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全球化的缩影读《重庆大厦》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ing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处香港,对于身份认同的问题,许多来自大陆的游客会有很多不解。如果他们来到尖沙咀的重庆大厦,或许他们心里会感到疑惑:“这里也是中国人的地方,然而大部份都是来自南亚和非洲的人。”用比较浅显的语言来说,重庆大厦背负着殖民地的过去,而殖民地的特性就是夹杂不同殖民地的文化。然而在九龙的深水埗也有南亚商移民小区,甚至在广州市内也可以找到尼日利亚人的聚居点。那么,重庆大厦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与华南其它外来移民区域相比而脱颖而出?
  导演王家卫在电影《重庆森林》里借一个比喻“没有脚的鸟”,不单指称那些住在重庆大厦的外来移民,也曲笔描述了香港人的生活处境,然而这比喻毕竟稍嫌浪漫化,真实的重庆大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殖民地及移民流散的文化特质?从更实际的角度说,重庆大厦之所以有今日的光景,全因几十年华南地区的开放改革,造就了一道低端产品的跨国生产贸易链。南亚、非洲各国的商人,透过华南厂商购买手机等山寨货品,然后大批转运到母国或其它国家,而这些外国商人则促成了这种以重庆大厦为交易中心的“低端全球化”(low-end globalisation)现象。这是作者的其中一个研究方向,也是重庆大厦令他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
  身处华人社会的海洋里,还有国际都市的学术氛围下,作者比任何华裔学者更明白重庆大厦这幢建筑物所代表的“不在场”意义:那些生活在重庆大厦或在里面打工的人们,大部是基于各种原因从南亚及非洲各国逗留在此,除了工作赚钱、经营生意,或与国际难民公署进行冗长的交涉外,香港并没有给他们任何社会的意义。在这里,大家都因为环境而接受了香港人那套经济价值观,他们都知道一切只为了赚钱,因此印度教徒和回教徒各自做着生意而不会针对对方,即使印度人和非洲人在升降机里吵架,他们离开升降机时可以成为朋友。然而,这才是香港社会的特性,一旦经济挂帅,则本来的价值观矛盾皆可放在一边。另外,香港深水埗等旧区也是廉价商品市场,但外来商人往往甫一抵埗后就联络深水埗的批发商,再由后者联络华南厂商,并从大厦商铺知道手机、手表等商品的价格,观摩行情。
  的确,香港大部份地区都有贩卖廉价商品、仿制品、A货甚至冒牌货的商店,但像重庆大厦的外来商人一般,以其母国作为贸易对象,或以他们自己的同胞作为目标顾客的,并不多见。在主流印象中,全球化一般泛指跨国际的商品生产甚至消费过程,涉及各国政府、各大跨国企业及广大民众之间的经济关系,而这种“低端全球化”却是仿制、冒牌名牌商品,大多透过走私方式运输到外来商人的母国,颇有负面的意涵。除此以外,重庆大厦还匿藏了很多被母国军政府迫害、因政治原因成为难民者,或因不明原因逃亡到香港的人,也有染上毒瘾者和大量黑市工人,亦可谓成分驳杂。在某种程度上,这里可算是一座难民营。
  可是重庆大厦也有其浪漫的昔日形象,虽然未必如王家卫所展示的。它在多年前落成,本是供外国游客下榻的廉价旅馆,本来可以展示其殖民地情调的,却因为其旧式设计而屡屡失火,最终让政府不得不干预。关于重庆大厦的早期面貌、最初业权等历史背景,早已给遗忘。在六十年代,由于嬉皮士运动引起背包客热潮,加上《寂寞星球》的宣传,大量欧美背包客到此朝圣,到了七十年代则开始涌现大批日本背包客,而在二十一世纪则以大陆背包客为主。至于外来商人和打工者的国籍,则最初以大陆和印巴等地为主,自九十年代起增加了不少非洲人(尤其是尼日利亚人)。如此复杂的国族来源,恐怕即使将重庆大厦称为“小联合国”亦不会夸张。
  作为人类学教授,作者在这里度过不少时光,认识不同的人物,静观这里的变化,这既与作者的志业有关,也从中独立出来,因为重庆大厦已经深入了他的生活经验,其意义超越了普通的学术研究。对于政治难民来说,香港政府近几年来收紧了筛选资格,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是好事,而因为一些意外及案件,警察也一改过往“三不管”的态度,开始尝试“规管”大厦里面品流复杂的定居者和打工者。说回头来,重庆大厦这种特质源自殖民地时代微妙的行政管治,由于大厦内大多人员为非华人,而且三教九流都有,所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华人为主的主流社会也甚少接触大厦里面的世界。身为西方人,作者对此等现象无比惊奇,也希望这种微妙的居住空间能够保持并不受干扰。对于不熟悉香港的游客来说,重庆大厦似乎与香港分离,却又是游客区内最有香港大众特色的异质空间。因此,这本书向读者展示那一座大厦内的世界,无论走到世界的哪里都鲜能比拟,惟有放在香港的环境中去阅读,才能明白其微妙之处。
其他文献
如果要给今年七八九三个月的图书市场贴上一个标签的话,最为贴切的字眼莫过“书展”二字。图书业的“萧条”,特别是纸本图书的“没落”,早已如雾霾遮蔽了出版业的蓝天。受制于全球经济的波动,近些年的图书业呈整体下滑趋势,不少大型出版集团都采取减员裁员和控制出版量等措施来应对,而电子书的来势汹汹也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而在如此逆境之时,中国出版业却于今年的暑期档掀起了一股以书展为代表的新浪潮。七月的香港
