每种治疗方法均有不同的效果与适应证,为了解石英纤维带和树脂治疗牙槽突骨折的效果,本次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用不同方法治疗的70例牙槽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石英纤维带和树脂的治疗效果与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牙槽突骨折患者7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32-56岁,平均(34.8±4.2)岁。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1-57岁,平均(34.5±4.0)岁。两组一般治疗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牙弓夹板固定。复位发生骨折的牙槽骨,复位状态符合牙弓形态时,弯制牙弓夹板,操作完成后用不锈钢丝结扎。嘱患者4周后复查骨折愈合情况,观察骨折愈合良好时,将不锈钢丝和牙弓夹板取掉。
观察组:石英纤维带和树脂固定。局麻后复位骨折的牙槽骨,随即酸蚀处理外伤处的牙和两边的健康牙;确保酸蚀处理及形成的区域远离牙龈,用Filtek Z350型纳米树脂给患者的酸蚀区域进行压实和光固化,酸蚀处理完时用清水冲洗,干燥处理,观察樹脂硬固后开始下一步操作;以患者的牙弓长度选择石英纤维带,仔细调整患者的咬合,防止受伤牙与石英纤维带形成咬合高点。嘱患者4周后复查骨折愈合情况,确定骨折愈合良好,则给患者打磨树脂,将石英纤维带给患者取掉。
1.3 观察指标:根据《口腔修复学(第2版)》[1]判断疗效:痊愈:4周后咬合恢复正常,咀嚼能力未受到损伤,未见感染和红肿等问题,固定拆除后牙槽突状态良好;显效:4周后咬合基本吻合,咀嚼能力稍微受损,发现轻度红肿,未出现感染的问题,未给药治疗已恢复;无效:病情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0%。
于固定当天和固定2周、4周时,评估患者的牙龈出血指数,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 24.0软件计算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总有效率: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牙龈出血指数与骨折愈合时间:固定前两组牙龈出血指数比较,P>0.05;固定2周和4周的牙龈出血指数高于固定前,观察组的牙龈出血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牙弓夹板固定是牙槽突骨折的常规治疗方法,牙槽突处的牙冠较短,并无良好的固定位置,用夹板和不锈钢丝固定的作用良好。而临床经验指出,牙弓夹板固定时要形成良好的固定位置,便要尽可能的和牙面接触,能加强固定性,但郑军等[2]指出该手段固定后容易发生夹板或者结扎丝松动的问题,牙弓夹板会对患者的牙龈造成刺激,致使患者发炎感染,影响牙槽突骨折的愈合和口腔功能的恢复。
本次用石英纤维带和树脂固定的效果比牙弓夹板固定显著,总有效率为97.1%,77.1%的患者病情恢复程度为痊愈,说明患者治疗4周后咬合恢复正常,咀嚼能力未受到损伤,未见感染和红肿等问题,固定拆除后牙槽突状态良好。经固定2周和4周的随访,观察组患者的牙龈出血指数降低明显,骨折愈合时间缩短,患者的病情恢复期间未发生较大的不良反应或者并发症,病情在短时间内恢复。
笔者认为石英纤维带和树脂固定更符合牙槽突和牙复位的生理解剖位置,局麻使患者的应激反应显著降低,固定操作能有效运用骨折处邻近的正常牙列,不会对患者的牙槽骨正常生理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3]。采用的Filtek Z350为纳米树脂,具有强度高和弹性好的特点,能符合人的咬合力需求,且整个操作不会带给患者口腔组织较大的损伤。
综上所述,石英纤维带、树脂在牙槽突骨折中的应用价值高于牙弓夹板固定。
参考文献
[1] 李新春.口腔修复学(第2版)[M].科学出版社,2018:93.
[2] 郑军,孙凤林,母东亮, 等.两种方法治疗牙槽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5):59-60.
[3] 张江涛.石英纤维带应用于牙槽突骨折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2017,4(79):15514.