期刊
第七天  作者:余华  出版社:新星  品牌:新经典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6月  《第七天》是余华在写完《兄弟》七年之后的最新长篇小说。笔力万钧,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正如余华所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许倬云说历史:  台湾四百年  作者:许倬云  出版社:浙江人民 
期刊
台湾栾树树顶开出一串串黄花,这是台湾秋天的正字标记。  历史上可能会如此记载2013年台湾的九月:一个多事之秋。以“马王政争”揭开序幕,正进入延长赛,全民随之乱舞中。  中秋节伴随强台“天兔”降临,吹乱了全民四天连假的美梦,但台风虽强,强不过烤肉的决心,要烤肉的还是烤了,黄色小鸭也在尚无风雨的连假第一天游进高雄光荣码头,与台北动物园的小猫熊“圆仔”并称“南北两大全民疗愈宠物”。  月圆人不圆,王菲
期刊
凌迟,俗称“千刀万剐”,属于最残酷的死刑之一。凌迟是指刽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数百至数千块,用小刀逐块割下来。受刑者往往要忍受数小时的痛楚才会气绝身亡。而且行刑很有讲究,如果受刑者立刻死亡,或刀伤不正确,则说明刽子手行刑失败,刽子手也可能会受罚。  “杀千刀”是一种国家仇恨,是中国古代死刑的极端化执行方式,是西方人将“凌迟”(Death By A Thousand Cuts)意译为中文。  1
期刊
“摄影诞生以前,人们主要是通过文字记述去了解历史,还可以通过雕塑、建筑、绘画以及出土的实物去触摸和感知过去。摄影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从此,历史由被回忆、被叙述,变成可以观看。某些历史场景,因为有了照片的记录,变得更直观,也更确定了。”在近期出版的新书《当历史可以观看》一书中,系列出版物《老照片》执行主编冯克力,如此阐述自己对于影像和历史之间关系的思考。  “老照片”的出
期刊
从非世界太新,而是话语太旧。许多东西,没有名字,然后我们用手去指。那些素朴的指,非对反此一未获更好表述的世界,而是对反于太旧的话语。(《罗兰巴特的爱情后现场》)  阅读黄以曦是一个有趣的经验。她的文章,大多都对应了一个文本(电影、文学等),但对情节的复述是稀缺的,不过这并不会造成任何阅读的障碍。这同时又是有挑战性的,因为她所讨论的概念,是一般被认为深奥难懂的哲学命题。这种挑战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需
期刊
应该先从8月15日开幕的诚品生活松烟店说起。  以“跨界·实演”贯穿全馆的诚品松烟店位于松山文创园区,地下二楼地上三层楼。地下二楼重点在表演/电影厅与吴宝春面包店,一楼有诚品推出的服装品牌AXES,二楼打造了台湾第一座窑炉玻璃屋,书店与“淡然有味”茶屋在三楼。“现代的文创工厂+实演的文创平台+观光的文创胜地”,这就是诚品松烟的定位,换句话说,从书店出发的诚品,如今,或早就已经转身,不再以书店为中心
期刊
郑勇说他早年有两个理想:一是做《读书》杂志的编辑;另一个是在工作之余开一家书店。都与书有关。  1996年,郑勇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班毕业,便奔着《读书》杂志去了三联。去三联做编辑是他的不二之选。可惜,分配岗位时,郑勇被分配到了图书编辑室。当年《读书》杂志的前辈觉得他的性格太活泛,担心留不住。郑勇笑说其实自己只是爱跟作者打交道而已,骨子里是个坐得住冷板凳的文静书生。后来这些前辈也后悔当年没把郑勇留
期刊
翻看罗晓韵Jolie的摄影集子《我喜欢风景是寂静的》时,我的手边也一道放着荒木经惟的名作《东京日和》,虽然两人可以说完全不同,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有各自擅长的题材,但是他们摄影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他们所展现的,都是他们眼中世界的本质。每一幅照片都隐藏着一个秘密,藏着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和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而这两本书,恰恰也可以视为这两位摄影师对他们人生转折点的公开记录。  最开始
期刊
路  作者:吉田修一  出版社:联经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六年前,因为爱上金城武而独自来台自助旅行的春香,认识了就读淡江大学的刘人豪,这场异国情只持续了短短一天,之后彼此就音讯全无。六年后春香来台建设高铁,人豪在东京成为了建筑师。阔别了六年之久的感情,他们能否找到彼此,共续前缘?  等待的技术  作者:帕特诺伊  译者:曾沁音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7月  多数人都认
期刊