关键词:牙槽突骨折;石英纤维带;树脂
【中图分类号】R78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193-01
人的牙槽突呈上下颌骨突起的状态,容易因强大外力而产生骨折,一般患者均表现为单独骨折,但临床上部分患者存在颌面部软硬组织合并损伤的情况,或者牙脱位和牙折等合并症,恢复患者的口腔功能与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可用于牙槽突骨折的手段较多,但每种治疗方法均有不同的效果与适应证,为了解石英纤维带和树脂治疗牙槽突骨折的效果,本次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用不同方法治疗的70例牙槽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石英纤维带和树脂的治疗效果与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牙槽突骨折患者7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32-56岁,平均(34.8±4.2)岁。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1-57岁,平均(34.5±4.0)岁。两组一般治疗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牙弓夹板固定。复位发生骨折的牙槽骨,复位状态符合牙弓形态时,弯制牙弓夹板,操作完成后用不锈钢丝结扎。嘱患者4周后复查骨折愈合情况,观察骨折愈合良好时,将不锈钢丝和牙弓夹板取掉。
观察组:石英纤维带和树脂固定。局麻后复位骨折的牙槽骨,随即酸蚀处理外伤处的牙和两边的健康牙;确保酸蚀处理及形成的区域远离牙龈,用Filtek Z350型纳米树脂给患者的酸蚀区域进行压实和光固化,酸蚀处理完时用清水冲洗,干燥处理,观察樹脂硬固后开始下一步操作;以患者的牙弓长度选择石英纤维带,仔细调整患者的咬合,防止受伤牙与石英纤维带形成咬合高点。嘱患者4周后复查骨折愈合情况,确定骨折愈合良好,则给患者打磨树脂,将石英纤维带给患者取掉。
1.3 观察指标:根据《口腔修复学(第2版)》[1]判断疗效:痊愈:4周后咬合恢复正常,咀嚼能力未受到损伤,未见感染和红肿等问题,固定拆除后牙槽突状态良好;显效:4周后咬合基本吻合,咀嚼能力稍微受损,发现轻度红肿,未出现感染的问题,未给药治疗已恢复;无效:病情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0%。
于固定当天和固定2周、4周时,评估患者的牙龈出血指数,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 24.0软件计算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总有效率: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牙龈出血指数与骨折愈合时间:固定前两组牙龈出血指数比较,P>0.05;固定2周和4周的牙龈出血指数高于固定前,观察组的牙龈出血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牙弓夹板固定是牙槽突骨折的常规治疗方法,牙槽突处的牙冠较短,并无良好的固定位置,用夹板和不锈钢丝固定的作用良好。而临床经验指出,牙弓夹板固定时要形成良好的固定位置,便要尽可能的和牙面接触,能加强固定性,但郑军等[2]指出该手段固定后容易发生夹板或者结扎丝松动的问题,牙弓夹板会对患者的牙龈造成刺激,致使患者发炎感染,影响牙槽突骨折的愈合和口腔功能的恢复。
本次用石英纤维带和树脂固定的效果比牙弓夹板固定显著,总有效率为97.1%,77.1%的患者病情恢复程度为痊愈,说明患者治疗4周后咬合恢复正常,咀嚼能力未受到损伤,未见感染和红肿等问题,固定拆除后牙槽突状态良好。经固定2周和4周的随访,观察组患者的牙龈出血指数降低明显,骨折愈合时间缩短,患者的病情恢复期间未发生较大的不良反应或者并发症,病情在短时间内恢复。
笔者认为石英纤维带和树脂固定更符合牙槽突和牙复位的生理解剖位置,局麻使患者的应激反应显著降低,固定操作能有效运用骨折处邻近的正常牙列,不会对患者的牙槽骨正常生理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3]。采用的Filtek Z350为纳米树脂,具有强度高和弹性好的特点,能符合人的咬合力需求,且整个操作不会带给患者口腔组织较大的损伤。
综上所述,石英纤维带、树脂在牙槽突骨折中的应用价值高于牙弓夹板固定。
参考文献
[1] 李新春.口腔修复学(第2版)[M].科学出版社,2018:93.
[2] 郑军,孙凤林,母东亮, 等.两种方法治疗牙槽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5):59-60.
[3] 张江涛.石英纤维带应用于牙槽突骨折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2017,4(79):1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